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心之所向 革命圣地</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的信仰是红色。革命圣地延安是一个令我神往已久的地方,这次来陕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到延安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王震带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为了改善根据地物质生活困难的局面,他率领官兵垦荒屯田,克服各种困难,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激励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三年时间把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南泥湾,再不是旧模样,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将永世流传。</p> <p class="ql-block"> 南泥湾广场上的巨大党徽非常引人注目,锤子和镰刀代表着工人和农民,象征着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永远牢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党徽的侧面是用德文书写的《共产党宣言》原文,马克思当时就是用德文写成的这部不朽篇章。这部《共产党宣言》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枣园</p><p class="ql-block"> 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后改名为“延园”。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着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并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在这里,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着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五大书记领导集体雕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窑洞内陈列着他们当时的生活起居用品和办公时的文件和照片,非常珍贵。看着这一个个简陋的窑洞,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将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是1943年10月从杨家岭迁到这里,寝室里面的床是由两张单人床组成,其中一个床主要用来放书,床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大量的革命理论著作,其中有《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很多著作都被收藏到《毛泽东选集》中。</p> <p class="ql-block"> 朱德旧居。</p> <p class="ql-block"> 朱德和战士们在一起,我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官兵平等。</p> <p class="ql-block"> 朱德总司令为董必武祝寿题词。</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旧居。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作为中共代表,为了抗日大局,经常往返于重庆和延安等地,多次遭遇险境。我党在延安十三载峥嵘岁月,周总理在延安累计才住了三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稼祥旧居。</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旧居。</p> <p class="ql-block"> 彭德怀旧居。</p> <p class="ql-block"> 张闻天旧居。</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王家坪</p><p class="ql-block"> 王家坪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率部从这里主动撤离,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后东渡黄河进驻西柏坡,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 军委大礼堂位于王家坪旧址的入口处,建成于1943年,是由军委和总部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可容纳近千人,当年军委和总部的一些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曾居住在这里。毛泽东的旧居有两孔石窑洞,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寝室。</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毛泽东先后写下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战术方针。</p> <p class="ql-block"> 门前有一石桌,是毛泽东送他的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谈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张熟悉的照片,就是毛主席和他的长子毛岸英在这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组织部和周恩来旧居。</p> <p class="ql-block"> 军委礼堂。</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大家都是自发、自觉地来到这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延安精神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延安精神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走来,却不仅仅属于延安,这种精神随着革命的胜利走向全国,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延安精神从炮火硝烟中产生,却不仅仅适用于革命战争年代,这种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p> <p class="ql-block"> 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首都”,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年,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延安,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