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游溪口 · 行摄匆匆

邀月楼主 · 鲁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4日,多位中学时的老同学携家属趁兴游览了有“一个溪口镇,半部民国史”之称的宁波溪口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溪口不仅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荟萃,更因为溪口是蜚声海内外的蒋氏故里。故吸引了许多喜爱历史的朋友们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溪口镇的地标——武岭门,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武岭门曾经是进入溪口古镇的必经之路,原本是个小庵堂,名叫武岭庵,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常到这里念经拜佛。武岭庵年久失修,破败萧索,1930年,蒋介石令人将武岭庵改建为武关式城门建筑,三间两层,仿自金陵中山门之巍峨。</p><p class="ql-block"> 武岭门的门额两面都镌有“武岭”两字,正面是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题写,背面则是蒋介石亲笔所撰。</p><p class="ql-block"> 武岭之名,既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谐音,又包含了武德之义。</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武岭门后,左侧剡溪边,就是著名的文昌阁和小洋房。</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地处潭墩山丘上,紧临剡溪碧潭,曾经是溪口“文昌会”、“文武会”、“锦溪书斋”等文人学士聚会的地方,供有“文昌帝君”塑像,故名“文昌阁”,又称奎阁。</p><p class="ql-block"> 经历近两百年岁月洗礼,文昌阁已经破败不堪,1921年,蒋介石就有“撤毁武岭文昌阁,改建图书馆”的设想。</p><p class="ql-block"> 1924年,蒋介石那年回乡时,蒋介石嘱托其同父异母兄长蒋介卿改建文昌阁,并更名为“乐亭”。</p><p class="ql-block"> 1925年,乐亭建成,虽然名义上“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但实际上却成了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称其为乐亭,但是溪口人还是习惯性地称之为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乐亭记》盛赞家乡美景,此乐亭记石碑背面凿有此文:“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徜徉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甚愿吾乡间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p> <p class="ql-block">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回到溪口,就住在乐亭内。文昌阁之名,与宋美龄的祖籍海南文昌县之名,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原来溪口人的生活用水都取自剡溪,洗菜洗物也在剡溪,宋美龄来溪口后很不习惯,蒋介石于是令人在文昌阁旁边掘深井,建水塔,将地下水抽到水塔之上,成为了溪口镇最早的自来水,宋美龄成为当地用上自来水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东侧建成“剡溪小筑”,三开间平顶楼房,按照西式建筑设计,建筑材料也用了“洋货”,当地人称之为“小洋房”。</p><p class="ql-block">文昌阁与小洋房,有一条露天走廊相连,蒋介石住文昌阁时,小洋房就用于近身幕僚居住。小洋房楼顶水泥平台,可乘凉观景,欣赏剡溪山水</p> <p class="ql-block">蔣氏故居(小洋房)铭牌</p> <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12日,日军轰炸溪口,目标就是蒋氏房屋,文昌阁被轰炸成废墟,蒋介石原配夫人,蒋经国之母毛福梅,在丰镐房后门被炸身亡。</p><p class="ql-block">蒋经国从江西昼夜兼程为母奔丧,12月25日挥泪手书:以血洗血!</p><p class="ql-block">“以血还血”的石碑,当时立于毛福梅遇难处。日军再次入侵溪口后,捣毁了石碑,抗战胜利后,复刻石碑,现就立于小洋房内</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一路之隔的对面新修武岭学校,此处又为民国博物院和溪口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又见武岭门,回观故居景色,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古镇茶屋剡溪水,</p><p class="ql-block">斜径小路石头墙。</p><p class="ql-block">老桥蜿蜒通幽处,</p><p class="ql-block">田园牧歌好风光……</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溪口古玩店</p> <p class="ql-block">蒋氏宗祠是蒋氏家族进行宗族活动的场所,节日祭祖、红白喜事、家族修谱、庆祝盛典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系蒋氏祖宅。之所以称之为丰镐房,按照当时当地的习惯,每个家庭都要有房名,蒋介石前辈将西周两代皇帝建都丰邑、镐京作为自家的房号,也就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像西周一样兴旺发达。而蒋也将自家的房号给经国、纬国取乳名为建丰、建镐</p> <p class="ql-block">由于蒋氏世代信佛,吃素念经,丰镐房又名“素居”</p> <p class="ql-block">“报本堂”匾额由吴敬恒所书,两边柱上有楹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贤孙”,为蒋介石手迹</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的厨房,具有旧时浙东农村小康人家的特征,三眼灶、羹橱、灶前桌、八仙桌等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蒋母王彩玉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玉泰盐铺楼上。玉泰盐铺为蒋介石祖父蒋斯千1871年开设,后由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继承。蒋肇聪去世后兄弟分家,盐铺归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经营。现存建筑为蒋介石在1948年改建。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二字,大门西侧界墙刻着蒋介石题写的“玉泰盐铺原址”六个字</p> <p class="ql-block">“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铭石</p> <p class="ql-block">  雪窦寺全称为雪窦资圣禅寺,因雪窦山而得名,雪窦寺依山而筑,山环水绕,环境幽雅,建筑物梯次层进,颇具气势。与大部分佛教寺院的布局一样,为平面长方形,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等。所不同的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大部分寺庙建有“观音殿”,而雪窦寺建的是“弥勒殿”,估计是为了突出布袋和尚吧!</p> <p class="ql-block">寺庙东侧是高达56.74米的露天弥勒大佛,是全球最高的坐姿铜制弥勒大佛造像,这是雪窦山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在佛教寺院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大肚和尚,袒胸露腹、憨态可掬、身挎布袋是其经典形象:袒胸露腹的着装,好似不在意世俗的眼光;笑容可掬的憨态,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在佛教诸仙中,因其身携布袋而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布袋和尚常到雪窦寺讲经,因而被公认为弥勒道场。</p><p class="ql-block">当地人视雪窦寺为“蒋氏家庙”,即使现在,来雪窦寺参拜的台胞也仍称该寺为“蒋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幽禁地</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此被幽禁了九个月之久,当时房屋主要是木结构,后来失火被毁,张遂被迁往黄山幽禁</p> <p class="ql-block">茂林剡溪秀色水</p> <p class="ql-block">锦镜池是一个高山中的天池,面积不大,位于雪窦寺南侧。千丈岩瀑布的水都是从锦镜池流出的,可以说,没有锦镜池就没有千丈岩瀑布</p> <p class="ql-block">  千丈岩瀑布号称“浙东第一名瀑”,以雄奇壮观而名闻江南,是游玩雪窦山必去的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千丈岩瀑布,顾名思义是千丈岩上悬挂的瀑布。千丈岩绝壁千仞,高达四五百米,如刀削般峭拔挺立,直插云天,令人望而生畏。瀑布落差100多米,来自锦镜池的水冲过关山桥的水闸之后,冲出崖口,直下千丈,轰鸣声中,只见瀑布如玉龙翻滚,凌空飞泄而下,撞击到绝壁上突兀的岩石后,瀑撞绝壁珠喷溅,水泻山崖雪乱飞。</p> <p class="ql-block">关山桥上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妙高台位于雪窦山,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396米。顶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约350平方米。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云雾初开,凭栏四眺,爽风迎面,松涛盈耳,近峦远岗,仪态万千;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被光岚影,别有风情。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p> <p class="ql-block">雪窦山妙高台右上方的栖云亭</p> <p class="ql-block">妙高台就在雪窦山千丈岩西侧,因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岑岭”或曰“天柱峰”。</p><p class="ql-block">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栖云庵。1726 年(雍正四年)筑石奇禅师舍利塔。1930年蒋介石建中西合璧别墅,大门内两旁平房各1 间,平顶阳台。天井后3间2层楼房,楼上水泥走廊与阳台相连,中门置白底黑字匾,“妙高台”三字,系蒋介石手书。</p> <p class="ql-block">妙高台下数米远的“晏坐亭”,风格独特,有些洋气,据说是供宋美龄带女宾游玩观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悠闲地游走了溪口三天,虽说还没尽兴,但总是要离开的……。</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回沪经过宁波市时,即去了我们向往已久的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式建筑,斜坡屋顶,青瓦覆上。 天一阁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之名,取意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阁”</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具备着让人惊叹的技艺与智慧,但却因为改朝换代的野蛮战火、脆薄的书页被焚烧、易碎的智慧被吞食、长期断残零落的民族精神、需要书籍使它凝聚成索、而书籍亦需要一个栖脚处为它遮荫避雨,“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功名资财、良田巍楼尚且如此,更遑论要建造和守护偌大一座藏书阁,但上天垂怜,将这个任务托付给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并将他放在颠簸九州的官位上来成全,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天一阁与其主人范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仍保持原来重檐歇山顶建筑结构,气势磅礴肃穆。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span></p> <p class="ql-block">百鹅亭</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环境幽雅,位于月湖的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p> <p class="ql-block">凉晒藏书雕塑</p> <p class="ql-block">兰亭</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正门上的“南国书城”匾额,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所书。 外侧对联由著名的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庭龙先生用钟鼎文写成,上联:“天一遗型源长垂远”,下联:“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内则对联由郭沫若先生书写。上联:“好事流芳千古”,下联:“良书播惠九州”。两幅对联彰显了“天一阁”藏书楼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亭台楼阁、水榭假山、古色古香、环境幽雅,既有古典之厚重,又有优雅之书香!为之,我们流连而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