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凝 聚 瓷 魂 绽 奇 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参观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7月中,儿子陪我去南昌办事,事毕,遂到瓷都景德镇游览。</p><p class="ql-block"> 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名鼎鼎,是游景德镇不可或缺的景点。抵达景市后,我便通过互联网对御窑厂遗址公园作了些案头功课:这一名称是2014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以中国瓷器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考察、游憇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发展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在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但对中国文化史尤其是国粹瓷器文化知之甚少。现在能通过实地参观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在历史、文化方面极具审美价值的遗址,弥补这一方面的欠缺,是值得珍视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7月25日一大早,我和儿子便到了御窑厂遗址公园。大门外一个巨大的牌匾吸引了我,走近一看,镂空的汉字布满上下。右上角有“洪武”,左下方是“光绪、宣统”等字样。这不是明清皇帝的年号吗?左边一行大字写着“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原来,匾上刻的是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止于清宣统(1911年)御窑厂所经历的明清两朝27位皇帝的年号。</p> <p class="ql-block">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牌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点钟,公园准时开门。我们随参观者一道走进门厅,从右边小门过闸机进公园,而两边小门中间的这道“墙”是关着的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了公园,看到这道门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圆形青花瓷板图。</p> <p class="ql-block">放大后的御窑厂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青花瓷板上画的是御窑厂吗?走近看介绍:清道光(1821—1850年)年间制作,画的是以御窑厂为中心的景德镇。</p><p class="ql-block"> 图上端为石岭地区,西侧是奔流的昌江,中间绘制的御窑厂的三进院落,院子的东西两侧跨院为制瓷作坊。 </p><p class="ql-block"> “仪门”是当时御窑厂的大门,门内有“奉上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命馆、风水半仙等招牌。仪门东西两侧分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还有关帝庙、火神庙。</p><p class="ql-block"> 画面下端是御窑厂山门,上方悬“御窑厂”匾额,门外高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两侧有浮梁县衙,监管窑务的“景德司”。</p><p class="ql-block"> 这块圆瓷板把清朝时期的情景画得清清楚楚,河流、街道、房屋、树木及来往行人;御窑厂内院子、作坊,厂外热闹非凡的场景,仿佛把我们带到鸦片战争之前的年代的景德镇,那时它是如此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上边走边想时,一口水井凸现路边。正疑惑间,儿子指了井旁地上的铜牌说:“这里有文字介绍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说明了解到,这井是明隆庆年间建的,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御窑厂唯一留存的地面实物。</p><p class="ql-block"> 这口井“相貌”平平,不算大,也不高,和现在的民间水井相去无几,但它是当年窑工们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从井口向下望,井里的水亦然清沏,可照人影。几百年来,它源源不断涌动,见证了御窑厂的历史更替,也映照了窑工多少代人的悲欢离合,记录着中国瓷业的艰难历程和璀璨重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的,古井的诉说让人深铭内心,抬眼看石板路两边的灰砖红檐的古建筑,房子前面大片草坪,远及最远、最高处的珠山和山顶名声赫然的龙珠阁。我想,今天来亲身体会御窑厂前身今世的“窑变”,该是一种别样的幸运和享受。</p><p class="ql-block"> 古井不远处有块红标牌——“御窑厂的故事”,古往今来的动人场景要从这里开始啦。</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设御窑厂,曾烧明清两代皇家用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口井左边的房子和右边高高耸立的大樟树,以及树后一排窑房,都是明代“南麓遗址”区域。当年这里是馒头窑,后来被废弃,盖成多幢民房。现在经考证,认定这里是有名的明成化鸡缸杯碎片出土处,遗址上造了保护房,展示了完整的地下窑层。</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中,右边是公园大门,儿子的前下方是井,树后面一排是明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走进明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1988年以来经多次发掘,结构相同,大小相近的镘头窑遗迹共17座,经考证是在明宣德(1426—1435年)至万历(1572—1620年)年间使用的,它们是御窑厂内目前发现数量最多、延烧期最长的窑炉区。</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发现的龙缸碎片厚度达1.3米,重量达10余吨。</p> <p class="ql-block">明正统(1435—1449年)青花云龙纹大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史• 食货志》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成化年间瓷器制品,其胎质莹润,造型秀奇,质精秀雅,无与伦比。鸡缸杯,即饰子母鸡图之盛酒小杯,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子母鸡图,早兴于宋朝,然画于瓷上,则从成化开始。由于鸡缸杯色彩缤纷鲜明,绘画率真可人,被业内称为“神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半成品</p><p class="ql-block">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残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馒头窑前伫立良久,思绪绵绵:在炽热的瓷窑中,一切是这样地古朴简陋,而生命本体的冲动腾跃又是如此强烈!</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那神秘神奇的窑门封闭,投柴点火溜火紧火。忙碌的日日夜夜,窑工们挥洒血汗泪水,当一切归于平寂,窑门砸开,那经过天火燎冶的匣钵依次出窑,一只绚丽多彩的小杯使一口硕大的的窑屋熠熠升辉。炼狱之火的神功,天成色彩的魅力,使得你不能不怦然心动!</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是缥缈难寻的梦影,而是流动的历史的书页,是劳动者的赞美诗,是神奇的火的艺术的孕育地,是神圣的生命绵延赓续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小鸡缸杯怎么那么神奇?在陶瓷制造史上怎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当这些问题仍在脑际回旋之时,走着走着,差点和路旁的标牌撞到了。</p><p class="ql-block"> 这标牌就是“唐英的故事”——史上最伟大的督陶官,那就一定有什么感人的事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唐英(1682—1756年)清代制瓷家,于1728年以内务府员外郎衔到景德镇,监理窑务28年,至1756年卒于任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在督陶中,仿制明永乐、宣德、成化甜白、白釉、青花、斗彩等达乱假成真。在创新工艺上把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上一个新台阶。</p><p class="ql-block"> 他还把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精美图案,“唐英至此,集大成矣。”</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 景德镇窑唐英款粉彩人物图笔筒</p> <p class="ql-block">几点梅花添逸兴,数声鸟语助吟怀</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六年春月( 1742年3月) 唐英敬制献东壩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英还是个学者,在文字、绘画、书法上也有很高造诣,有诗文集《陶人心语》、戏曲剧作《灯月传奇》、关于陶瓷的专著《陶成纪事》和《陶冶图说》。</p><p class="ql-block"> 《陶冶图说》是我国陶瓷工艺过程的第一部专业书,介绍了制瓷生产的二十项流程。</p><p class="ql-block"> 在景德镇千年制陶史中,唐英是佼佼者,他对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他做督陶官期间“唐窑”名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南麓窑房遗址前面就是“缮瓷坊”,此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原来是市政府办公楼,现在改为陶瓷修复室。前些年,从“瓷坑”里挖掘出来的残瓷片,就是在这里清洗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目前展陈的有陶瓷修复的定义、历史、类别及流程。</p> <p class="ql-block">修复历史</p> <p class="ql-block">考古修复</p> <p class="ql-block">金属镶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数以吨计的废残瓷片中,找出能对上号的器,就像是大海捞针;找到了,能把它们修复成精美的原貌,更是难上加难。景德镇古瓷研究所的专家与工匠们凭学识与技术铸就了今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上左:仿明成化斗彩灵芝团花纹杯,采用考古方法,两天时间于2018年7月修复。</p><p class="ql-block">上右:壶,2018年12月用金属镶饰修复。</p><p class="ql-block">下左:仿明宣德青花龙穿花纹碗,2018年11月用10天时间精修复完成。</p><p class="ql-block">下右:晚清青花小碗,2017年5月用15天,锔瓷修复完成。</p> <p class="ql-block">仿明永乐釉里红云龙纹梅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缮瓷房的前面就是围墙了,我们就看路对面的“佑陶灵祠”,这这里供着窑工们的神一一童宾。</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万历27年(1599年),青花大龙缸久未烧成,当时的督造严惩窑工,窑把桩师童宾勇斗督造后跳入窑火中。窑工们向督造讨要人命,他逃回京城,官府为平息民愤而为童宾立祠,奉为“风火仙”,窑民们世代奉之。</p> <p class="ql-block">佑陶灵祠及祠前香炉</p> <p class="ql-block">风火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佑陶灵词”大门出来,它邻近的“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因整修而暂停开放,颇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过“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前面就是大草坪和龙珠阁。远远地看到不少游客在一个圆瓷板前驻足观看。</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门口的青花瓷板在这里被拆分成两片,人们通过缺口能看到别样的龙珠阁,可以拍到一张孤品照片,游客是在这里打卡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十字路口,也就是青花圆瓷板图上御窑厂的“仪门” 所在地——凡不能进宫廷的瓷器不能越过仪门,只能在厂里就地粉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珠阁前面的这块大草坪,原来有两栋市政府宿舍楼,遗址公园的规划确定后,于2012年底率先开始拆除,铺成草坪,使龙珠阁更突出、雄伟、神奇。我怀揣着一睹为快的心情,兴奋地快步向它走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珠阁始建于唐,称聚珠亭,宋改中立亭,明清两朝间多有更改,1925年重建后称龙珠阁,1987年重建为仿明重檐宫廷建筑六层,高34.5米,面积1650平方米,是御窑厂代表建筑,景德镇市徽图案即取景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棵大树很高大,但树干似乎不太高,看上去很圆满,造型美,很有灵气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馆内珍藏着御窑厂的珍品及史料,所藏瓷器均为残件或复原瓷器,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宝库,也是千年瓷都的骄傲——龙珠阁本身就是世界级的孤品呢。</p><p class="ql-block"> 走进一层门厅,眼球立即被房顶与梁的夺目光彩吸引了,皇家风范啊。门厅两边分饰瓷板画“陶阳十三里,时在盛夏”,展现的是淸代景德镇的市井生活场景;“陶阳十三里,昌江运瓷”,使得今人可形象地目睹昔日水路运瓷天下走的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厅中央摆放着御窑厂陶瓷雕塑微缩景观,这是以嘉庆二十年《景德镇陶录》中的”御窑厂图”为依据,采用陶瓷材料高温烧制而成。它形象表现了御窑厂规模和气势,房屋、作坊、人员、物件,布局得当,精致有序,气势恢宏,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整个景观共装置由1300多个陶瓷“零部件”组成,打破了“大世界吉尼斯纪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图:放大全图后的左半侧</p><p class="ql-block">下图:放大全图后的右半侧</p> <p class="ql-block"> 一层大厅四角各陈列一件御窑厂瓷器(仿制品),墙面上挂有书法条幅。</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6年)青花斗彩团花纹天球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6年)粉彩山水百鹿福桶尊</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1722—1735年)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6年)粉彩春桃天球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龙珠阁的二层放映弧幕电影《CHINA·陶哥》,三层陈列着御窑遗珍,四层布置了陶人心语,五层是瓷乐和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一层的后门厅墙上,也有两幅瓷板画。一幅是“唐英督陶”,画面上,工作中的唐英与窑工们个个精神饱满,英气勃发;“景德瓷韵”画面场景是皇帝正察看景德镇送到的大龙缸,这位皇帝不是雍正便是乾隆。</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瓷板画落款的时间应在筹建遗址公园之时,景德镇当代瓷画艺术家的技艺水平、瓷板的烧制水平都是顶级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龙珠阁后门厅拐个角,就看到“北麓遗址”,在这里曾出土过数以吨计的碎瓷片。</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的圆形盖子,可能是地下明窑的烟囱口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龙珠阁底座的墙边,有个地下室出入口,标着“明代窑炉遗址,现因正施工”而闭馆。地面上是大草坪,有八九个带盖子的圆形水泥口个,我猜测可能是地下窑的烟囱口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山下正面看龙珠阁,它东边与一棵大樟树相伴,此树盘根错节不知有多少年了。我们想沾点灵气,便与古樟树合了张影。</p><p class="ql-block"> 站在此处,山脚下御窑厂博物馆的全貌一览无余——八座古窑耸立,与龙珠阁遥相呼应,向人们展示着陶瓷的悠久历史,对子孙后代讲述着博大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下珠山,我们穿过东围墙遗址与御窑博物馆,去徐家窑及明清窑作群参观。</p> <p class="ql-block">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清窑作造艺长廊</p> <p class="ql-block">明清窑作群</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对话”——朝夕相见的龙珠阁与明清窑作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家窑始于明未清初,有千余平方米,是景德镇保存最古老、最完美、最大的柴窑遗址,主要烧碗、盘、壶等日用瓷。明清窑作群共保留八座传统坯房,与徐家窑相连,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解放后它划归国营建国瓷厂管理,直至1979年停烧。筹建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时,徐家窑于2016年11月8日复烧成功。</p> <p class="ql-block">上联:復建復烧徐家窑火越千年</p><p class="ql-block">下联:传承创新古作坊器呈万形</p><p class="ql-block">横批:传承创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眼前情景又与我1978年来时看到的画面一样——师傅在制模造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徐家窑外,明清作坊群里还有不少闪光的“珍珠”:</p><p class="ql-block"> “雕镶作坊”是御窑厂的附属作坊,1949年归属建国瓷厂,该窑制作的“珠光”牌高温釉瓷,1979年获国家银质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公窑创建于清光绪年期,百年四代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建国瓷厂需要影青釉配方,“孙荣记”积极捐献,在公私合营时还捐献厂房。</p><p class="ql-block"> 1994年,孙荣记瓷房复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荣誉,并改名为“孙公窑”,于2018年进入明清窑作群。</p> <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景德镇币委与市政府在景德镇置镇990周年暨第五届国际陶瓷节,授于孙同鑫为“陶瓷世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官古户”是我们在作坊群里看到的鲜为人知的名词之一,它是指御窑厂的协作窑,在清朝期间有时宫廷的单子多了,御窑厂就派给他们做,按质验收,按件付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祥迎弄17号的邑山窑创建于清末,距今170多年,由江西都昌人秦先栋创办。秦先栋号邑山,故其窑称“邑山窑”,原位于御窑厂东,系清御窑的“官古户”。民国初年,此窑被秦家家族作为嫁妆陪出,改名徐家窑。</p> <p class="ql-block">迎祥弄17号,我们进去观赏过,秦家的“家底”很厚。</p> <p class="ql-block">这是17号客堂内的摆饰,一种琳琅满目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17号主人家门口堆的瓷残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御窑厂从1369年创建到1911年结束,经历542年。新中国建立后,景德镇市在御窑厂的原址上成立建国瓷厂,上世纪末,建国瓷厂停产熄火。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也曾有过很多难忘的事,让我们一起听听“建国瓷厂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建国瓷厂,胜利路63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国瓷厂是景德镇首家国营瓷厂,是全市十大著名国营瓷厂之老大,生产了三阳开泰、钧红、羽毛花釉、凤凰衣釉等名贵瓷瓶,其中有270件作为国家礼品瓷飘洋过海,赠送给外国首脑。用“一器千金”来形容高贵颜色釉的身价,绝非夸张。</p> <p class="ql-block">天青釉堆白牡丹莲子缸</p> <p class="ql-block">上:影青刻花花篮瓶</p><p class="ql-block">左下:青花冰梅纹花篮瓶</p><p class="ql-block">右下:青花釉里红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国瓷厂在拥有御窑厂的老厂址、老设备、老人马、老技术、老传统的基础上,沿袭著名的“汝、定、哥、官、钧”的仿古瓷工艺,继承传统名贵色釉(钧红、祭红、郎窑红)精华,创造了火焰红等色釉及釉上堆花的工艺品,尤其是“三阳开泰”深受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 他们厂的“珠光牌”高温颜色釉瓷1979年获国家银质奖、1989年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彩红釉瓷盘1990年获第39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阳开泰扁肚瓶</p> <p class="ql-block">颜色釉瓶</p> <p class="ql-block">这图中的三个瓶子,我老伴早年买的,左边是三阳开泰,右边是钧红</p> <p class="ql-block">建国瓷厂的老设备,转岗后仍发挥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窑作群里,我被一幢大房子门口的牌子吸引:“陶阳里艺木创作交流中心”。走进门,一块墙面上的金属牌介绍,房子前生是建国瓷厂的烧练车间,2288平方米,1977年建造,用于放坯、烧练、运输。现在门厅墙上挂着毛主席诗词的瓷板,还有大瓷屏风。在一楼有不少房间,可能是匠人们的工作室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陶阳里艺术创作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门厅里的瓷屏风</p> <p class="ql-block">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楼外面,有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都是目前瓷业中各项技艺的代表人物发挥技艺的场所。有一个工作室的门敞开着,陈列不少作品,我们信步进去参观。一个年轻人介绍,這里是粉彩传承人石晓武的工作室。说话间,石老师来了,他客气地请我们入座,并泡茶招待。在这样氛围下,彼此轻松地交流,我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交谈约十几分钟后,我怕耽误他的工作时间,便起身告辞。临行时提议能否合个影,他欣然同意,儿子举起手机留下了这难忘瞬间。</p> <p class="ql-block">上图:习主席携夫人送国礼</p><p class="ql-block">下图:石老师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在石老师工作室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上海后,我从网上得知,石晓武是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国礼瓷创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山水代表性传承人,省高级技师(国家一级)。</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已挑起瓷业技艺的一根大梁,千年瓷业后继有人,真是幸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还听到一个好消息: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将在这个明清窑作群的区域里呱呱坠地。它是一个专业的、现代化的美术馆,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是用原建国瓷厂的厂房、员工宿舍、浴室及民居,采用现代材质与工艺改造而成。目前正在布展,我们期盼它早日开门迎客。</p> <p class="ql-block"> 因25日预约参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时间到了,就留下古巷景点,安排到28日上午。</p><p class="ql-block"> 那天一早有雨,我们就先去景德镇十大瓷厂博物馆,接着步行,从北门进御窑厂,这是我们第三次进去参观了(第一次是24日下午参观“御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御窑厂遗址公园的北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门后,经过彭家上弄过刘家窑、黄家大窑,穿明御窑厂北围墙遗址到珠山之颠,再见龙珠阁。从东司岭下山后看到改造后的阊阳酒店、老商业街以及国医馆——现在是药膳食疗、旅居康复功能区域。</p> <p class="ql-block">刘家窑</p> <p class="ql-block">黄家大窑</p> <p class="ql-block">黄家大窑</p> <p class="ql-block">龙珠阁围墙外的珠山之顶</p> <p class="ql-block">陶阳书院,城市文化会客厅,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员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巷里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富城别墅,现为星海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原御窑国医馆,现为康养居</p> <p class="ql-block">昔日湖北会馆,今为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御窑厂是景德镇陶阳十三里中的一个景区,“沿河设窑,因窑成市”,“码头一民窑一老街一里弄一御窑”,共有古巷108条,聚成的历史空间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老城格局。</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经过的古巷窄窄长长、弯弯曲曲,看到的街面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两个古窑有保护,酒店档次也不低。</p><p class="ql-block"> 听司机及游人说,夜市到十点还很热闹,灯光秀丽,可惜我们没机会了。</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龙珠阁更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动着神迷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三次参观、游览,我对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了深刻印象——如果简要介绍,可以说那里的精华是三馆、两房、两人、一中心。</p><p class="ql-block"> 三馆是:景德镇御窑厂历史陈列馆、御窑陶瓷艺术馆、御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两房是:明代窑炉南麓遗迹保护房、珠山北麓遗址保护房。</p><p class="ql-block"> 两人是:明代窑工童宾(佑陶灵祠)、清代督陶官唐英。</p><p class="ql-block"> 一个中心:陶瓷修复中心缮瓷坊。</p><p class="ql-block"> 说三二二一很简单,但实际上它包含了千言万语难以言说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告别瓷都,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瓷都的天空,不再是一片烟囱的森林,而是蓝天白云;瓷都的江水,不再是一条浊流,而是一泓请溪。</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的历史,有叹息更有骄傲,有深深的伤感,更有蓬勃的感奋。</p><p class="ql-block"> 古老瓷都的人和事,闪烁着祖先高超的智慧与勤劳的灵光;今日的现实,迸发着年轻人追逐新时代步伐的意志和奋斗之光。</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已完成时代之需的“窑变”,正以崭新的生气与活力阔步进发。</p><p class="ql-block"> 花信可期!未来可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9.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