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和她的学子们》 前言

清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笔的时候,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春天的故事》。是的,这是由59 名师生用饱蘸深情的笔触所写下的鲜活的、个人化的记忆,它讲述的是有关一所普通中学的“春天的故事”。无独有偶,我在其中一篇《春忆》的作品中也发现了极具象征性的巧合。不妨动情地说,这是我们母校四中的一曲青春之歌,甚至,是一卷朴实无华的诗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同县四中的历史,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兴盛于改革开放的 80年代。在一个被称为“教育回潮”的历史节点,一批散落在“广阔天地”的初中毕业生,更准确地说是农家子弟,幸运地成了这所“高等学府”的学子。那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今天想象一下,许多人恐怕仍然难掩激动之情。荒芜多年的教育园地,倏忽间久旱逢甘霖。一边是诲人不倦的为人师者,一边是学而不厌的莘莘学子;一边是简陋的教学条件和倾其所有的传道解惑,一边是如饥似渴知难而上的学海行舟。百废待兴之际的校园,四面八方跋涉而来的师生,上演一幕幕《苦难中开花》的活剧。隔着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长河回望,《当时只道是寻常》,岂不知打开了多少乡村知青的灵府视野,改变了多少农家孩子的命运轨迹,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待读者诸君穿行在由“母校”“师长”“学子”“成长”四“篇”联成的长廊中边走边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毫不夸张地说,当年的四中之于她的学子,是终身受益的启蒙和滋养,也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恩情。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历了恢复高考、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四中师生,在若干年后,出于一份深挚的《四中情缘》,一些有识之士倡议策划《四中和她的学子们》一书(有关此举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主编牛素林最有发言权,恕不赘言)。此举一出,堪称一石激起千层浪,应者云集跃跃欲试;如同一道光,打开了师生的记忆闸门,吹响了书写母校重找自我的集结号。怀着《重返十七岁》的心情在《最美的岁月里我们相遇》, 漫忆《芳华事》,数《我家两代人的四中情缘》,《忆同窗》,念师恩,缅怀《老校长》,欢愉之词有之,动情之声可闻。“拾零” “拾趣”也罢,“浮光掠影”也好,一篇篇打上四中烙印的文字似珍珠散落在师生的笔下,奔腾流淌于每个人的字里行间,成为这本书耀眼动人的闪光点,更有恩师后人《盛邀之下的回忆》书写佳话,锦上添花。当此时,天南海北的四中人站在人生的秋季回首往事,恰如垄上行,捡起的都是沉甸甸的金色麦穗!当年的滋养与恩情,如同涓涓细流,如同百川归海,在师生心底酝酿升华,锤炼铸造出坚实深邃的内涵,成就了此书的质朴却不简单,平常却不平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此,我们不妨毫无愧色地将其提炼、命名为一种“四中文化”,且举几点佐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一,师生情同窗情乡土情凝结而成的“四中情结”。收录在这里面的篇什文字,内容不是用于参加征文大赛,作者不分出身高低,正所谓《落榜之后也精彩》。这是 59 位师生真情的自然流露,这是人在旅途最珍贵的镜头剪辑,是记忆之河顺流漂下的最美红叶。四中是纽带、许堡是桥梁、乡音是呼唤,连接着五湖四海不忘初心的一群四中人。本人作为一名四中女生,加之关注女性写作的职业习惯,在此尤其要提及的,是其中 22 名四中女生的言说。无论《四中的许堡姑娘们》《从四中走出的四姐妹》,还是勇于《挑战自己》,自信《路就在脚下》,《做自己就好》,乃至让《一个弱女子的成长经历》《在遗憾中崛起》,乐享《平凡的奋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无不彰显改革开放时代的四中女生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要特写一笔的是,本书的主编牛素林,从书名的敲定到框架的确立,从文稿的编辑校对到各方的沟通协商、筹集出版经费,台前幕后亲力亲为,个中甘苦冷暖自知。堪称巾帼不让须眉,从《青涩的记忆》到《四中和她的学子们》的成功推出,其有智慧有温度有执行力的主编形象,给这本书增添一抹铿锵玫瑰的骄人亮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二,有格局有担当有作为不辱使命的“四中情怀”。我猜想,陌生的读者捧读此书也许会不解会感叹,一个在共和国星罗棋布的县级中学里如此平凡,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却在她的学子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值得他们以赤子之心大书特书,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一道风景,可圈可点可敬可佩。支撑一颗颗赤子之心挥动大手笔完成四中“别传”的,是付出大量心血汗水的师长和先行者,他们的四中情怀感召着众多师生拿起笔来投入书写。特别是我们的老领导王茂成校长,以及我们的恩师武振业、张金、郭佃元的垂范引领,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小故事,素林在《后记》中悉数有着令人动容的记载,在此唯有致以深深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不是研究校史的专家,也没有刻意去关注有关校史书写现象。但我敢自信地说,四中师生笔下流淌出来的,是一份最别致也最深情的母校告白。其意义涵盖了《大同县四中校史》,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校史。在1970—1990 年这一历史时空经历的四中岁月,个人的故事与时代的大事融合在一起 , 自己的回忆碰撞着同窗的回忆,从而使这部书成为几代四中人文情并茂的集体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三,重“文”不轻“理”,自强不息的“四中现象”。曾几何时,《大同县四中,谱写过有口皆碑的辉煌》,在大同县乃至雁北地区的高考史上,文科班的佳绩令人称羡,与此同时,四中的理科成绩也毫不逊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因如此,海内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少不了四中学子的身影。时间来到 1990 年,四中宣告撤校,退出历史舞台。《逝去的四中》渐行渐远,极具标志性的《四中的白杨》也许不复再现,然而《四中精神鼓舞我砥砺前行》《四中校魂伴我成长》,四中形象没有谢幕,四中的《生命之树常青》。《母校留给我们的财富》还在,《四中拓展了我的人生路》,《我的路》延伸着四中的路,《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老》,四中在学子心中定格为《永恒的记忆》。任教求学于四中的师生们所经历的奋斗岁月,恰恰和我们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步。可以说四中辉煌的历史,造就的也恰恰是这些莘莘学子的黄金时代,这是我们深深铭记并感恩于母校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行文至此,我想起了诗人北岛的诗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想说,无论是在我们当下的生活里,还是在我们未来的记忆中,有关四中的文字,已然积淀为一笔精神财富,也必将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浸润同侪,惠泽后人。她镌刻在你我的生命履历中,成为一个无须求证的接头暗号——四中学子,这是我们共同的名字,也是我们引以为荣的精神标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奉主编素林之命撰写前言,不揣浅陋,把我的几点浅见,惶惶然贸贸然呈现于师友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恩母校,感恩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谨以此文,致敬四中和她的学子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剑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 年 10 月 10 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郭剑卿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b></p>

四中

学子

师生

母校

记忆

大同县

校史

我们

书写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