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安谷颜氏“朱潘刘”

精彩人生 传奇一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川颜子文化研究会赠匾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山安谷颜氏“朱潘刘”谱载</p> <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四川一支颜氏改名为“朱、潘、刘”三姓。</p><p class="ql-block">始祖颜公讳晖吉,元朝官拜东阁首相,生于大元朝至元24年(丁亥年,公元1288年),亡于洪武乙丑十八年(公元1386年),享年九十八岁,坟墓葬在嘉定府所属上成都冠子门进山赵家沟山埂上,迄今三琢巍然品峙安葬(详细地点暂无法校考),端木氏始祖母,享年九十六岁。</p> <p class="ql-block">元朝顺帝时,为东阁宰相,总理朝纲。因遭奸臣陷害,貶官为湖广巡河道。</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带官入川,由于在元朝为官,朝代更迭,恐怕受清算牵连,所以将一囗铜锅分成三块,三个儿子各分一块,改名换姓为"朱、潘、刘”三姓,据今已历650余年,三姓因同出颜氏,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族谱,均称是颜子后裔,现三姓仍称为同出一家,互有来往,称兄道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谱记颜暉吉来自谯国郡颜氏,也就指明来自安徽亳州一带,结合那里的颜氏人丁众多外,也有很多资料指向亳州颜氏为琅琊颜氏颜师古后裔。</span></p> <p class="ql-block">安谷地区朱、潘、刘三姓始祖颜晖吉自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代官入川并将三个儿子改名移姓朱潘刘三姓落籍乐山市安谷以来,至今已有650多年了。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后裔子孙散居湖北、云南、贵州及川内荣昌、隆昌、长寿、内江、绵竹、荣县、成都、大邑、眉山、井研、仁寿、青神、犍为、沐川、马边、屏山、乐山、峨眉、夹江、洪雅、五通、沙湾等20多个省内外市、州、县、区乡,并在各地建立分祠堂,立字辈。民国时期,仅安谷总祠堂内供俸400多块宗牌,历代先祖名讳就在10万人以上。据嘉定州志、乐山县志、民国时期三姓家族族谱记载,明、清两朝仅朱姓后裔中,考中举人的在川内外各地为官的就有70多人,其中:清代本村祠堂坝朱路为贵州巡抚,朱昌为云南布政使,犍为清水溪朱家扁朱不显为进士及第,祠堂宗堂内外上方悬挂的各类金匾达33块之多,可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国时期24军军长刘文辉赠匾额</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时任24军军长的刘文辉,亲自来安谷参拜祖宗并以24军军长刘文辉署名赠“祖德留芳”金匾一块,悬挂在祠堂宗堂内。80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北京故宫文物为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掠夺和破坏,历尽艰辛,行程万里颠沛,南迁乐山,存放在我们安谷乡六家祠堂和一座寺庙内8年,9000多箱文物中,就有2660箱存放在朱潘刘三氏宗祠,为安谷第一大文物存放库房,直至抗战胜利,文物东归北京故宫。抗战胜利后,为了旌表“朱潘刘”家族宗祠存放保护国宝的功绩,北京故宫博物院报经国民政府批准,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月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名义题颁“功侔鲁壁”九尺金底黑字金匾一块,颁赠给“朱潘刘”三氏宗祠。其余六块金匾为黑底金字分颁5座祠堂和1座寺庙。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因保护故宫国宝而受到国家级最高嘉奖的家族宗祠,更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这是“朱潘刘”三姓家族在国难当头的战争年代,用家族宗祠为保护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瑰宝所铸就的辉煌业绩,这段历史史实,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物南迁 护宝壮举</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乐山市安谷存放故宫文物近八年,文物"完璧东归"的重大历史!也是一曲中华民族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故宫文物流离失所、万里颠沛,华夏五千年文明受辱的历史悲歌!更是一场故宫人、乐山人联手为捍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对于这段历史,为先辈们为保卫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瑰宝所作的奉献而感到骄傲。作为颜氏朱潘刘三氏,为家族宗祠在国难当头的战争年代为存放故宫国宝而受到国民政府最高嘉奖而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为了揭示这段长达八年惊世骇俗渐为老一辈淡忘、为年轻一代所不知的历史史实,让人们回望先辈们的历史功绩,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艰辛,学习先辈们兢兢业业、奉公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品格,秉承先辈们"崇文、敬祖、爱国、奉献″的民族文化精神,由刘文龙和王联春两人共同发起由王联春出资,在当年故宫文物存放库所在地旧址(乐山市苏稽镇泊滩村)按照库房旧貌恢复重建以"朱潘刘三氏宗祠″作为当年文物存放库的代表性建筑一一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给人们一种直观的历史认同感和怀旧感。使人们见物思史,睹物思人,去追忆那段令人难忘的文物避难史。陈列馆于2008年11月10日破土动工,2009年底落成布展,2010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免费展出。2010年6月15日,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台北故宫博物院教育展资处处长朱惠良女士,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带队组团的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专家学者考察团一行莅临参观。李文儒副院长、台湾著名书画家傳申、南京博物院玉器馆长陆建芳分别在陈列馆现场题字留墨宝"战时故宫宝地安谷”,“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访乐山安谷",“追寻故地忆先人″,表达了两岸故宫人对乐山人护宝爱国精神的敬佩之情。</p> <p class="ql-block">随团考察参访的新闻媒体有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单霁翔、王旭东、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稽亚林及当年在我们安谷守护文物人员的后人马衡院长孙子马思猛、马思敦、马明,欧阳道达子女欧阳定武、欧阳复武、欧阳安武,梁廷炜孙女梁嘉生、梁金生,尹焕章子女尹增琳、邓嘉嵋等故宫后人来这里参观先辈业绩,十多年来先后接待游人三十多万人次。2013年9月被共青团乐山市委授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被乐山师范学院命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3月被中国民主建国会乐山委员会命名为魅力组织建设实践基地称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谷颜氏“朱潘刘”三姓聚会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