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苦涩的岁月

江国枢 34651363

<p class="ql-block">作者:韦东红</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江国枢、黄学宪、梁代仕等</p><p class="ql-block">美篇版面制作:江国枢</p> <p class="ql-block">(作者近照)</p> <h1>  </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忘苦涩的岁月</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掀起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汹涌潮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69 年 9 月 16 日,我随着这股潮流到了滇黔桂三省交界的西林县古障公社插队落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南宁一中 69 届第一批的 10 个男同学、15 个女同学从南宁坐三天汽车(当时送我们的汽车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大货车,那帮男同学坐的还是火葬场的车)到了西林县城,又坐了八个小时的班车,到公社已经是第四天了。</span></p> <h3>(周约大队的女知青在县城合影)</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天一大早,各个生产队派马帮 来驮行李,这回走的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十几匹马脖子上系着小铃铛,很远就 听见一阵阵清脆动听的铃声。</span></h1><h1> 我和莫翠娥、谢翠琼、李玉琼、卢桂玲五人分配在 古障公社周约大队下街生产队。</h1><h1> 第一天晚上住在房东家,没有电灯,昏暗的煤油 灯摇摇曳曳,照在寂静的阁楼里,所见到的一切都很恐怖。因为当时我们住在楼 阁上,旁边有一副棺材,和我的床铺距离不到一米,虽然里面装的是稻谷,但是 模样挺可怕的,半夜简直不敢睁开眼,反正那种感觉我无法形容,开始那几晚偷 偷的哭到天亮。半夜经常做恶梦,白天到田里劳动都提不起精神,随着时间的推 移,慢慢就适应那恐怖的夜晚情景。</h1> <h3>(西林县古障公社周约大队的女知青在露天餐厅吃饭,左3为作者)</h3> <h1>  那时候我们劳动一天的工值是 4 分钱,一年到头也就是十几元的收入。</h1><h1> 第一天劳动真够呛,光着白白嫩嫩的脚丫走在田埂上,被草根尖扎出了血。经过灌木 丛生的小路,脸和手被像锯齿一样的草叶划出一道道伤口,汗水流进伤口钻心的 痛。太阳下山后还要肩挑五六十斤的稻谷,走几里的山路回队。当地村民回家吃饱饭了,我们还在半山腰上,肩膀磨出了血泡,当时汗水泪水血 水混在一起,这个时候就想家了。几个女孩子抱头痛哭,这么重的体力劳动对一个十五六岁的城市姑娘来说,大大超过了她的负荷。加上每餐吃的是野菜汤泡饭,生盐拌辣椒,没有油水,偶尔吃上一顿油炒野菜就不错了,一年下来也只有 一两次肉吃。</h1> (周约大队的女知青在县城合影,后排左2为作者。) <h1>  有一次我们的米吃完了,下几天的雨,谷子晒不干,我们就用喂猪的芭蕉芋 煮来充饥,半夜里我们几个女插青不同程度的反胃呕吐,头晕眼花,当时我以为 死定了。不知是谁说喝大量的糖水可以解食物中毒,我们就冲了一大锅糖水喝, 也奇怪,总算止住了呕吐。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敢乱吃东西。</h1> (周约的女知青在知青伙房里煎鸭蛋招待客人。) (周约知青到马蚌公社八大河玩,左起:莫翠娥、韦东红、谢翠琼。) <h1>  1974 年初,大部分知青都因招工、读书离去了,我们剩下的知青集中到古障大队三卡小队。有一次,我和一个村姑去很远的山沟里为秧苗喷洒农药,由于深山沟里的气候变化无常,突然乌云密 布,像晚上一样黑,听说那里的野猪到了晚上经常出来,想回家来不及了,狂风 暴雨,雷电交加,顷盆大雨下来了。周围没有避雨的地方,大树下又不敢靠近, 两人抱成一团,躺在潮湿的一处洼地里。当时又冷又怕,全身直打哆嗦。突然离 我不到 5 米处有一条直径有碗口粗的大蛇,抬起像公鸡一样高的头望着我们 (这只是我的幻觉,那位村姑看见的只是一条小蛇,病好后我才知道的),我大叫一 声,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正躺在自己的床上,全身乏力。贫困的地区由 于缺医少药,当地农民说我中了邪,用稻草捆住我的双手,做了些民间流传的迷 信活动。几天不吃不喝的我,一直高烧未退。后来还是一位曾经做过老师的农民 田应坤提出送去卫生院,我才脱离了危险,病好后我非常感激他们。许多年过去 了,每每想起乡亲们对我的关怀,我总会流下眼泪。</h1> <p class="ql-block">{1974年作者(左)与同集中到三卡小队的插友容少球在村子外面合影,她们一起在农村插队共八年半,今年两个好友再重逢。}</p> <h1>  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是 30 年前那段难忘的插曲,那怕只是暂短的一瞬间,已成为我美好的追忆,也是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伤痛。有时候执着是一种伤害,放弃 是一种美丽,但是我无法放弃的感觉。那就是 1974 年后,插青陆续抽去工厂了,最好的朋友又离我而去。在她们临走的那个晚上,我 们知青聚餐为他们送行。这顿晚饭虽然大家表面上很开心,但是各人心里所想的 完全不同,诚然,被吸收到工厂的插友们显然心里美滋滋的。那晚我内心一片茫 然,总觉得老天爷对我太不公平了,就连我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夺走。在以后的日 子里,如何地度过了每一天呢?当时头脑一片空白,心乱如麻,情绪低落,只好 整天埋头苦干来麻醉自己。原来活泼好动的我,话也少了,就这样空虚的度过了 大半年,最后终于适应了孤独的环境,心情也慢慢好转,因为自己认准了一个目 标去追求,明知没有结果,但是追求是一种寄托,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慰藉,一种满足。</h1> (周约知青用李果招待客人) (周约的男知青在耙田。) <h1>  内心有了期盼, 终于走出了没有绿洲的沙漠,我又开始振作起来, 把这份情感深深的埋在心里,作为美好的追忆。从那以后,我的感情已经麻木了,同队的男知青说我是冷血动物, 没有人情味。我不管他人闲言,我行我素,参加公社里的文艺队,唱歌,跳舞,爬山涉水到各个村寨为贫下中农演出。那时我当上文艺队的主角,不久,我又担任了民兵营的副营长。白天劳 动,晚上带领民兵搞夜间目标瞄准练习,生活总算恢复了正常。</h1> <p class="ql-block">(时任民兵营副营长的韦东红给民兵们讲解兵器知识。)</p> (周约的知青女民兵。) <h1>  1976 年全县在古障召开民兵现场会。当时正是夏收夏种“三夏”大会战的季节,每天凌晨 3 点钟起床并点上火把到田间扯秧,天亮又去插秧,下午又割谷子,还要抽时间组织民兵训练。</h1><h1> 当时我们村作为示范点,这样刻苦训练,我胃病 又发作,多么想好好的睡上一觉,可是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这群民兵骨干。我 撑着起床,又参加了劳动,头顶太阳,脚泡田水,这种味道在农村是常有的。我 抱着稻谷把来回走,稻草桩把双脚割破了,田水泡着伤口钻心的疼。最后晕倒在 田里,被社员们抬回家。在她们的精心照顾下,我身体恢复了,又继续下田干活。</h1><h1> </h1> (夜间站岗放哨,左1是作者。) <h1>  村民大姐们对我说:“你这样干下去身体会垮的,你父母把你从老远送到我们这山沟里,我们照顾不好,怎么向你父母交待呢?”一席情深意长的话,我十分感动。这样纯朴善良的农民,我要为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从那时开始我每年春节 都和他们度过。有一次家里来电报说妈妈病了,当时正是播种季节,我只回了一 封电报安慰我妈,事后总觉得对不起母亲。我参加生产队农科组,在搞三系制种 育秧时,要用牛粪、大粪拌火灰施肥。看见村姑们光着脚,卷起裤脚踩到牛栏里,一尺多深的牛粪埋到膝盖,然后用手去捧。当时我忍着难闻的气味,也一脚 踩进去,马上呕吐不止。她们劝我不要进去了,但我装着没事,用手捧起来,放 到桶里,挑到田里洒。回到家里我先后洗了十几次手,还是闻到牛粪气味,饭也不想吃,但随着时间推移,操作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h1> <br> <h1>  我在西林县的农村已经连续四年不回南宁了,和当地贫下中农一起度过了四个 春节。穿起她们的衣服,说起她们的壮话,和她们走在一起,不认得我的人都以 为是当地人。同学和朋友来信都说我在西林成家了,或者脑子有问题了,他们哪 里知道我等待的是什么?我自己也说不出来。这漫长的八年半插队岁月,酸甜苦 辣我尝尽了。所谓的苦,荒山野岭和这孤独的茅草房,昏暗的煤油灯下映照着惨 然的苦笑;所谓的甜,欢乐的田野上荡漾着欢笑和歌声是我珍藏的记忆,人的青 春又有多少个八年半呢!</h1> (知青们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右2是作者。)<div><br></div> <h1>  1978 年 5 月,我离开了养育自己八年半的西林,离开了乡亲们,回到城里好像都比别人低一个关头, 土气十足,不敢面对同学和朋友。但那段艰苦的岁月炼就的坚韧和自强不息又是其他人永远无法拥有的财富,我没有泄气,继续快乐地生活着。</h1><h1> 回顾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记忆尤新,历史虽然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却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有人说,那是苦难岁月;有人说,那是如歌岁月。人生苦乐参半,只有尝尽苦,才能企望乐。</h1> (和插友们在公社烈士碑合影,左起:谢翠琼、莫翠娥、韦东红。) (和插友们团聚在县城,前排中为作者。) <p class="ql-block">(在2023年9月16日插队54周年纪念日,插友们聚会团聚,后排右3是作者。)</p> <p class="ql-block">(在2023年9月16日插队54周年纪念日,插友们聚会团聚,尚排右3是作者。)</p> <h1>作者简介:韦东红,南宁一中69届初中毕业生,1969 年至 1978 年在西林县古障公社周约大队下街生产队插队。广西万通制药有限公司工作,已退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