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一位“航埠鸟”最要好的同学

寒香来

<p class="ql-block">  王浩然,1923年出生于航埠镇彭村,是当年一代乡绅王光华(曼倪)的长子。他与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是高中、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在衢入学两年期间,金庸曾四次到过同学王浩然老家航埠彭村——在这里,他俩不仅一起度过假,还过过年。可见,同学俩<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交往之密</span></p><p class="ql-block">、情谊之深。</p> <p class="ql-block">  1939年秋,王浩然顺利考入衢州中学(现衢一中)上高中。1940年下半年上高二时,开学不久的一天,来了位插班生,并安排住到王浩然同一宿舍。</p><p class="ql-block"> 在同学王浩然的印象中:这位来插班走进教室的同学,中等身材,天庭饱满,方脸阔嘴,戴一副银边眼镜;左肩挂一大行囊,右腋夹一书包,双手捧着黑白分明的两盒围棋。其实,那时学校搬到乡下避难,同学们哪还有心思琴棋书画;惟有他是个奇葩,不辞车马劳顿,竟捧着两盒围棋款款而入,非同寻常。见了人,无论师生、校工,他总是先点头,然后谦和地笑,自我介绍“我刚从碧湖的杭州联中转学而来,姓查,名良镛。”他是浙江海宁人,家住海宁峡石袁花,当时已被日寇占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百姓不得安宁。家中一个妹妹叫查良琇,这时也被他带出逃难读书,跟他一起来到衢州中学插班,并进入师范部学习。</p><p class="ql-block"> 没错!这位名叫查金庸的同学,就是现在妇孺皆知大名鼎鼎的金大侠——金庸。</p><p class="ql-block"> 当时,江文焕还和浩然一起同班,仍是最要好的同学。在浩然记忆里,江文焕是个爱憎分明,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当时,人们怀疑学校专门负责教人品行的训育主任有贪污行为——这还了得,江文焕便带头组织学生揭发而闹起了学潮,结果被学校开除,日后走向了革命道路,血洒黎明成了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个低年级同学叫黄运昌,金庸偶然间看见他的几篇作文,便说“看得出,这位同学的文字,是用武侠小说的笔法写的。”看来,金大侠心中早就怀有武侠梦了。</p><p class="ql-block"> 王浩然,在学校是个很有人缘的同学。初中时,他与江文焕、何英鹗同学就结成了“王、江、何”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谁知到了上高中时,自金庸同学插班来,原来的三驾马车,因何英鹗考到金华读高中,金庸便替代了何英鹗,与浩然和江文焕三人又结成了“王、查、江”新的三驾马车,情同手足。 </p><p class="ql-block"> 金庸从小就有记日记的习惯,一直没变。三人尊重彼此的隐私,从不翻看他人日记,但有时征得同意,偶尔也看过。发现金庸日记里写江文焕都称“焕哥”,写王浩然则称“浩弟”,很是亲昵。说到他们仨的友情,主要是彼此合得来——性情相近,意气相投;后来还因相互间志趣抱负相同、珍惜友情,感情更加融洽。当金庸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日益显露的时候,浩然和文焕从心底里对其产生仰慕钦佩之情,彼此关系就更不同寻常了。</p> <p class="ql-block">  在王浩然眼中,金庸除了上课、吃饭、睡觉,给人的印象总是一卷在手,吾心安然,什么样的事都影响不了他分心。</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静岩上学,王浩然、金庸、江文焕“三驾马车”,每隔两周就结伴一起到石梁校本部图书馆借书一次。一路总是天南海北,有说有笑,兴致勃勃,是他们一起最好的时光。所借书大多是外国文学名著的汉译本及部分英文原著,还有一些世界历史。金庸同学则不挑剔,博览群书,记性又好,差不多过目不忘。</p><p class="ql-block"> 说他记性好,有一次,金庸说英国有所名校的门卫,几乎在该校进出的陌生人,只要报过尊姓大名让他照面过一次,隔再多时日他都能一一认出,还能叫出名字。浩然两人听金庸这样说着,看其那神情很是淡然,感觉他对此并不稀奇。</p><p class="ql-block"> 金庸书看得多,记性又好,自然他功课表现越来越出色。班里的英文课,上的“高中英文选”,难度很大;英语老师上课又爱提问,金庸同学总是有问必答,坦然面对。有时,老师还让他当“小老师”作示范,选他来给同学们讲解一段,他总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琅琅上口、字正腔圆,娓娓道来、透切入理,俨然师者风范,常受老师表扬和为同学敬佩!</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每隔两周老师要布置一篇命题作文,并要求两小时内完成。差不多,班里都是金庸第一个交卷,文章内容精彩、见解深刻,总是评分最高,老师评语每每赞誉有加。所以,每次发作文本子,大家总是抢着看他的作文,浩然自然最早得手。</p><p class="ql-block"> 金庸同学,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天下闻名的金大侠,其实少年时就崭露头角,初露峥嵘了!</p> <p class="ql-block">  金庸,在浩然同学的眼里:不仅聪明、记性强、成绩好,他的为人处事也很值得称道。与之相处久了,就会让人觉得他内敛、稳重、正派、儒雅,给人有大师风范之感。他来校插班不久,改选班长,金庸同学便捷足先登,名至实归,成为一班之长。</p><p class="ql-block"> 为求得安静点的读书环境,“江、查、王”三驾马车便同租了一间民居的旧阁楼。桌子、椅子、床铺都又旧又破,生活用品也极其简陋;惟有书架,他们有买的、借的和平时收集的,却整整齐齐,陈列摆放着不少心爱的图书,蔚为壮观——那感觉,大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感。来过的同学,包括金庸自个妹妹也啧啧称奇,无不羡慕。里面大功劳,自然是大班长金庸了。</p><p class="ql-block"> 下课后,三人同回“陋室”,或各抒鸿雁之志,纵论天下兴亡;或大谈莎士比亚、狄更斯之妙作,常常忘了时辰。金庸同学来时就带着两盒围棋,如影随形,自然不是摆设,在“陋室”里逮谁是谁,随时便要手谈一番。起初,“航埠鸟”浩然从来没下过,根本不懂围棋,金庸则硬说:“没事,很简单,我来教你”。不久,便让浩然知道了如何做活、叫吃棋子,也懂得了围棋的“金角、银边、草肚皮”的道理。由浅入深,方知围棋哪是简单的事情。查、王对弈,从来都是查赢王输的多;难得王同学赢了一局,查同学便追着王同学不放,常出现两人追追打打的场面,当然是为了好玩。</p> <p class="ql-block">  金庸除了好学,也喜欢体育,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都很投入。1941年冬,衢州举行乒乓球赛,这是王同学的强项,体育老师推荐了王浩然代表学校参赛。因长期未练习又缺乏正规训练,王同学自感技不如人,比赛信心不足。查同学则竭力鼓励王同学参赛,在他的鼓励下,王同学终于硬着头皮上场。金庸果然信守诺言,进城前前后后陪浩然同学赛完全场。浩然有些歉意,说为了他比赛,让金庸耽误了时间和功课。查同学则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了,兄弟一场,都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 金庸不仅讲情义,更是一个能能扛事的血性男儿。1940年,日寇对衢州实施细菌战,江山两位同学在回家过春节渡船时被染上鼠疫情,一位同学到家就死了。另位同学曾是校篮球名将、省运动会项目冠军,体质好,不知自己感染,撑到年后开学到校,结果不日病发身亡。鼠疫是一级传染病,病者尸体虽然经过消毒,被安置在一个独立房间;可学校消毒条件毕竟有限,尸体还需运出作进一步处理,送老家入土为安。问题是护送时,风餐露宿,整日和那些个病原体近距离接触,谁敢相伴而行?这时身为一班之长的金庸同学挺身而出,代表全班同学,怀着悲痛心情护送这位遇难同学的遗体抵达衢城紧急处理。此情此举,真是侠肝义胆,义薄云天。师生赞叹金庸同学仍是轻松地说道“同学一场,何足挂齿!”不愧为“金大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名之后也</span>从未提起过这一往事。</p> <p class="ql-block">  1942年4月日寇进犯浙东,金华、衢州告急。衢州中学所处的静岩与衢城近在咫尺,岌岌可危。学校只得提前考试,让学生早点毕业,好另作打算。同学们仓促间考完试,匆匆离开了令人忘怀的石梁静岩这方山水,告别亲爱的老师同学,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 时势混乱,局势危急。江文焕、金庸、王浩然“三驾马车”,毅然决定并驾齐驱奔赴大西南报考大学继续深造。</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日寇沿浙赣铁路猖狂向金华、衢州进攻,敌机滥炸机场,炮火连天。文焕和金庸立即组织8位同学,其中包括江文焕女友程正迦、王浩然女友朱卿云(后双双均结为伉俪)一同前往。 </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金庸、文焕等6位同学一起来到浩然老家航埠彭村集合,商讨出行路线。第二天告别浩然父母,赶到江山途经长台朱卿云同学家。</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大家一早告别朱卿云一家,赶到江山新塘边乘火车到玉山。不料山洪暴发,火车受阻,前方南昌沦陷,忙乱中有人丢失了盘缠包裹,大家只得买干巴的饭团子充饥。</p><p class="ql-block"> 路上,江文焕上车发现程正迦同学未赶上车,怕她孤身一人掉队走失,不惧冒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毫不犹豫</span>跳车找她会合;然后设法搭上另一趟车找到大家,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火车后,途径江西龙虎山,只见此地阳光绚丽,一片升平景象,联想周围的世界却是烽火连天,同学们不胜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 一路大家手提肩扛,汗流涔涔,气喘吁吁,不堪重负。金庸,背包里还塞满了《综合英汉大辞典》《高级英文写作和选读》以及英文版《圣经》,<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负担更重。</span>龙虎山出来后,一度情势紧急,还好“查、江、王”三驾马车三人跑到一个教堂,用英语与一外国牧师对话,了解到日寇进军方向,急忙忙带大家往安全方向行走,抵达资溪。后来,他们找到一辆独轮车拉上行李,减轻了行进负担。</p><p class="ql-block"> 因南昌失守,离开资溪,绕道赣东南,一路翻山越岭到广东韶关,搭火车至衡阳,勾留南丰……此后,大家分分合合,浩然和卿云自南丰到广昌,到了赣州与金庸邂逅会合。他们一起往衡阳,转桂林,到贵阳,经乌江、遵义,上娄山关,入川到重庆。</p><p class="ql-block"> 一路西行,跋山涉水,颠沛流离,流亡求学之路,如同红军长征。</p><p class="ql-block"> 历经数月,大家分分合合,分批安全抵达,汇合重庆。</p> <p class="ql-block">  1943年,在重庆江文焕考取了西南联大和重庆大学,最后进了西南联大上学,抗战后迁入北大。金庸和王浩然俩同时考取了西南联大和国立政治大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蒋介石亲任校长的)</span>;考虑到后者学校近路又是公费待遇,俩人都同时选择进了国立政治大学学习,入学重庆。1944年,金庸因挑战专横的学校训导长而被开除,后进了中央图书馆工作。</p><p class="ql-block"> 抗战后,原国立政治大学迁往南京,1947年王浩然如期毕业,被分配在浙江省地政局(相当现国土资源厅)工作,解放时拒绝前往台湾,后一直在杭州从事教育工作,直至退休——成了一早已身飞在外的“航埠鸟”。</p><p class="ql-block"> 金庸,抗战后辞去中央图书馆工作回到浙江,在《东南日报》工作;后来进了上海《大公报》,又派往香港分社当记者。由此,金庸成就了一位名震海内外文坛的“金大侠”。</p> <p class="ql-block">(戴如祥 根据王浩然回忆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