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隔湖遥望绿树成荫的治镜阁岛,恨不能变身一只北京雨燕飞到岛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老照片里的治镜阁。治为治理,镜为明察,当年乾隆起名治镜阁也正是基于这一释解,寓意出要时刻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不可懈怠。不过在明眼人看来,这不过是乾隆的一块遮羞布,他要真是以人为本的皇上,在他死后国家不是走向衰落,而是走向强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颐和园西堤西岸湖中央的治镜阁,它原是座水上城楼,是乾隆帝观景赏趣的平台。当年的治镜阁与万寿山佛香阁、南湖岛望蟾阁三足鼎立,是清漪园景区中的三个制高点,形成了不同角度多层面的观景平台。历史上的治镜阁曾为乾隆所喜,作为皇家园林西部最高大的一处建筑,丰富了园林文化内涵,只可惜当年的建筑景观已不复,今天隔湖看到的治镜阁已由一座湖中荒岛变成了绿岛,层层绿荫覆盖下的它究竟还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只有上岛看后才能知晓。有文字曾为它背书,说现在岛上还能看到一段不完整的夯土裸墙和留有的一块乾隆御笔“蓬岛烟霞”石额 ,不过它早已被异地安置保护。这么看来,当年的岛景已不再,上不上去已不吃紧,最多了在四面环湖的岛上看山看水,视野会有所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岸湖边看游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看护着两只幼宝形影不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颐和园西门处进入后向北,可透过一圈铁围栏杆留出的观察口,遥望湖中的治镜阁岛和玉泉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孤悬于昆明湖上独成一岛,隔湖遥望绿树成荫的治镜阁,伸手却够不着。我很想上岛看看,当年乾隆帝打造的这处仙山琼阁,如今还剩有多少历史遗迹。遗憾于如今的这片水域早已被严严实实地圈了起来,要想划船上岛,似比登天还难。透过高高的铁杆围栏中留有的几处观察口,我看不到游船。这里离颐和园西门处很近,在西门处上船是否可通向治镜阁岛,我心里没底。我走到西门处发现,这里的湖面上无一条船,只有水中来回游荡的小鸭能为我作向导,我仰天长叹道:此处有水路,却无船漂湖。眼望昆明湖三岛(另两座为南湖岛和藻鉴堂岛)之一的治镜阁岛而不能上,多少留下了些许遗憾。现场一位老年摄影爱好者告知,我常来这里取景,治镜阁岛堪称绝佳摄影之地,水面宽阔,视野无遮挡,波光潋滟,候鸟飞翔,西眺玉泉山,玉峰塔似近在眼前,傍晚落日余晖洒落在水面上,折射出的光影成像超好。听后我道:这大概也是当年乾隆帝看上它的原因。只可惜近代的中国,民生凋敝,财力匮乏,谁还有心思去维护因年久失修已呈现破败状的治镜阁,本来这治镜阁因孤悬于岛上,躲过了外寇劫掠,但却没有躲过因慈禧重修颐和园将它拆掉的厄运。原本有望将治镜阁岛上的建筑恢复原样,包括岛上的两重城墙。可慈禧却偏要拆东墙,补西墙,把治镜阁给拆了后用其料营建到其它她认为不可或缺的景观建筑上,这日子口一长,治镜阁岛便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溯历史,当年乾隆帝在建造清漪园的初始设计蓝本中,为体现“一水三山”之格局,将宽阔的湖面设置了三座岛(蓬莱、方丈、瀛洲),治镜阁模仿蓬莱,藻鉴堂模仿方丈,南湖岛模仿瀛洲,象征福如东海中漂浮的三座仙山,以凸显出乾隆对人间仙境执着追求的目的。史料记载,圆形城堡式建筑治镜阁建成于乾隆二十六年,城堡分内外两重城墙,外城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城门上方分别嵌有乾隆帝御笔题写的四字石额“秀引湖光”、“豳风图画”、“清含泉韵”、“蓬岛烟霞”,分别用以赞美湖岛四周风景。在城墙顶部四面分别建有一座观景敞亭,在四座观景亭之间有六十间游廊连成一圈,四门外湖畔各建有一座临水码头。内重城墙四面与外重城墙相对也建有四座城门,门上石额同样也有乾隆御笔题字,南为“南华秋水”、北为北苑春寒”、东为“辉朗东瀛”、西为“爽凝西岭”。内外两重城墙之间引湖水分隔,内外城门之间架四座石桥相连。内城顶部还建有一座三层的十字形楼阁,从下至上分别挂有乾隆书写的“仰观俯察”、“得沧州趣”和“治镜阁”三块匾额,于治镜阁四面各建有一座二柱三楼的牌楼,南面东西两侧对称建有四方攒尖顶观景方亭,整座建筑可谓于细处无不彰显出乾隆帝不拘一格追求奇特的一面。历史留下对治镜阁赞美的文字或可用登峰造极来形容。当历史这一页翻过后,今天的人们回头再看治镜阁,个中滋味难以言尽,成了一个不说也罢,说了反倒难受的话题,心结难以解开,千怪万怪,最后变成怪谁都没用了,只能面对现实朝前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向“藻鉴堂”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止步于藻鉴堂铁门外,我心有不甘。想着三九天来,走冰上岛是否可行,估计即便上去了,也不排除会被保安发现后一通训斥,请出的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绿荫环绕,荷香四溢的环境里办公定很舒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藻鉴堂进不去,您就彻底断了这个念想吧!不过您可以走到它跟前儿前看看,那里的铁门处经常有轿车出入,只是不为你我而开,藻鉴堂与完全孤悬于湖中央的治镜阁不一样,通往藻鉴堂除了乘船走水路可上岛外,还有一条林荫道与岛相连。”说这话的中年人是我在步往藻鉴堂的路上所遇,当时我向他打听怎样才能上岛后,他的告知让我提前有了一个思想准备。有关于藻鉴堂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岛上发生的变化,他把他知道的也一股脑儿地向我道出。始建于乾隆年素有园中小园之称的藻鉴堂是当年乾隆帝在此品茗休憩,吟诗赏景的一处风景之地。藻鉴堂与治镜阁不同之处在于,它曾遭英法联军洗劫后又于光绪年重建,而不是像治镜阁被拆后其料被挪于它处使用,原岛从此废弃。客观地说,这也为后来的再接续使用,打下了一个基础平台。光绪年重修藻鉴堂时,曾将岛上的建筑内饰进行了一番改造,使之更具欧陆风情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讨外国使节夫人喜欢,因为慈禧太后经常在这里会见并宴请她们。岛上的主要建筑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在这里召开过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这里也曾是全国妇联的一个办事机构所在地,后来归了北京市委,市委书记彭真还曾在这里办过公。藻鉴堂之地一度还为中国画研究院筹备处所用,一些较为知名的画家都曾在这里作过画,总之不能让它闲着,要充分利用起来,不然就是资源浪费。他的简述至少让我对藻鉴堂的过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至少当有人向我问起有关藻鉴堂的历史时,还能答出个一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像原清漪园里的许多建筑的起名都能从历史典故中找到出处一样,藻鉴堂也不例外,藻字意为文采,鉴字在这里专指鉴人,合起来讲便是文采鉴人。古时选拔人才常称为“藻鉴”,历史上的藻鉴堂之地,也曾是大清殿试后的阅卷之处,乾隆起名藻鉴堂,实为寓意人才难得。长期以来,颐和园昆明湖水域只对游客开放了西堤以东以北景区,而西部水域则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故无法看到其里所藏景区的真实一面,不能不说留下了些许遗憾。治镜阁与藻鉴堂在颐和园景区的规划中,不在可游览的景区范围之内,但在颐和园导游图中却又标出了这两座湖岛所处位置。我最大的愿望是将颐和园昆明湖西部水域全部开放,并将颐和园与原静明园连为一体,在游览颐和园的同时,顺便游览了玉泉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