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刋发表过部分文章

艾 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 "抓一抓借荆州问题"说开去</p><p class="ql-block"> (报刋上发表过的部分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写/艾歌</p><p class="ql-block"> 整理/艾歌</p><p class="ql-block"> 制作/艾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者:笔者从一堆见报文章里筛选一部分文章与朋友见面,一则让自己回眸"品尝"我往日发表过的作品仍有嚼头;二则与亲朋好友分享我过去的见报成果。</p><p class="ql-block"> 这里须说明: 在我发表文章时,署名不同笔名: 艾德友("艾"是姓,"德"是讲究新闻道德,"友"是广交朋友); 草 乘 (草为"艹",乘为"X",拼为 "艾")。 陈尚草(陈为"X",尚为"上",草为"艹",X上艹拼为"艾"等。不同文章,取之不同笔名。如发表"毒害人生"一文,我选择了"草乘"笔名,这有利于笔者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 "抓一抓借荆州问题"是一篇言论文章。这是我从军人转业到地方第一篇见诸报端文章,也是我的"处女作。" 这类文章是揭露社会一个共性问题,其要求: 立意要新颖,分析要尖刻,用字要准确,语言要精彩,文章要独特,解决问题主见要明了,仅限500字以内。此文发表后,能引起社会共鸣并知晓如何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这篇文章 原标题:"久借人员何时还?" 当《长江日报》理论评论部 陈升钧编辑看稿后,改为: "抓一抓借荆州问题"。他用三国"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 的典故作为本文题目,就贴切多了。由此,我为这篇"处女作"能在《长江日报》第一版"边鼓录"专栏发表感到很欣慰!</p><p class="ql-block"> 从此后,我的不同题材的文章经常见诸各类报端。如此同时,我也交往了不少媒体朋友。如,《湖北日报》 彭 晓 (他同时兼任《湖北日报》驻武汉记者站站长),《长江日报》傅克强 (总编室编辑,后任二版主编),《武汉晚报》陈才谦 (总编办公室主任),《知音》杂志社 沈有桥(杂志社编辑记者)等。</p><p class="ql-block"> 新闻媒体界的这些朋友对我的帮助极大。尤其我参加这些报刊新闻培训班学习时,他们常说,新闻天天在发生,但是媒体关注的是新近发生的新闻。然而,新近发生的新闻也很多,这时媒体关注的是有"价值"的新闻。什么叫有"价值"的新闻呢? 答: 狗咬人不是有"价值"的新闻,因为全世界的狗都咬人。相反人咬狗呢?这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了,因为哪有人咬狗之说呢!所以,新闻界有个口头禅: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p><p class="ql-block"> 我写了数十年新闻稿件,在报刊发表文章上千篇,但是让我记忆深刻的无外乎: "抓一抓借荆州问题"、"盲目模仿电视刷. 十岁儿童上吊身亡"、 "逼人让丈夫的打工妹"、"数罗汉数出无端烦恼.小夫妻险些分道扬镳"、"一埸官司赢了.一对鸳鸯散了"等(都在本册里)!</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期待你来分享,期待你来评论,期待你来指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江日报》传媒集团大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启用。报社编辑、排版、印刷和编辑记者都在这栋大楼办公。据悉,不久将又要搬迁新的"新闻中心"去。此前,笔者到这里送稿的次数较多。后来网络普极,只须上网发稿就行了。</p> <h3>  </h3><h3><br></h3><h3><br></h3><h3> </h3><div> 《长江日报》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5月23日,由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负责出版发行,报头由毛泽东题写。读者主要以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及知识分子为主,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0002。创刊时,廖井丹任社长,陈楚为副社长兼总编辑;不久,廖井丹离任,熊复任社长。1952年初熊复调离报社后,由陈楚负责。创刊初期,《长江日报》每天出对开一大张(4版),后来增为一张半(6版)。</div><h3> 读者看到这份《长江日报》觉得很简单,但报社内部分工很复杂,归类划分几十个部门:如"政文部、经济部、理论评论部、社会生活部、教育卫生部、体育部、文艺部"等等。一篇稿件要在报刋发表出去,首先要按文章归类,送达相关部门去,经过部门分管记者或编辑审核是否能在报纸相关栏目发表。若记者或编辑收稿后,就要对此稿负责并进行编辑。然后送本部门主任审核签字,由部主任再通过电脑传递到报社总编室。总编室编辑对稿子进一步修改润色裁剪(即根据报纸版面安排确定是否压缩文字)。如果确定次日见报,还要将稿件传递总编室夜班编辑。夜班编辑通过后,由当晚报社夜班值班总编对次日要见报的清样报纸 全面审核签字确认。所有次日要刊登见报稿件,必须在当晚9时前确定,不得更改。如果中央.省市重大政文稿件必须次日要刊登见报时,经报社社长、总编辑、夜班值班总编辑研究,发多少文字政文稿件,就要撤下多少文字的待发稿子。如果撤下来的稿件受时间限制,这些撤下来的稿件就此枪毙了。由此可见,即使记者们采写的稿子,也有不少被枪毙。所以,局外人(特约记者、特约评论员、本报通讯员和社会上爱好写作的朋友)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非易事!</h3> <h3><br></h3><h3><br></h3><h3> 春节过后的某天,夫妻两人陪客人在家里打麻将,此时他们嫌10岁儿子在旁边闹人。于是,将儿子赶走。儿子一个人就来到另一间卧室关上门,模仿电视剧剧中人物,搭起椅子攀爬床头条桌上,用绳子套在自己脖子上,将绳子另一头挂在电扇钩上,登倒垫脚木凳,不一会儿上吊身亡。儿子死亡约15分钟后,父亲才发现。这条新闻经我报道后,当时在武汉大街小巷引起强烈反响!</h3> <h3>  那个年代,武汉市民乘车状况: 凭抢。抢上车、抢坐位。我文章里描写的,就是那个年代武汉人乘车的一个缩影!</h3> <h3>  《武汉晚报》报业集团新闻大楼。武汉晚报原属于《长江日报》传媒集团发展起来的一份触及民生饭前茶后的报纸。后来被武汉市委宣传部发文,从《长江日报》传媒集团分割出去独立核算。无奈,《长江日报》传媒集团又发展了一份小报.《武汉晨报》。当然,巜武汉晨报》就没有《武汉晚报》影响那么大了。</h3> <h3>  《武汉晚报》是我国最早几家晚报之一,创刊于1961年5月1日,报头系国家原副主席 董必武题写,1960年12月,中共武汉市委决定由中南《 长江日报》停刊后留下的部分人员筹办《武汉晚报》。1961年3月,《武汉晚报》 试刊号出版。5月1日正式创刊。开始为4开小报,后 改为对开大报。由 郭治澄任总编辑。办报方案提出:“《武汉晚报》是中共武汉市委的报纸。要求具有鲜明的党性、群众性、指导性,做到地方化、群众化、 通俗化。地方新闻的内容以经济为主,文教政法比日报有更大的比重,新闻多侧重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增加知识性和辅助性的读物,办好文艺性综合 副刊,以丰富多彩的内窬,多种多样的形式,寓共产主义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以收 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功效。”</h3><div> 《武汉晚报》出版的前期,正值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报纸配合宣传比较得力,在文艺与学术的宣传报道上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同时突出地宣传武汉市著名劳模与先进工作者。晚报举办过“我这十五年”、“我和武汉”等征文活动。晚报出版后期,对全国和本地的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学术界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的报道上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左”的偏差。晚报于1966年12月被迫停刊。1981年9月1日, 长江日报社恢复出版《武汉晚报》,为4开4版。它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陶冶情操,指导生活。一版为地方要闻,二版为经济及社会新闻,三版为《夜明珠》副刊,四版为文化体育消息。星期六出“周末版”,为1开8版,内容是各种副刊。1985年末,每期发行数为8万多份,周末版发行数达13万份。前期的《武汉晚报》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复刊后的《武汉晚报》,由长江日报社主办,是《长江日报》的补充与拓宽,总编辑 钟建武。<br></div><div><br></div><div>2002年4月8日,《武汉晚报》总印数突破百万份。2004年,在湖北省内其他重点城市相继实现分印,“全省一家”的发行战略稳步实现。2004年,在第57届 世界报业大会发布的最新“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名单上,《武汉晚报》排名第87位,是上升最快的中国纸质媒体。</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党的光辉照我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我从小就会唱这首歌,因为我对党有着特殊的感情。没有亲爱的党,就没有我的一切。饱蘸长江水,也写不尽党对我的恩情。 </p><p class="ql-block"> 我很小的时候就没有父母了,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后-年,据说有许多大人也相继饿死,而我只有几岁。当时隐约记得(回老家时还有长辈人帮助回忆),我饿得骨瘦如柴,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这时,党和政府把我送进了孤儿院。记得进院那天,我光着赤脚,穿着一身又脏又破的旧衣服。孤儿院的阿姨老师先把我带到院办公室登记,之后又带我到一间生着炉子的房间洗澡,换上一套和其他孤儿们一样颜色的新衣服。 孤儿院的领导和阿姨老师待我们如亲生儿女一样,睡觉给我们脱衣服,晚上给我们盖被子,我们病了及时给我们治疗。节假日,孤儿院的领导还为我们改善伙食,市里领导也经常带着糖果和卤鸡蛋来看望我们。我深深感到在社会主义革命大家庭里的温暖。 </p><p class="ql-block"> 我十六岁那年,党和国家安排我们年龄大一些的孤儿到挂钩单位实习做事。我们都哭着不肯走,因为我们已经把孤儿院当成了自己的家,突然要离开,大家心里都有一种失落感。阿姨老师们看见我们都哭得非常伤心,她们也忍不住,把我们搂在怀里也大哭起来。不知哭了多久,阿姨老师们一边给我们擦眼泪,一边说:"乖,孩子们不要哭了,你们早晚都要走向社会,不能在孤儿院呆一生啊!"那天我们离开孤儿院时,院领导和阿姨老师们帮助我们捆好行李,每人发给20元的零用钱,还送给我们一个日记本,首页写着:"听党的话,跟党走。"并一再嘱咐我们,到了新的单位要好好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工作后,单位的领导处处关心我,派人帮助我补习文化,辅导我学习业务知识,被子脏了,请人给我洗,衣服破了,请人给我补,节假日,单位领导和叔叔阿姨们还经常把我接到他们家里去吃饭。我深深感到祖国处处有亲人。 </p><p class="ql-block"> 我20岁那年,光荣参军了,来到北京军区空军某部。我无论到哪里,哪里都有党的阳光照耀着我。部队首长对我十分亲切,经常和我谈心,讲革命道理,教我学英雄,做好事。第二年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又送我到吉林省长春市航空学校读书。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低,学习深奥的飞机理论非常吃力。为此,航校首长专门指派文化程度高,学习成绩好的学员与我结对子,帮助我提高学习。我自己也为了不辜负部队领导对我的培养,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发奋刻苦钻研,每天晚饭后就趴在床上复习白天没有消化的课程。N年后,我终于圆满完成了学业,回到了原来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是年2月,部队领导派我前往广东,为一位梅州籍军队转业干部再次落实单位。完成任务后,回头再到武钢为一名飞行员爱人找其单位联系解决住房问题。途中因公意外受伤,一位好心人见状急忙拦车把我送往武汉同济医院救治。手术后,同济医院主治医生主动与空军汉口医院联糸,随后我被转往空军汉口医院治疗。部队领导得知我受伤后,非常着急,当即派赵贵良副政委赶到空军汉口医院看望,我十分感激。经过数月住院治疗,我伤情有所好转。在休养一段时间后回到了部队。我归队那天,部队正在飞夜航,飞行结束回营房很晚。但他们一回来,领导和战友们(包括所有飞行员)连夜都来看我,他们发现我身体恢复还可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更难忘的是,第二天大早师政委马鸿和副师长张建新两位师首长也前来看望我,张建新副师长(他当时分管师里财务)还当场表态,把我在同济医院治疗的一切费用全部签字报销。后来,根据我的伤势和当时医院证明,经师里研究并报请上级军职机关批准,我被评为革命残疾军人。 </p><p class="ql-block"> 之后部队领导根据我的身体状况,批准我转业了。回顾几十年来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我深深感到,只有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只有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我这个孤儿才能够幸福成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  一位农妇,来武汉某居民小区卖鸡子,换钱贴补家用。岂料,被买鸡人骗走鸡子。于是,我以"买鸡不给钱.食来是何味"为题予以报道,从而引起社会上善良人们的热议!</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毒”害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写/艾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革”判了2年徒刑,真是恶有恶报呀!人们看了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下达的刑事判决书后,这样议论着。这是2010年9月13日发生在武汉市耀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革革”真名叫吴坤,2003年7月到耀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班。工作不久便与社会上红男绿女泡在一起。还常常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带回家要母亲做饭招待。有一次吴坤嫌饭菜不好,把母亲推了一掌后骂道:“XX养的把老子的面子掉完了。”儿子变成这个样,吴母望着老伴老泪纵横地说:“我们搬出去租房住吧!”二老遂与吴坤断绝了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搬出后,他又结交了一些“瘾君子”,开始吸毒,上瘾以后,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他变卖一空。为了筹集毒资,他找亲朋好友都借过钱,因为有借无还,后来再也无人敢借钱他了。没有钱,他想到了偷,结果伸手被捉,去年2月他在盗窃时被桥口区公安机关抓获。教育放还后,他不思悔过旧病复发,仍经常找街坊、亲朋和同事要钱,不给就搜身,不让搜就抽刀威胁。去年10月的一天,吴坤到单位借故与王某发生口角,随后要王某掏钱了事,王某不从。次日上午,吴坤从社会上邀约几人携刀扬言要砍死王某。幸得有单位保安阻拦,王某趁机逃走。数日后,吴坤又突然凶相毕露地对王某说:“我找人与你扯这场皮用了3000元钱,只要你肯付这笔钱,可以饶你一条命。”无奈,王某只好掏钱买个“平安”。今年5月的一天,吴坤又找到自已的叔叔要2000元钱,叔叔说:“我哪有这多钱给你?”吴坤用刀威胁,其叔叔连忙拿出几百元钱递给他才算了事。近两年,吴坤采取携刀胁迫等手段,敲诈勒索39人次,勒索现金1.1万余元,戒指2枚,价值4000余元。引起群众强烈愤恨,30多名受害人联名报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21日,公安机关将吴坤捉拿归案。9月13日,江汉区人民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吴坤有期徒刑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后:人生的路怎么走?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一个人学好学坏取决于自已的内因。吴坤一开始,他的内心世界就发生了扭曲。他追求不劳而获,追求人生享乐。所以,自然而然地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臭味相投。”最后,深深地伤害了父母,伤害了社会,也毁灭了自已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  这篇文章,报道了武汉美术馆工作人员,帮助一个从外地来武汉寻亲的小姑娘,并找到了她哥哥的故事。此文,弘扬了社会正气!</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机怎样飞上天?</p><p class="ql-block">发表于巜长江日报》 军事栏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艾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在&lt;&lt;长江日报&gt;&gt;"军事天地"栏目发表了"飞机怎样飞上天"-文。这个问题对空军从事飞行员职业和地勤维护飞机人员来说,都知道飞机是怎样飞上天的。但对其它兵种,特别是地方一般老百姓来说,就不会知道那么多了。当然,外行对飞机怎样起飞,怎样爬高,怎样空中转弯,怎样降落就更不清楚了。这里,我只叙述"飞机怎样飞上天。"由于年代久远,记叙不清,甚至介绍错误,望请同行战友和内行人士批评纠正,本人将虚心学习并接受。</p><p class="ql-block"> 飞机是怎样飞上天的?飞机飞上天一般分为仰角起飞和垂直起飞两种升空方式。仰角起飞需较长的跑道供其滑行起飞,垂直起飞可在原地升空。喷气式飞机仰角起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推力和升力。推力来源飞机发动机,当发动机启动后,高速旋转的发动机涡轮从飞机头部进气道吸进冷空气,经过发动机燃烧变成热空气,然后通过飞机尾部排气道(又称喷管)排出。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在冷空气进气量不变的情况下,燃烧膨胀后的热空气量就会增多,热空气排出的流速就会加快并大于冷空气进气的流速。当热空气快速排出时,就会在发动机涡轮上产生反作用力,这一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滑行。反作用力(即推力)大小与发动机转速快慢和排气道出口喷管有关。飞机仅有推力还不能起飞,起飞还要有升力。升力的产生得益于飞机的左右机翼(俗称翅膀)。机翼设计朝下的一面较平,朝上的一面由前向后成微弧形。当飞机在跑道上向前滑行时,左右机翼切割空气。由于机翼下面较平,空气流速相对慢一些,作用在机翼上压力大一些。而机翼上面为弧形,空气流速要快一些,作用在机翼上压力小一些。于是机翼所承受的压力即为上小下大,由此产生升力。螺旋桨式飞机仰角起飞,升力产生与喷气式飞机升力产生原理一样,所不同的是将推力变成拉力。喷气式飞机垂直起飞时,靠的是发动机转换角度。飞机升空时发动机与机身保持垂直状态,即进气道朝上,排气道朝下(像火箭发射卫星一样),当发动机产生巨大推力把飞机推到一定高度后,飞行员再操作发动机转换与飞机平行状态,以此推动飞机向前飞行。螺旋桨式飞机垂直起飞时,是把螺旋桨设计在机身上部(如直升飞机)。发动机起动后,带动螺旋桨高速转动产生反作用力,从原地把机身提升到空中,再通过飞行员操作螺旋桨向飞机头部倾斜,使螺旋桨保持一个向上又向前的拉力,从而使飞机向前飞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麻将输掉温馨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艾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郝某和刘某日前离婚了,这消息令人震惊,一个好端端的家庭竟被"长城"(打麻将)拆散了。听起来叫人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郝某为人朴实,当过兵,复员后在武汉市一家企业搞保卫工作。刘某聪明漂亮,能歌善舞,在本单位一车间当工人。2004年春节前夕,郝某和单位领导一起到刘某车间检查安全,当时车间正在开春节联谊会,刘某在联谊会上表演了节目,她优美的舞姿和圆润的歌喉令小伙子赞叹。2005年,他俩自由恋爱结婚了。</p><p class="ql-block"> 郝和刘婚后和公婆住在一起,不久他俩又添了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小俩口白天上班一起走,晚上婆婆做好饭菜他们回家吃现成的,一家人和和气气十分幸福美满。然而,好景不长。刘某几乎天天晚饭后出去赶场(打麻将)。天长日久,婆媳之间有了矛盾。丈夫郝某害怕婆媳矛盾升级,便找单位要了一间房子。随后,小三口之家搬进了厂宿舍。迁居厂宿舍,婆媳矛盾避免了,刘某上班也近了,但美中不足小孩没有人照看。这样,刘某上班一心挂两头,便时不时利用工作时间回家看小孩。刘所在车间领导多次批评她无视劳动纪律,她反驳说领导不关心员工。无奈,领导干脆让她拿生活费回家带小孩。这时,她常常听到左邻右舍有打麻将的声音。刘某经不起这些诱惑,很快又加入了麻将行列。丈夫郝某对妻子天天泡在麻将桌上十分生气,多次劝告她不要打麻将,把小孩看好。但刘某听不进去,仍然我行我素。结果,有一天她打麻将,4岁的儿子跑到外面去玩耍,掉进厂宿舍下水道被活活淹死。悲剧发生后,丈夫和公婆痛不欲生,从这以后,刘某规规矩矩戒了一年麻将。</p><p class="ql-block"> 刘某有工作不好好干,在家又把孩子带丢了,不久"老病"复发,又坐到了麻将桌上。而且常常彻夜不归。为了家庭,丈夫郝某多次去赌窝寻妻,刘某不仅不回家,反而说丈夫骚扰她,还要牌友把丈夫哄出去。郝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愤恨地写下了离婚状,与刘分道扬镳。刘某就这样在麻将桌上"输"掉了温暖幸福的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姑娘并非"模特",而是刚参加工作一个新手。那天,她到单位仓库领东西,我正好携带135相机在仓库有事,顺便让她摆出造型,一连照了好多张。 后来,《长江日报》办"摄影"专栏比赛。于是,我从中挑选一张,取名:"我想有个家"发表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发表这张照片之前,便与这个"施小姐"签订了协议。以防止我侵犯了她的"肖像权"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场 官 司 赢 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对 鸳 鸯 散 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写/艾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柯昌胜和王丽华两个年轻人最近办理了离婚手续。一对小夫妻因女方娘家为打赢一场官司而被拆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柯某2009年10月和王某自由恋爱结婚。第二年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公公拿着丰厚的退休工资,婆婆退休后做个小本生意,兼小孙子的"保育员"。小两口在前人种的大树下安安稳稳地乘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4月28日上午9时许,柯太婆推开儿媳房门对王某说:"快起床啦!我给你们照看小孩,你怎么长期不上班呢?!王某被婆婆的叨叨声吵醒很不耐烦,起床后便与婆婆争吵起来,口里还不干不净。公爹见状十分生气,当即推了儿媳一掌,说:"骂老人,太过份了。"王某立即抱起孩子,气鼓鼓地回了娘家。王母听了女儿的哭诉,一边安慰女儿,一边对王父说"公公打儿媳,像什么话,这笔帐一定要找柯家人算。"5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柯某见妻子一连数天不回,便主动上门到岳母家去接,不料,王家人将气发泄到女婿身上,几个人把柯某拉住,王母上前连打了他几个耳光。柯某被打后十分委屈,回家对父亲说了事情的经过。柯父所罢,急忙赶到王家问个究竟。这时,王家只剩下王母和几个邻居正在家里搓麻将。柯父刚和亲家母谈上几句话,柯某又赶来了,他先踢了岳母一脚,又朝眼部打了一掌,继而抄起一电饭煲盖欲再打时被他人拉住。6月13日,王母带着病历和药费单据到武汉市桥口区人民法院状告女婿,要求柯某承担刑事责任和赔偿药费、营养费、精神损失费4800余元。法院受理此案后非常棘手,因柯父在法庭申辩:"他们是夫妻关系,赔偿从何谈起?"王母听罢柯父的辩护后说"既然这样那就离婚吧!非要柯家赔钱不可。"随后,王某按照母亲的旨意正式向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书。9月5日,王与柯分道杨镳后,武汉市桥口区人民法院接着传讯柯家人到庭调解,赔钱了案。但柯父想,儿媳离婚,又赔钱,这不是人才两空吗?因此调解未成。法院便以故意伤害罪将柯某逮捕。这时,柯父才慌了手脚,要求法院调解,赔钱后才放了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常碰到,在马路边上,有人用橡棋摆出残局,而且还有一帮同伙争论残局哪一边会赢,勾引路过的看客上钩。其实,一般橡棋爱好者是走不赢"东家"的。但你若走输了,少则输几百元,多则输上千元。所以,题目叫: "残局是骗局"。</p> <p class="ql-block"> 心中的月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曾在《长江日报》</p><p class="ql-block"> "夫妻絮语"有奖征文上发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艾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 ,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啊 !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 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呵!有我的一半 ,也有你的一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那年从部队回家探亲与她初次见面,我就问:"找当兵的不怕将来受苦吗?" 她轻轻地一笑回答:我都想过了,怕吃苦就不会找你了。" 两年后,我俩结了婚,次年妻子就生下了女儿。</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为人妻难,那么给军人当妻子就更难。因为当兵人一年只有一个月探亲假。我是孤儿,她的娘家又在郊区,我们的小家庭全靠妻子一个人支撑着。家里发生什么事情,她既无人商量,又没有一个帮手。孩子5岁前生病比较多,妻子经常半夜三更一个人抱着孩子步行去医院看病交费取药打针,一闹就是一通宵。后来我问妻子: "你受这么多罪,写信时为什么不讲一声呢?!" 妻子说:" 告诉你有什么用呢!你也回来不了,相反让你牵挂!" </p><p class="ql-block"> 是年春节前夕,孩子又病了,高烧不退,咳嗽不止,住院检查,诊断为肺炎。妻子担心孩子出事,第一次给部队打电话要我迅速回家。事不凑巧,此时我正在外地执行任务。为此,部队首长打长途电话,批准一星期假,让我回家一趟。天有不测风云,我赶回武汉,走出汉口火车站不久,不知从哪里燃放的冲天炮击中了我的右眼,还没来得及回家就住进了空军汉口空军医院。两天后,同房病人帮助我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妻子拿着电话听罢,如被霹雳击顶,急忙从孩子住的军工医院赶到空军汉口医院。她推开病房门,我双眼被绷带包扎着,正躺在病床上打吊针呢!当我听到妻子颤抖的声音,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我忍不住地泪水夺眶而出。妻子为了护理好孩子,一天几趟往返两家医院,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为减轻妻子的负担,我要求出院后再看门诊。回家后,妻子一边照料我,一边又赶往医院护理孩子,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服。妻子精心护理,使我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久,孩子也康复出院了。可是,日夜操劳的妻子却累倒了,一连几天不吃不喝。我对妻子说:"为了我们这个家你已经付出了全部的"爱"。妻子说: "我受这些苦值得,如果没有我们这个家,那我的心里不是更苦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武汉市政府颁发一号令,正式确定"革命伤残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然而,此文颁发并执行几个月,有一"革命伤残军人"在乘车时,还是遇到尴尬一幕。据此,笔者当晚赶写出500字: "有人不识伤残证.纸上温暖难到心" 的稿件。次日《长江日报》发表后,公交公司、该线路车队党政一把手,带着当时该路车犯错的服务员一行5人,于见报当天晚上找到这名"革命伤残军人"家里上门陪礼道歉。如此同时,第二天他们一行人又找到笔者单位,向我陪礼,并宣读公交公司决定: 扣除全车队1个月奖金,对那名过错女服务员停职、停薪。无奈,我拿起电话(免提)当着他们面给《长江日报》总编室 殷亚龙 编辑打电话,告诉他公交公司领导和当事人态度诚恳陪礼道歉并行文作了处理。征得殷编辑同意,我又写稿: "道歉上门.温暖到心" 一文,但殷编辑强调此文不得超过300字。值此,相隔10天又在《长江日报》跟进发文后事态才平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逼人让丈夫的打工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发表于《湖北法制报》头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艾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通过多种渠道,我有幸对自己16年前采写的一篇题为“逼人让丈夫的打工妹”(见2000年12月17日《湖北法制报》头版)文章的主人公进行了回访。文中男主人公黄顺义一家次年初搬迁它处。他的妻子已退休,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工作。黄本人已年过半百,脸上留下了历史的沧桑,再也看不到当年风流的影子。当笔者问到,那年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个故事时,黄苦笑着说:“别提了,这件事对我,特别对我的妻子伤害太大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啊!”女主人公梅艳华,当时带着痛苦和失落感回到了老家,不久便与他人结婚生子。现在她的儿子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p><p class="ql-block"> 今天,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我重发16年前的这篇文章,对今天也许有着警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倒回16年前去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爱情是幸福的、甜蜜的,但有人也会结出苦果。然而,真正的幸福是属于珍惜爱情的夫妻,而不属那种沾花惹草的情侣。本文记叙的这个真实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起扭曲的爱情悲剧。</p><p class="ql-block"> 1999年4月28日下午5时半,天下着毛毛细雨,阴沉沉的。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做出香喷喷的饭菜,一家人围在桌子旁边吃着喝着,千家万户一片温馨。这时,座落在武汉市硚口区简易宿舍一户人家里,有一妇女突然大声呼喊:“救命啊,有人行凶啦!”就在这一阵呼喊的同时,有一年轻姑娘腰插一把菜刀,左手掐住呼喊人的脖子,右手猛击对方的头部,她一边打一边吼道:“你的丈夫早已是我的人了,只要你答应把他让给我,我就饶你一条命。”闻讯的邻居急忙向这家冲去,可是大门反锁住,进不去,大家站在门外,心急如火,束手无策。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小伙子拨开了人群,说:“快,救人要紧,从阳台翻进去。”说罢,便不顾个人安危,迅速翻过阳台打开了大门,邻居们这才进去把两个女人拉开。不知内情的会问:年轻姑娘何许人也,为何敢公开上门逼人让丈夫?这还得从头说起。</p><p class="ql-block"> 原来,大声呼救的妇女叫罗开珍,是这家男主人黄顺义的妻子。年轻姑娘叫梅艳华,今年23岁,湖北省浠水县某乡人。1998年夏天,梅艳华听别人说武汉市好找工作,挣钱容易,便萌发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一天,梅艳华告别了父母和乡亲们,便与同乡女伴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客车。她们到武汉后,四处奔走,心急如火,想尽快找一份工作。大约半个月后,一家个体服装厂的老板答应收下了她。梅艳华是第一次来武汉,大都市呈现在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新奇:高大的建筑群,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游人,使她眼花缭乱,顿时,大开眼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觉得武汉好,越来越向往城市生活。那么,如何把向往变成现实?梅艳华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武汉安一个家。然而,她也知道,一个农家女,要在城里找一个丈夫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她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盼望着,期待着,但愿有一天爱神向她招手。</p><p class="ql-block"> 1998年4月,外出快一年的梅艳华回了一趟家,回家前,她用打工挣来的钱买了一套崭新的流行服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与进城前相比判若两人。一进家门,乡亲们纷纷前来看她,问长问短,大家羡慕地说:“艳华,你完全像个城里姑娘。”一席话,说得梅艳华笑呵呵的。同村比她小的妹妹们还开玩笑说:“艳华姐,你在城里有男朋友了吧?”一句玩笑话,本来很平常,可是虚荣心很强的梅艳华听了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她在城市混了快一年,这件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所以,当别人问起这件事她就感到惭愧。于是,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武汉找一个男朋友。</p><p class="ql-block"> 梅艳华假期满了,便取道来武汉上班。途中,偶尔认识了在汉正街做个体生意的黄顺义。黄顺义是送一批货去浠水县的,返程时与梅艳华同乘一趟车。初识,他们就谈得很热闹,各自还作了自我介绍。黄顺义说:“我是个个体户,在汉正街摆摊做生意,与你们浠水有业务往来关系。”梅艳华说:“我有一年没有回家,这次老板发了善心,让我回家玩了一趟。”一路上的自我介绍,谈谈笑笑,两人很快混熟了。到武汉分手时,黄顺义给梅艳华留下了他在汉正街的地址,并邀请她说:“你有时间就到汉正街去做客。”后来,梅艳华从黄顺义的邀请话里产生联想:黄顺义留下的地址是真的吗!他邀请我去汉正街做客会不会对我有那个意思?想罢,他觉得这个是交朋友的好机会。一天下午,梅艳华下班后没有回到她的住处,直接奔往汉正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寻觅,终于找到了黄。黄顺义见梅真的来找他,心里十分高兴。聊了一会儿,黄顺义便带梅艳华到了一家餐馆吃晚饭。席间,黄顺义高兴地喝了不少酒,于是他带着醉意,一会儿目光盯着亭亭玉立的梅艳华发呆,一会儿又借故劝梅艳华喝酒吃菜的机会,一双不规矩的手时不时在梅艳华的身上摸摸拍拍。梅艳华对黄的异常主动和传情眼神,觉得好开心,便轻轻一笑地回送一个秋波。就这样,眉来眼去,两个人产生了“爱慕”之心。从此以后,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外出约会,公园的丛林,长江的岸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次约会,黄顺义显得特别热情,梅艳华暗暗自喜,觉得自己在武汉找到了好对象。其实,黄顺义并非真心实意的爱上了梅艳华,他不过是在寻花问柳,逢场作戏罢了。而梅艳华呢!难道她真的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黄顺义吗?!这显然不符合情理。她也不过是想找一个城里丈夫跳出农门。扭曲的爱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时光中升华,很快,他们就失去了理智,不久,就同居了。1994年2月,梅艳华与黄顺义之间的关系已经保持了两个年头。一天晚上,梅艳华对前来自己住处的黄说:“顺义,我们年龄都不小了,咱们结婚吧!”黄顺义一听梅艳华提出结婚,一时慌了起来,他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半天不说话。梅艳华说:“你怎么不说话,有什么心思?”黄说:“没有。”梅艳华又问:“那你怎么不说话呢?是不是不爱我了?”黄说:“不、不,我是真心爱你的,就……就是我家里还有老婆和孩子。”梅艳华一听黄的家里有妻室,顿时气昏了,当她清醒后,泪流满面。梅艳华噙着泪水说:“我活着是你的人,死了也是你的鬼。”黄顺义听了梅的这翻话十分害怕。为了稳住梅艳华的情绪,他又假惺惺地说:“好了,我答应娶你,不过要等我离婚后再考虑和你结婚的事。”梅艳华默默地点了点头。黄顺义虽说口里答应离婚,但回到家里,每当看到当年他和妻子罗开珍照的那张结婚照片,看到眼前贤慧的妻子,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他的心就软了,离婚的勇气也没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上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奈,黄顺义就采取折中办法,把时间一分为二,每个星期一半时间留在家里,一半时间去陪梅艳华过夜。天长日久,由于黄顺义经常彻夜不归,引起了妻子罗开珍的警觉,为此罗开珍多次盘问丈夫。黄顺义面对妻子的盘问,唯恐自己的不轨行为败露,为了消除妻子的怀疑,便一连十多天晚上再也没有外出。这时,久久不见黄顺义的梅艳华又痛苦起来,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于是,她找到汉正街去,令她失望的是,黄顺义的摊位已经换了主人。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梅艳华便公开给黄顺义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顺义,你为什么一连十多天不到我这里来呀?快想死我了!你再不来陪我,我就要发疯了。”事与愿违,信寄到黄家后落到黄顺义妻子手里,妻子罗开珍看到别人写给自己丈夫的抒情信,顿时,双手发抖两眼模糊,险些瘫痪在地上。为了挽救这个家庭,待黄顺义回家后,妻子罗开珍一边流着眼泪,一边乞求着道:“顺义呀,你可不能坏了良心,不看在夫妻份上,也要看在孩子的面上呀……。”妻子突然的哭诉,黄顺义一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看到梅艳华写给他的信后,惊呆了,在这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黄顺义低下了头,一句话也没有说。沉默片刻,黄顺义才嬉皮笑脸地边说边把妻子往房里拉:“算了,算了,这件事全怪我,以后我改就是了。”妻子罗开珍见黄苦苦哀求的样子,尽管心里很气愤,但一听丈夫说以后改,还是原谅了他。然而,尽管这边妻子原谅了他,可是那边梅艳华呢!他是舍不得黄顺义的。信发出十多天后,梅艳华既不见黄顺义的回信,也不见本人去,她实在按捺不住失恋的心情,便决意找上门去。那天下午,黄顺义因忙生意没有回家,梅艳华就问黄妻:“我写给黄顺义的信他收到没有?”罗开珍一见到梅艳华火冒三丈,愤怒地说:原来是你在勾引我.....这时,已经失去理智的梅艳华不顾一切的冲进屋里顺手反锁住大门,迅速把黄的妻子罗开珍打倒在客厅沙发上,正欲行凶时,幸亏邻居们及时赶到,才避免了一起更大的悲剧发生。</p><p class="ql-block"> 本来,事情闹到这里就该为这场悲剧画上句号。然而,人们却没有料到,梅艳华却不肯善罢甘休。她已经到了离开黄顺义就不能活下去的地步。黄顺义若一连数天晚上不去,梅艳华就会找上门来,并当着黄顺义的妻子罗开珍的面把她的丈夫拉走。更荒唐的是,十天半月,梅艳华还要煨着排骨汤送到黄顺义家里去,说是补养补养她“丈夫”的身子。</p><p class="ql-block"> 面对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父母的坚决反对,黄顺义再也不想和梅艳华保持这种关系了,但由于梅艳华经常上门纠缠,黄顺义欲断不能。无奈,黄顺义和妻子白天不敢呆在家里,夜晚回家又不敢开灯,夫妻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黄顺义和梅艳华共同酿出的苦果,当然,最终还是由他(她)们自己去吃,尽管苦果难进口,但他们还得咽下去。</p><p class="ql-block"> 编后:“爱”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力。但是“爱”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忘记了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如果违反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一旦丧失理智意味地去追求本来不该追求的爱,那么,只能使人类所特有的美妙无比的“爱情”降低为低级动物式的本能行为。</p><p class="ql-block"> 注: 以上人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p> <p class="ql-block">  《中国物资报》是全国物资流通领域里的一张大报。报社地址:北京。它在"计划经济"年代,为全国物资流通起到了正确的與论导向作用。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不断委缩,巜中国物资报》随之而终止了。</p> <h3><br></h3><h3> 那年,朋友找我帮忙,她单位主办: "离退休老干部生日宴" 集体活动 进行宣传。为确保图片第二天按时见报,我请来《长江日报》总编室傅克强编辑亲自到现场摄影。于是,我组织现场造型摆设,经过半小时拍摄10多张,挑选了其一这张图片在报纸上发表了。</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武汉市汉阳区二桥东村,年近八旬的李大爷在他居住小区自费办起报刊宣传栏。李大爷每天早晨7点钟准时换上当天的新报纸,小区邻里街坊路过此地,都要在这儿看会报纸,从而了解到近期时政新闻。居民称赞他为小区办了一件大好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与民意四路交汇处,某公司门前人行道上,被一些违章搭建者拉起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棚子,进行非法经营"炒菜卖饭"。当地居民举报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执法,"你来我拆,你走我搭",违章者与政府行成"拉锯战"。我与《长江日报》记者 陆涛 进行暗地采访。同时请来了《长江日报》总编室 编辑 傅克强 亲临现场观察和"偷拍"取证并写出: "民意四路‘拉锯战’何时了?" 文章见报后,武汉市政府.江汉区政府.民意街政府三级政府动用公安.城管共100余人,进行突然袭击,强行拆除,一举拔掉了这个"违章钉子群",当地群众拍手称快!</p> <p class="ql-block">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源于1949年7月创办的湖北日报社。于2001年7月正式成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2007年4月更名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目前拥有8报10刊3网站6大公司,集团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媒体前列,总资产达20多亿元,2009年集团实现经营收入12亿元。培育出《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特别关注》、荆楚网等一批著名文化品牌,是全国首个拥有期发量超过百万报纸和期刊的“双百万”集团。“楚天”系列品牌在资本市场、印务、房地产开发等众多实业方面创造出优秀业绩,已形成报业和经营多元发展的传媒产业格局。</p> <h3><br></h3><h3><br></h3><div> 《湖北日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是中共湖北省委的机关报。出版10天后,遵照中共中央华中局把工作重点放在新解放区农村的指示,8月5日改为《湖北农民》报。1950年6月1日起,经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又改出《湖北日报》。1951年7 月1日,新创办《湖北农民报》,两报并存。《湖北农民报》于1953年4月28日停刊。1963年元旦开始出版的《湖北日报农村版》,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停刊。 《湖北日报》主要面向全省,及时宣传报道本省和全国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形势,对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许多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作了突出生动的宣传。 2018年0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