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之五:离开川西到达昌都

九九重阳

<p class="ql-block">  昨天的日记,说到了川藏北线317国道的基本情况。其实,有人说,穿越这条川藏线还是重要的文化之旅,因为317国道沿途串联起了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昨天和前天,我们已经到过了名震全球的色达五明佛学院,昨晚到达德格县的时候,才知道德格是格萨尔王的故乡。之前在甘孜沿线也有星星点点的有关格萨尔的景点,包括藏东的昌都地区,也有格萨尔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说起格萨尔王,《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族英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这部史诗以恢弘的气势、高度的艺术技巧反映了古代藏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及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藏族人民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格萨尔上千年来被人们神化了,是否真有其人存疑,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德格是否真的就是格萨尔的故乡。加上我们仨老头文化底蕴不足,对这个伟大的藏族英雄也没有多少兴趣,在德格就没有专门去参观格萨尔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上午吃过早餐,我们径往位于城东的德格印经院而去。</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在西藏工作时,知道一个完整的佛教场所要“佛法僧”三宝俱全。“佛”即寺庙里供奉的佛像,“法”即佛教的经典和教义,“僧”指寺庙的僧人。而德格印经院,就是专门印刷佛教经典教义的,同时也收藏经书和从事佛教活动。所以有人说它是“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拍摄的部分景色:</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印刷和藏经量确实巨大,我们在藏区寺庙参观的时候,经常看到僧侣们拿着一些长条状的经书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在这里算是看到了这些经书的来源了。</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德格印经院,已经接近十点了,我们一行按计划离开德格县,去往西藏的藏东地区昌都。</p><p class="ql-block"> 再见,四川!再见,甘孜!再见,德格!</p> <p class="ql-block">  车行约一小时,我们在上午10点50分穿过金沙江上的一座界桥,来到了西藏昌都。</p><p class="ql-block"> 一踏入西藏境内,首先接触的是昌都市江达县的岗托镇,这个镇因为与四川隔江相望,号称“藏东第一镇”,1959年中央平叛,18军首先从昌都解放西藏全境,所以岗托镇的岗托村号称“西藏解放第一村”,这些都以巨幅文字书写在交界处。而江达县则称“藏东门户,康巴江达”。这是界桥附近西藏一侧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藏境内后,感觉跟四川藏区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境内民房似乎不如四川藏区漂亮,沿途的寺庙也没有四川317沿线多,偶尔有些寺庙,远不如甘孜州的漂亮和宏伟。或许这与两省的政策和规定有关 ,也或许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317国道驰骋在藏东大地上,时而有广袤的草原相送,时而与高山深谷相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这方土地的主色调,久居都市,这方天地真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下午大约两点半,我们来到一处山垭休整。这是江达县在317国道上相对较高的一个地方。名叫“宗拉夷山”,海拔4481米。这是这个山垭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下宗拉夷山后不久,我们就离开了江达县,到达昌都市卡若区境内,此时一条大河在路边翻腾涌流,河水清澈,水流湍急,这是昌都两条大河之一的扎曲,这条河与另一条叫昂曲的河流在昌都相汇,始称“澜沧江”。因此,昌都若翻译成汉语,就是“两江汇合之地”,或者“两河口”。</p><p class="ql-block"> 大约下午六点多,我们快接近接近城区了,但见沃野万顷,青稞丰收在即,6点20左右,我们抵达昌都城区,结束了今天一天的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