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北海市廉州湾东南边一个U字形的小港湾内,有一座形成于明代的古镇,取高尚道德之义,镇名为“高德”。这里是北海开埠最早的港口之一,也是北海渔港文化的起源地。</b> <b> 几百年前的高德,原来是一处小渔村,安家此处的人多以打渔为生,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朴实的渔家生活。这处北海马栏江、七星江、勒棚沟汇成的出海口,自然成了一处天然良港。由于拥有着天然的港口和码头,为商贸发展提供了契机,使高德成了北海古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高德古镇不仅为北海最早开发的港埠,亦是北海之源头,即“先有高德,后有北海”。相传:明朝时为防海盗,村民在这处地势较高的海岸设置了一处烽火台,称高德墩。“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至此,史籍上便出现了高德之地。这处由五条老街组成的近代建筑群,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遗迹。那些清末民初风貌的传统民居、商铺等,处处透着历史的醇厚,青砖黛瓦,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神韵依旧。</b> <b> 沿着港湾入口处一路往前走,经过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两层西洋建筑。虽然外墙有些斑驳,但是结构完好。随行的当地朋友介绍,大英传教会于1899年派遣英国爱丁堡医学院的柯达医生(北海普仁医院创始人)筹资创办普仁医院高德医疗站,这座房子就是当年的医疗站建筑。抗战爆发前,医疗站撤出高德,当地的小学便用来做教室,于是变成了高德小学,那琅琅的书声,成了独特的高德老街记忆。老人们说,当时在高德小学就读的孩子不用交学费,只收课本费。因为高德小学附近有很多白泥,常有人来收购白泥,学校利用收取白泥的费用填补学费支出。高德小学旧址是高德古镇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西洋建筑。</b> <b>朋友带我在高德古镇悠闲地逛了一圈,穿过那深深浅浅的一条条小道,除了看到古建筑,还有许多三角梅、苹婆树及各种繁枝叶茂的植物,一股旧时期的风味气息扑面而来。街道里鸡鸣狗吠相闻,邻里之间热情招呼,充满了生活气息。</b> <b>古镇虽小,却很安静,与世无争,安然恬淡,散发出一种温柔的气息。这里街巷矮小,凝聚着淳朴的疍家文化,流淌着岁月如歌的高德历史。每一处古建筑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别样的律动,牵引所到之人的心扉,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脉络的传承。现在还保存有手工酿造的酱油店、老手艺人的竹编店、古朴清雅的小茶铺等,在古朴幽静的茶铺喝茶,悠然惬意。跟着朋友的脚步,我踏着古镇的青石地板,望着清澈的内港湖水,仿佛置身一个被遗忘的世外桃源。那些历久弥新的古老建筑,浑厚古朴,处处透显出高德的沧桑凝重,姿态各异的渔家雕塑,盘绕着盛开的灿烂花朵,是本地渔民的生活映射。如今,高德人仍然守着那一份怡然自乐与安宁,在多元文化岁月的洗礼下不仅未曾失色,还在时代的传承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b> <b>弹指数百年,高德与时变迁,古镇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最初在这里居住的都是疍家人,他们以舟楫为家,以渔为生,靠海繁衍生息,子孙世守其业。终年随波逐流,一叶扁舟任西东,浮海荡舟,居无定踪。听老人们说,以前高德到处都是架在水上的木板“疍家棚”,后来由于这里优良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很多过往的渔船到此停靠避风、取淡水,发展成渔港。部分渔民的日子渐渐富足起来,慢慢地,有人便在岸边建造砖瓦房。久而久之,经过安顿下来的疍家人辛勤劳作,世代繁衍,把一个海边小渔村变成了既有农耕,又有“海耕”的美丽小镇,成了渔民买卖鱼和生活用品的贸易点。随着人气渐浓,商贾兴旺,街铺相连,盛极一时。高德曾经出过一位绅士叫苏三,在当时是一个大商号老板。古镇较有名气的遗存有苏三老屋、高德小学、三婆庙等,这里庭院多数年久失修,已经荒废,无人居住,它们静寂在旧时光中,成了高德古镇历史见证。这些清式庭院建筑后来被懂得美的人发现,成了电视剧取景拍摄地,它的美才昭然天下。</b> <b>提起高德,总离不开高德桥,当地人叫外沙桥。很早的时候,还是一座浮桥,过桥收费的方式很古朴。在桥头置一木桶,过桥的人自觉将一枚铜板投进木桶,渔船进出港也自觉投钱。上世纪三十年代改为古香古色的木桥,韵味十足,享有“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游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才离北岸又向南”之美誉。1983年重新建造成水泥桥,2010年底又改建成现在的彩虹桥。</b> <b>晚上,我又一次走进高德,沿着金滩滨海大道一路西走,经过高德彩虹桥时,正好彩灯亮起,无数彩灯将高德大桥装点得如梦如幻。五彩斑斓的灯光在空中舞动,交织出绚丽多彩的光影。站在桥上眺望远处的廉州湾,海上灯光捕鱼的船只如繁星点点,近处宏伟的彩虹大桥与北海市高楼大厦建筑群霓虹闪烁,脚下渔港停泊的小渔船静悄悄,身后的高德古镇依然灯火辉煌。这里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新晋网红打卡点,纷纷前往感受古韵遗风。那些见证了沧桑历史的百年建筑,犹如稳重的长者,静静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波澜不惊。</b> <h5><i>作者在高德古镇</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