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认为孩子已经睡着了,动作尽可能悄无声息的离开房间,可孩子很快就醒过来大声哭;又或当孩子在专注地玩耍时,会觉得孩子很专心,根本不需要自己,就自顾自去做自己的事情,但你一离开,孩子就会嚎啕大哭,到处找你。这样的情况常常会让我们感到很纳闷:你沉浸式的玩乐其中,与呆在一旁“无所事事”的妈妈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可妈妈一旦离开就大哭大闹,这玩的是哪一出呀,让不让我去做点事情呀。为什么会这样呢?要解释孩子这样的行为,先了解一下关于安全感。 </p><p class="ql-block"> 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理解安全感,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时,肚子饿了,因为我们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只能通过放声大哭,传出信息去吸引母亲,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母亲,快点过来喂饱我呀,不然我就要饿死了,而母亲也会心神领会到我们的需要,因为这么小不丁点 ,除了身体不舒服和饿了会吵闹,没有其他的可能,然后快速的过来给我们喂得饱饱的,你得到了满足,感受到了安全,因为我们真的不会饿死了;若母亲听到哭声,告诉母亲,我饿了,母亲有时给我们喂得饱饱的,有时却不管我们,我们越哭越大声,或再怎么哭喊也无济于事,这时,我们的焦虑来了,我们的安全感消失了,因为母亲不理我们了,我们感到自己真的可能会饿死了。 </p><p class="ql-block"> 由此是否可以这样推理:对当下所做的事情有了确定,就感到有安全感;若对当下所做的事情没有确定如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无目标、无计划等,那么做这样的事情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如上文孩子确定了母亲在旁边陪着,感到很有安全感,可以全情投入去玩耍,若确定母亲离开了,安全感缺失了,那么就不会再专注于玩耍,而嚎啕大哭开始找人。 </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安全感的确定,如过马路时,我们会东张西望,确定一下是否有迎面疾驰而过的车辆、是否会从小巷子突然闯出行人、小孩或其他的机动车等等,确定没有了,我们才觉得安全了再大胆的穿过马路。有确定感的安全是招人喜欢的,那是不是恐惧、焦虑、愤怒是惹人恼、招人厌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的焦虑、愤怒、恐惧都是跟不确定感有关的,而焦虑、恐惧、愤怒也是我们所必需的,这些情绪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大的价值,由于不确定,我们就能提前把潜在的危险给排斥,如面对学业,由于不确定考试的考题难度怎样,是否只考到自己擅长的知识点,若不是这样,自己就可能会考砸,由于对考题内容的不确定,对自己能取得的成绩没有安全感,那么这就给自己提个醒,平时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的学习、掌握知识,确定消化了各知识点,那么对考试可以取得好成绩就会感到十拿九稳的名次不会波动太大的安全感。 </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是否可以得出:确定感,就是定海神针;不确定感,就是手中刺。我们总想拔出手中刺,握有定海神针,那是不是对不确定的事因拥抱了焦虑、愤怒、恐惧而发挥其价值变得确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