<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7日抵达甘肃莫高窟。只看了4个窟,虽然用心听讲解了,但因只匆匆转一圈,震撼世界的文化瑰宝我却没有被感知到。</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抵御匈奴,设敦煌郡作为边防哨所。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作为西陲重镇的敦煌,成为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以及各种民族与文化交汇的场域。其中,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这是敦煌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只能参观的四个洞窟为96号洞窟、100号洞窟、148号洞窟和138号洞窟。</p><p class="ql-block"> 印象深刻的是96号窟和138号窟。</p> <p class="ql-block"> 最大的窟九层楼:是莫高窟中的96号洞窟,洞窟开凿于初唐,窟前的建筑为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九层楼窟内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曲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佛像高35.5米,两膝间宽度12米,是莫高窟中的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p> <p class="ql-block"> 整个洞窟里只有一个大佛,大佛端庄而坐,面目慈祥,身材浑圆,衣袂纹络飘飘,左手弯曲,手掌放在膝盖,右手微微平抬,两腿分开直立垂落。由于洞窟内空间狭小,佛像距九层楼内部墙壁非常近,人站在佛像之下,抬头仰望非常费力,只能仰视个轮廓,近距离看到的佛脚,脚指及指甲非常清晰,但要想拍个完整照难上加难。</p> <p class="ql-block"> 148号洞窟是敦煌大族李大宾家族开 的一个大型涅槃窟,洞窟内的造像均为唐代大力年间制作。</p> <p class="ql-block"> 进的洞窟来,窟室的佛坛上塑着一尊涅槃佛像。佛像长15米,右肋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在左腿之上。佛像的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72身。</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文化底蕴太深厚,我这个门外汉只能是看皮毛,凑文化热闹。</p> <p class="ql-block"> 合个影纪念一下来过这个深奥的佛教和艺术博大精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匆匆来匆匆走,没有太多的收获略显失落。</p> <p class="ql-block">随乎拍下属于莫高窟不知名的植物</p> <p class="ql-block"> 此地特有的地理环境</p> <p class="ql-block">茫茫的戈壁滩,几乎看不见一点绿色。荒凉是它的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 脑子里突然想起那句诗:春风不度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8日下午抵达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也是我曾充满想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如出了嘉峪关就等于出国了。</p><p class="ql-block"> 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只起稽查来往行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元明以前,西域使者进贡都经过玉门关,随着明代筑嘉峪关,玉门逐被废止。嘉峪关成为从哈密入河西走廊,西域贡使前往明代中原地区唯一的法定路线。</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年间,新疆各地相继建立朝贡贸易点,嘉峪关失去了以往统筹控制朝贡贸易的作用,转而向日益增多的往来商旅征收关税,逐渐成为控制贸易的主要关卡。</p> <p class="ql-block"> 古戏台。戏台东西两侧墙壁上绘有《和尚窥女图》,这壁画公然保存在边防重镇, 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导游给出了说 法,是画上的和尚与妇人私通, 佛祖降灾,使妇女生了个怪胎,并 将这个故事画在这里,以警告后 人。这一说法与古戏台上的横批 “篆正乾坤”正好契合。</p> <p class="ql-block"> 定城砖的故事:500年前正德年间,明王朝为加强西北防御,便派人来修建嘉峪关关城和城楼。施工负责人是郝空。郝空为人比较的毒辣,时常压迫工匠。工匠堆里有位师傅,叫易开占。易师傅技艺高超,他所设计出的结构,坚固美观,而且省料。更重要,他可以精确算出耗费城砖的数目。郝空便问易开占:“这一次修下来,需要多少块砖呢?”易开占肯定道:“总共需要999999块。”郝空冷哼一声,“你确定?”易开占点头。郝空又道:“那这样,我将砖块如数拨给你。到最后,若是少一块,又或是多一块,你们就等着服苦役吧。”</p><p class="ql-block">既然点头肯定,易开占也不示弱,他相信自己。于是带领工匠师傅日日夜夜加紧施工。但等到竣工时,老天爷向他们泼来一盆冰冰凉凉的冷水。砖多出了一块!按约定,是要服苦役的。</p><p class="ql-block"> 从底下人听来消息,郝空急忙赶来,假如事情真这样,处罚了工匠,岂不是又有工钱外快?郝空质问易开占,道:“你不是精准计算过吗?那为何会多出一块砖来?”</p><p class="ql-block">易开占不急不慢答复道:“我的确是精准计算过……但是,这块砖不是用来修筑城楼的,而是用于镇守城楼。”停顿,易开占大声说道:“若搬走这块定城转,城楼必将倒塌。”郝空听了,哪敢质疑?否则,脑袋搬家,这个邪,信不信?光明正大的阳谋……于是,这块所谓的定城转便放在了西瓮城门楼的后檐台上,可望而不可即,谁也不敢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影响了,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嘉峪关定城砖的传说,谨以此来赞美工匠的智慧,以及纪念。</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月8日傍晚18点30分到达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p><p class="ql-block"> 金塔沙漠胡杨林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以西的潮湖林场,为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那里有着上万亩胡杨林。</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的不是时节不对(20230908)胡杨林叶子还没有变黄。既然来了,在景区里拍点照片留作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杨树林</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胡杨林和小湖组成的美景。虽然叶子还没变,但例映在湖中的身影也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 9月11日上午来到了青海的塔尔寺。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p><p class="ql-block"> 这是塔尔寺标志建筑:如来八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也是寺院里的学校,相当清华、北大。门口两个高耸的旗杆仿佛在讲述着学府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里边全是一排排的座位,上面挂有三绝之一的"堆绣"。因不让拍照,只有仔细看了又看。</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年),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据寺内导游介绍:宗喀巴是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的师父。</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青海境内的沿途风景</p> <p class="ql-block"> 牛羊成群,绿色的草地黑白搭配很是和谐,天虽阴沉沉的,但不影响观感。</p> <p class="ql-block"> 这次西域行,脚踏沙漠、戈壁,亲临古诗、历史故事里的地方,满足了想象,丰富了阅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