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月未老

<p class="ql-block">在众多吟颂明月的詩词中,論知名度个人认为排第一当屬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我更喜欢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天涯给人以无限广阔的空间联想,而一个“共”字,便借一輪可共同瞻望的明月给人以相伴般的安慰,既可生发妙想,也可寄寓情怀,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事啊!</p><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达,已不仅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而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奌通”了,但绵延千年,渗入骨髓的中秋情结仍然根深蒂固,每逢此时,团圆的心情和节日的氛围便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就中國人的民族记忆而言,明月照临已是很久远的岁月,由远古时代嫦娥奔月的神话,从夏商周三代祭拜月神的习俗,我们的先人对明月早就情有独钟,中國人爱月更爱恋静美的中秋之月。经考证,唐代已经把中秋尝月称为祭月或拜月,北宋时,中秋被正式確定为全国全民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中国幅员广大而又地域分明,加之千百年来“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乡愁与怀乡就成了我國传统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永恒主题。在众多的怀乡作品中,故乡又和月亮结下不解之缘。其中,诗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一往情深,成了千百年來聊解乡愁的良药。只要血脈里流淌的是炎黄的血液,则无人不觉“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就是中国人独有的乡土情结,无可替代,不能磨灭。</p><p class="ql-block">月光再美,中西方的认知是不同的。对西方人而言,月亮无非是一个自然景色和心绪的陪衬,而中国人会将故國千里山河,家乡的亲朋好友,读过的诗文,经历的往事统统都装在“白玉盘”、“瑤台镜”中。这就是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西方人喜欢日光浴,中国人喜欢月光浴,喜欢种种场景下的月光。</p><p class="ql-block">赞叹月色皎洁美丽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有望月而感怀天地之恒久,人生之须臾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有望月而生缱绻怀情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望月而思乡,想念亲人友人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p><p class="ql-block">花好月圆是中国人几乎几千年不变的理想,也是中国人心目中幸福的最高境界。然而“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月圆在一个月当中毕竟只有一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宫是美丽的,月亮的主人嫦娥却是孤独的。人生的缺憾也未尝不是生命里的风光和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