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之路

郭绍卿

<p class="ql-block">一 无比的高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堪称国家记忆的高考,非77届高考莫属。它是史上最难也是史上最容易的高考,570万考生,录取27万,录取率仅为4.8%,而考题基本是初中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还是史上录取社会考生最多的高考,没有学历限制;它也是史上最公平的高考,没有重点中学、大学,更没有私立学校,从中央领导子女到普通农民都一样的参加高考,因为中央领导的子女也要当知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也是史上最匆忙的高考,从官宣恢复高考到考试结束只有两个多月,有的考生还没看完复习内容,就匆匆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走进考场,复习时他们还要完成本职工作;它还是史上最淳朴的高考,监考不严,也极少有人想作弊;它也是史上最壮观、年龄相差最悬殊、成分最复杂的高考,夫妻、叔侄、师生、兄弟姐妹同场竟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么多之最,够“最”吧!但还不是它的全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他们的经历涂抹为“伤痕”的伤痕粉们,妄言预测他们是被耽误、被毁掉、进而是最不会有作为的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仍然不是它“最”的全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上最容易的高考,考出了最优秀的一代大学生。所谓被毁掉的一代,不但没有被毁掉,反而逆风翻盘,脱颖而出。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77级大学生成长之快,中坚之多,国之栋梁之多,领域之广,光耀无所不在,至今闪烁。李克强、王毅、刘源、胡锡进、张艺谋、陈凯歌、司马南等等,一大串耳熟能详、名扬天下的名字,单说哪一个都星光灿烂。典型的77级几乎都是工农底色,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文学巨匠,科学家、战略专家、三农专家、艺术家、真格基金创始人、TCL创始人、阿里巴巴和百度、腾讯的投资人等等,单说哪一个都大名鼎鼎,响亮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统计是有限的,遍地英才是铁定的。站在历史拐点上,又有改开的春风铺路,生而逢时,注定了77级是不凡的一代。有人说77届高考是光芒,来不及收藏,有人说它空前绝后、不可复制、无法超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的史观,有不同的视角。77级考生产生于12年不高考的背景,带着时代的烙印,是实践优渥的群体特长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强锄地时得知被北大录取,后来成为共和国总理;王毅16岁到黑龙江北安当了8年知青,77年以高龄考生考入二外,后来担任外交部长;马蔚华当过知青,也当过铁路工人,77年考入吉林大学,后来成为招商银行行长。他们做过的作业题,比应试教育下高中生的刷题量不知道要少多少倍。或许高考时他们连奥数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他们根本背不下那么多的唐诗宋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没有在课堂读尽诗书,似乎蹉跎了青春,而“蹉跎”岁月,给了他们满身风尘,他们吃过苦,受过累,了解民生疾苦,经历丰富、视野宽广、包容性强;他们都被火红年代火红过,素质上做事有胆识,做人有担当。拥有这么多特长,难怪同级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拼不过他们。单纯的知识堆积,堆积不出来人才,人才是实践和知识共同打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私塾、民国为中国留下了80%的文盲。伟人的教育理念是公平、普及、政治。1952年,全国进行了第一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这是史上高等教育第一次向社会最底层下沉,高等教育的阳光第一次温暖了祖祖辈辈从未进过学堂的贫苦大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人民至上的思想一贯而普遍。建国初期,他痛斥101中学干部子女特殊化现象,并让周总理亲自查办。如同以人民的名义命名了人民币、人民日报一样,他把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综合型大学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员一生博览群书、才大如海,但却极力反对让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的学习、考试状态,他说,“现在课程多,害死人”。第一次高考仅仅过了三年,中央就向全国发布了史上第一份减负文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人一直耿耿于怀阶层分化,提倡缩小三大差别。60年代中期,中央发现,从工农家庭出来的大学生看不起工农,高考带来了新的阶层分化。同时,伟人与其他中央主要领导都认为,一考定终身偶然因素大,“摧残人才、摧残青年”,背离了“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初衷。汇集了各方意见后,经大多数中央领导同意,教育部于1966年6月1日决定,推迟全国高考,这个决定比文革还早了两个月,是一次大胆的教育改革与尝试,在为历史留下最深刻一笔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和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考停止,教育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地尝试向底层下沉,面向未来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提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的建议,大批“七二一”职工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从68年到88年的二十年间,这道高等教育史上独有的风景线,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即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理论水平的“职工大学生”。他们从工人中来,没有光鲜的外衣,课程设计贴近现实,有实操经验,工匠技艺、工匠精神十分出色,是教员哲学思想的受益者。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所有民营企业都有“职工大学生”的身影。1970年试行推荐制上大学,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直接被推荐到大学学习。1973年试行推荐制+考试结合的大学招生制度,探索培养有实践经验、政治思想优秀,又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农兵。推荐制持续了7年,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习总书记就是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是“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一场深刻的探索实践,与赤脚医生一样独具中国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满回忆,轻舟已过万重山,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比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面向未来。“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人民饭长大,报效国家的培养是77级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怀。那时大学生是国家供读的,还有助学金,几乎不用花自己的钱就能完成大学学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家庭负担几近为零。没有人把高考看得现在这么重。读好大学既是自我期许,更负有国家和社会的重托。教育公益化从根本上强化为国读书的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1月《歌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走路时还在计算“猜想”,撞到树上的事迹,先于77级考生入学前,突然打开了人们的视野,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成才的自信,校园里到处洋溢着《科学的春天》。从工农兵中走来,他们除了勤奋就是更加勤奋,他们对知识如饥似渴,如虎扑食,晨曦诵读、挑灯夜战、废寝忘食,指点江山,立志成才。为求知而学、为国分忧而学的大学生该有的样子被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是先于改革开放一年的改革,有人非常不愿意地坦言,是最失败的改革。金钱绑架教育,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三观。它散发的铜臭腐蚀了立教为国的教育本质,教唆大学生轻视劳动、轻视工农、轻视技术。大学生的成功标准被金钱绑架,就没有了淡泊明志,没有了为国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额的教育成本,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学区房、贵族学校变本加厉了教育不公平,社会共享的教育资源被少数有钱人分享,从而变本加厉地制造了阶层分化,塑造出大量的精致利己主义。于是,刻苦学习变成了学历竞争,文凭主义盛行,大学成了名利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各种内卷,大学生宁可把时间花在考证上,也不钻研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担当被金钱冲击得支离破碎,限制了人才培养。教育步入窄行道,难免让人怨气冲天,难免为国家的未来担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7届高考四年后的1981年,全国仅有14万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含金量极高。2023年高校招生1278万,有1158万毕业生,分别比1977年和1981年高出了48倍和83倍。大学生从凤毛麟角扩招到了多如牛毛,大写的贬值,高学历只剩下一个个尴尬的空壳。有人感叹大学毕业即失业,连孩子都不敢生,有人感叹毕业成了“蚁族”。即便如此,许多大学生依然不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一位复旦大学的学生家长对她说,我们家穷尽了财力精力,你要是毕业回到县里工作,得把我气死。这绝非个例,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肩负了家庭的巨大付出,再让大学生做普通人太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无情,把77届考生照进了人生斜阳;岁月远去,77届高考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