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赋能创新课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大观念教学”课堂观摩研讨活动(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

<p> 将睿智撷取</p><p> 把情怀厚植</p><p> 携一缕暖阳的光芒</p><p> 赴一程最美的遇见</p><p> 让我们一同邂逅</p><p> 学科育人道路上的美好风景</p> <p>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任务,跟进新课标改革,推进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我县一行20名数学教师参加《聚焦核心素养 赋能创新课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大观念教学”课堂观摩研讨活动。在第一天的培训学习中,老师们观摩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先进教师的优秀课例,并聆听了五场专家的专题报告,聚焦于“数学学科素养”、“大观念教学”,以名师为引领,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重点探索“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与课堂融合的有效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方向。</p> 名   师   引   领 <p>  教育无痕,精彩有迹。徐斌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从移多补少到取长补短,从直观操作到抽象运算,从数学方法到生活问题,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不仅能巩固平均数的运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并通过观察与运算、判断与讨论、估计与对比,在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中获得对平均数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p> <p>  徐斌老师在《无痕教育实践策略》中提出:让学生从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无痕,是教育的自然和谐;无痕,是教育的至高境界。</p> <p>  化错育人,快乐成长。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不仅在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设计数学教学,也在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设计教育人生,与孩子们一同“跟陶先生学数学”,背后的教育哲学其实是和老师们一起“跟陶行知学做大先生”。</p><p><br></p> <p>  华应龙老师《数学育人的实践与思考》的精彩讲座将课程与思政的浑然天成,数学与人生的相互融通,时时皆有数学,处处皆有教育,不仅源自华应龙老师的“大教学观”,也源自华应龙老师的“大教育观”。</p> <p>  追求本真,向美而生。黄彪老师展示的课例《加法数量关系》以现实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在探究、对比、质疑、思辨中建立加减法的数量关系模型。</p> <p>  黄彪老师就《一线教师如何开展结构化教学》做了专题讲座。教学中要求教师关注教材的整体脉络及逻辑结构,采用关联、迁移、重组、凝聚等策略实施结构化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在真实的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让数学学习深度发生。</p> <p>  逆向设计,以终为始。叶鸿琳老师执教的《田忌赛马》一课,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从数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体会对策论方法和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p> <p>   叶鸿琳老师在《以终为始 单元整体教学的底层逻辑》中指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与新要求,面对当下新课标、旧教材的特殊时期,更需要全体一线教师充分思考,与时俱进,积极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促进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的要求。</p> <p>  生问课堂,发展思维。顾志能老师执教的《百分数》一课立足“生问课堂”理念,聚焦知识的重难点,依托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提问—探究—释问—再提问”的曲折过程中,深度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增强提问意识,发展思维能力。</p> <p>  顾志能老师的《生问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专题讲座让老师们认识了生问课堂,深刻感受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重要性,真正体现了课堂的育人功能。</p> 潜  心  学  习 诚   心   交   流 <p>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遇见全国小学数学名师,遇见精彩的数学课堂,遇见朝气蓬勃的学生,是我们的幸运。此次“大观念教学”课堂观摩研讨活动为我县数学教师提供了交流研讨,借鉴提高的平台,我们将在名师的引领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教育实践中落实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不断成长,逐渐成熟,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行。</p> <p>图文编辑:陈 慧 李 帅 耿延燕</p><p>审 核:杨丽萍 李 慧 </p><p>主 编:席 鹏 </p>

课堂

教学

老师

数学

学生

素养

名师

教育

新课标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