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往事(三)

晨曦

<p class="ql-block">1.广播电台邀我录节目</p><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27日,是潍县(潍坊市的旧称,即现在的潍坊市)解放40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潍县解放40周年,潍坊广播电视台约我创作、录制一个纪念潍坊解放的文艺节目,在广播电台播放。</p><p class="ql-block">当时,我正在单位广播站帮助工作,正好,我的搭档张老师同在广播站,我们一起构思,一起创作了数来宝《潍坊解放四十年》。几天后,经电台领导审查通过,然后接我们去广播电视台录音。</p><p class="ql-block">4月27日那天,我中午下班回家吃饭,路过一户人家。一个70上下的长者正在大门口听收音机,收音机里正在播放我演唱的数来宝《潍坊解放四十年》。我停下脚步也听,他问我:你也喜欢听?我告诉他这是我演唱的,他很惊讶,似乎不相信,我说,这是几天前潍坊广播电台邀我去录制的节目,都播放好几天了。</p> <p class="ql-block">2.难忘单位大食堂</p><p class="ql-block">我的工作单位,是一个拥有五千八百多名员工的大型国营煤矿。矿上有大型立井两座,小型立井一座,还有机电、基建和机关科室二十多个。全矿五千八百多员工,有的上常白班、有的是上三班倒,员工们都要吃饭,解决吃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矿上在矿区范围内建有六个职工食堂,其中有两个食堂能供应500人同时用餐,六个食堂都是二十四小时供应饭菜。</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单位的职工餐厅办的非常红火。每个餐厅饭菜花样种类很多,有炒菜、凉拌菜、各种熟食、各种炸货。有各种面食,有馒头、花卷、脂饼、面饼、包子、面条、米饭、火烧、窝窝头、水饺等。每到中秋节、春节,食堂供应菜品六十多种,供职工们选购。职工食堂是非营利单位,所以,供应的各种菜肴、主食价格非常便宜。一般的菜品都是一毛两毛钱就可以买到,买饭买菜用菜票和饭票,不用现金,饭票菜票在食堂办公室购买,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3.怎样才能把节目演好</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台上站一站,台下三年汗”。此话一点也不夸张,很有道理。因为我深有感触,我从1973年开始参加业余文艺创作和演出,一直演到2010年退出业余演出舞台,前后三十几年,所以,我对此说法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记得1973年我初次登台演出时,上台不会走台步,手没地方放,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好。台下坐了那么多观众,都看着我一个人,我的心里就发慌,在台上恨不得快点演完快下场,所以台词越说越快,有时候,一紧张就忘词。</p><p class="ql-block">后来在老师指导下,学会了怎么样上台、台上怎么站、眼睛往哪里看。说台词不要大声喊,要用丹田气,说出来的台词,前排的观众感觉不吵,后排的观众也听得清楚,把每一句台词都要送到观众的耳朵里。不要紧张,要放松,要和观众多交流,观众就会买你的账。按照老师的指导,每次演出都有提高,再后来,上台演出多了,也就逐渐就找到感觉了,也就放松了。确实,演员在台上无论唱、念、做、打、表演自如,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台下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少汗水。</p> <p class="ql-block">4.认识了名人之后代</p><p class="ql-block">1978年,我在潍坊地区(即现在的潍坊市)曲艺创作学习班上,认识了来自临朐县的农民马同秀。我们在一起创作曲艺节目,共同讨论作品,互提修改意见。</p><p class="ql-block">来自潍坊临朐县的马同秀是个农民,四十多岁,穿戴打扮非常朴素。他在农村常年坚持业余创作,编写文艺节目,他创作的戏剧作品,很有生活,很有高度。他创作的快板剧《半边天》被改编为同名吕剧,后又拍成电影。我记得其中有两句词是这样:“你眼里堵着块半头砖,就是看不到半边天”。他创作的戏剧《陈毅打场》在全国小戏汇演中获奖。</p><p class="ql-block">他对我说,上他好几辈的老爷爷马益著是清朝秀才,著名的启蒙读物《庄农日用杂字》就是他的老爷爷马益著编写的。马益著,字锡朋,一字梅溪,山东临朐胡梅涧村人,主要生活在清康熙-乾隆年间,除著有《庄农日用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水灾传》、《佐酒谐谈》等十几种,皆曾行抄于世,可惜后来多已散。该书传遍大江南北,家传户诵。我也会背几句:</p><p class="ql-block">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p><p class="ql-block">你若待知道,听我诌一篇。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p><p class="ql-block">扁担槐木解,牛筐草绳拴。抬在南场里,捣碎使车搬。</p> <p class="ql-block">5.正月十五放泥垛子</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春节是一场热闹喜庆的大戏,那么元宵节无疑是这场演出的压轴节目。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首个重要的节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元宵节是个“狂欢”的节日,自古就有许多传统习俗被大家广泛延传,如吃汤圆、放烟火、猜灯谜、耍龙灯等等。</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潍坊,正月十五除了吃圆宵、观花灯、耍大龙以外,还有放烟花的习俗。六七十年代的烟花不像现在的烟花这么高级,那个时候,国家比较贫穷,老百姓都不富裕,买不起高级的烟花。那时候民间放的的烟花叫泥垛子,就是用一种泥做成窝窝头状,里面放上药,底下用泥堵起来,上面有个筷子粗细的洞,一根引信从里面露出头来。放烟花的时候,把泥垛子上的引信点着,不一会,泥垛子就向外冒烟花。大人孩子都喜欢看。那时,一个泥垛子五毛钱或者六毛钱,最多不超过一块钱。十五晚上吃过晚饭,大人们就在院子里过胡通口点燃泥朵子,非常好看,非常喜庆。</p> <p class="ql-block">6.小生物都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下地干活时,在庄稼地里经常可以看到地上爬来爬去的蜥蜴,蹦来蹦去的各种蚂蚱。到了秋天,在快要成熟的庄稼上和田埂上的酸枣树上,有无数鸣叫的蝈蝈,它们吱吱呀呀的叫声此起彼伏,好像在开演唱会。当下了立秋后的第一场雨后,我们就到山上捉山水牛(我的老家叫蝗虫),回家后把它的翅膀撕掉,用开水烫一下,然后用盐腌一下,用油炸酥了,吃起来可好吃了。捉到的蚂蚁也是如法炮制,都是下酒的好肴。还有黄豆上,有蚕食豆叶的豆虫。</p><p class="ql-block">可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在庄稼地里滥用化肥、农药和灭草剂,污染了环境,田野里的这些小生物陆续的灭绝了。蜥蜴没了、蚂蚱没了、蝈蝈没了、豆虫没了,山水牛也没有了,由此也把生物链破坏了。本来喜鹊是吃蜥蜴、吃虫子的,蜥蜴没了,虫子没有了,喜鹊就在地里用爪子刨出刚刚下地的花生、玉米种吃。人们再也吃不到蚂蚱和山水牛了。</p> <p class="ql-block"> 作者</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