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雅吹》 垂露在手 清风入怀——王斯寒画展观后感

三宜散人

<p class="ql-block">垂露在手 清风入怀</p><p class="ql-block"> ——王斯寒画展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李寿平 文/ 摄影</p><p class="ql-block"> “垂露在手,清风入怀。”系古人句。垂露系佛家语,出自南朝 梁 萧统诗:“尘根久未洗,希霑垂露光。”</p><p class="ql-block"> 9月16日下午,前往巴黎17区的梧桐画廊参观旅法画家王斯寒的画展。我之前并未认识画家,经巴黎画家萧青女士介绍才交谈了几句。</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王斯寒女士来自中国内蒙古,蓝天白云、牛羊芳草的大草原伴随着她的成长,而佛家清静悠远简淡的禅意陶冶了她的性情。</p><p class="ql-block"> 王斯寒是学习油画的,观其作品采用的是西画写实加抽象的融合,兼参与一些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叠加铸就了她作品的特殊风格,这些都呈现在画展的作品和印制的明信片中。</p><p class="ql-block"> 有人评论她的绘画风格具有“佛性与自然”的蕴意,我看完画展后,觉得似乎还有另一种印象,这是一次“冲淡和典雅”风格的画展。</p><p class="ql-block"> 画家的作品是画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而非对形象的简单描摹。而我看画展也是对作品的感受而非对作品的描述。因我不是专业评论者,以我对展出作品的感受,我更倾向于用“诗意”来评论。</p><p class="ql-block"> 唐代文学家司空图著的《诗品》,将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我感觉王斯寒一些画作中比较契合“冲淡”和“典雅”中的诗境。如《冲淡》中的:“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在《典雅》中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或许对几幅画作的注释,这其中也蕴含了一些“禅意”。</p><p class="ql-block"> 几幅花卉的作品,虽然是油画,有点国画中的岁朝清供类的风格,这可能是作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创作时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其简淡的风格诚如苏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也。画家的一些含蓄手法,就如“月明林下美人来”的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除了冲淡之美外,有几幅作品也具有“雄浑”之美。在不大的画幅中,画家也能把握沉著痛快和气魄宏大的场景,展示出“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的意境。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兼济”,这具有柔中带刚的特色,也是画家作为“佛性”的一种修为。</p><p class="ql-block"> 作品的“冲淡”之美则是柔中有刚。“雄浑”之作一般说气魄宏大,沉著痛快;而“冲淡”之作意含“冲和淡远,优游不迫。”有的画作在冲和淡远之中也有沉著痛快的流露。</p><p class="ql-block"> 纵观整个展览可以说是诗意与音乐的融合,这令我想到作曲家任光(1919曾赴法国里昂学习音乐)所作的《彩云追月》曲,当怡然入眼的图像随着音乐的旋律飘动,散发出一种鸿蒙太空的幻影;而另一些作品作为西画欣赏时,我又觉得最为适宜的背景音乐应是“乐圣”贝多芬的《月光奏呜曲》!</p><p class="ql-block"> 山色有无中,镜花水月,原本是实象虚化,而“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却是意识的幻影,“天光云影共徘徊”成了现实中的画境!</p><p class="ql-block"> “诗在千山烟雨中 ”,不管是大场面抑或是小景象,诗能表现的,画作也能表现,至于人们如何看待,则是见仁见智了。最后,我用两句古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p><p class="ql-block"> (2023/09/17 于花都东隅)</p> <p class="ql-block">画家王斯寒(左),笔者 画家萧青(右)合影</p> <p class="ql-block">画家简介</p> <p class="ql-block">画家作品印制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笔者以前曾集《诗品》句,并以仿汉简书之:花复茅檐 月明华屋;雾余水畔 人闻清钟。用作展览的贺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