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博山有个不该消失的老字号

心语

众所周知,博山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机械、陶瓷、琉璃等行业发达,美食、美器传天下,是有着百年工业文明的老工业城市和闻名天下的鲁菜名城。<br> 然,就是这样的一座光荣而又自豪的鲁中雄城,在历经了经济大潮和岁月变迁后,却留下了不少的“痛”……<br> 元宝水饺是老博山城的传统名吃之一,其型状如馄饨,呈翘角元宝状。制作工艺考究,馅料搭配得当、佐料充足;和面筋道,饧凉得当,擀出的面皮薄而均匀,煮饺子的火候掌握恰当,不生不烂。<br> 煮熟的饺子皮透亮又宣和,香而不腻,吃起来有嚼头、有滋味,咬一口喷喷香。水饺下肚,舀上一小碗酸辣汤,面汤上飘着青头掺杂着星星胡椒粉,“原汁化原汤”,喝的你七窍瞬通,满面红光。<br> 博山元宝水饺的翘楚是石蛤蟆饭铺的三鲜水饺。<br>最早的石蛤蟆饭铺是博山城西苇箔市街的石玉璞老先生所开,位置就在孝妇河畔西寺旁边,以卖面食为主。多是水饺(博山人叫下包子,意思是用水煮的包子。以区别蒸包)、面条、馒头等。<br>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博山的煤炭开采以及陶瓷、琉璃等加工业正处在鼎盛时期,处在城中心的孝妇河滩商贾云集、车马辐辏、相当繁华。石玉璞本人老实厚道,为商诚信,薄利多销,到石家饭铺吃饭的人,络绎不绝。<br> 石掌柜很注重饭菜质量,尤其是对元宝水饺更加严谨和考究,自己反复摸索包馅的口味配方,猪肉三鲜水饺做得尤为出色。所用食材海米、木耳、香油、酱油等皆是上好,劣质品一律不用,从不弄虚作假。一斤面粉包六十个饺子,个头大、分量足,出锅的饺子不破皮、不粘连。尤其是那碗配有酱油、醋、香油、胡椒、韭黄(芫荽)末的酸辣汤,让顾客感到舒服熨贴。<br> 石家包子铺生意火红,来吃水饺的人越来越多,既有穿长袍大褂的,也有西装制服者,更多的是粗布潦衣短搭者。若逢三八大集之时,石家包子铺更是客满为患,供不应求。<br> 铺子名气越来越大,门庭若市,座无虚席,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其生意压倒了不少同行。与此相比,周边的饭铺显得冷清客淡。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饭铺的掌柜们便开始嫉妒,有的人便动了歪心思,根据石家包子铺地处上河滩,前有孝妇河,紧靠鏊子市这一况景,加上石玉璞掌柜长得又体胖肚大,就给起了一个“石蛤蟆”的外号。其喻意是 “蛤蟆跳到热鏊子上——蹦跶不几天了。”<br> 石掌柜为人忠实本分,听到此事后专程请了两桌酒席,拱手恳求大家不要再叫外号。他的几位好友圆场说:蛤蟆栖息在河边,水清草绿,意示旺盛,你占着“天时”;铺子坐落在河滩,地处南北要道,万商云集,你占着“地利”;你为人豁达,脾气又好,爱交朋友,你占着 “人和”。你“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你的包子生意肯定越来越好!<br> “石蛤蟆”这外号还真是越叫越响了,不论城里人还是山乡人都知道博山城的河滩里有家“石蛤蟆包子铺”,“石蛤蟆包子”从此名声远扬,成了博山水饺的代名词。到博山城一说吃下包子,首先想到的就是“石蛤蟆”。若没有吃不上石蛤蟆水饺,就会感到遗憾。<br> 后来有人当面叫“石蛤蟆”,石掌柜也只是哈哈一笑,埋头照顾生意。<br> 久而久之,“石蛤蟆”不再是人的外号,而是石家水饺的别名了。人们说他是:“石蛤蟆、石蛤蟆,靠河而发家”。 <br>石掌柜为人厚道善良,经常接济那些生活拮据的人们。来吃饭的人所带银两不够,他从不计较,只是笑着说:“记得下次带来”,即使对陌生的人也是这样。久而久之,饭店声名在外,关于这个饭店的传说也就多了起来,但多是传颂石掌柜的厚道善良。<br> 时至1940年,石家包子铺初具规模,从过去的元宝水饺和一般普通菜肴,发展山珍海味,鱼翅燕窝样样能做,尤其清炖肘子。据说,石掌柜每隔几天总要吃上个肘子,改善一下生活品质。<br>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孝妇河开始治理,河滩大集迁往城东王家林市场,石家包子铺也往西移至苇箔市街口路南营业。<br> 转眼间到了1956年,全国开始对企业、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石家饺子铺”被易名为“石家饭铺”,并入博山饮食服务公司。石掌柜为从业人员,其子石广武任石家饭铺资方经理。<br> 1958年,博山饮食服务公司在石家饭铺原址建起了两层青砖营业楼,同时更名为“博山饭店”,于当年11月11日开张营业。<br> 1961年开放自由市场,博山饭店曾在西冶街北首一处平房里挂出“石家包子铺”招牌,卖“石蛤蟆下包子”,生意相当好。<br>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博山饭店的“石家水饺”一度断档。<br> 上世纪中期,石玉璞、石广武两父子相继过世。“石蛤蟆”这个外号在山城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蛤蟆水饺”成了博山美食中的一个历史名优品牌。<br> 1983年,我国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到博山考察规划“颜山公园”,登门品尝“石家水饺”后赞不绝口。他说:“最喜欢吃水饺,去过不少地方,吃过的水饺不计其数,但博山的石蛤蟆水饺是最好吃的,风味独特”。<br> 陈从周教授饭后挥毫泼墨,欣然写下“博山风味推第一”七个大字,给石蛤蟆水饺以高度赞誉。<br> 1986年12月,由博山商业总公司组建成立属于国有企业性质的“博山饭店”,随即重新开业,恢复了“石蛤蟆水饺”的制作和售卖。 <br> 1986年,博山饭店准备扩建,临时迁址灌汤包子铺营业。<br> 1987年,博山饭店在原址翻盖成了六层大楼,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集餐饮,客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酒店,其主食和主打品牌仍是“石蛤蟆”水饺。<br> 1992年,博山饭店在当年台历上对“石家水饺”进行了宣传,称“石家水饺”历史悠久,古称“石蛤蟆水饺”。在“石蛤蟆水饺”的发展历史中一直采用现包现煮现吃的传统服务方式,并在顾客就餐时送椒汤一碗,以顺应“原汤化原食”的地方民间风俗。<br> 由于“石蛤蟆水饺”名声在外,誉满齐鲁大地。由此也招来了真传、正宗之纠纷,惊动了法院调解。<br> 1997年5月28日,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第1017307号“石蛤蟆”商品商标,核定博山饭店使用的商品是:“饺子、小包子、盒饭、八宝饭、豆包、年糕、元宵、春卷”。<br> 1998年,博山饭店经博山区政府批准,被博山百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兼并,该公司兼并博山饭店后接收其全部债权债务,并准备注销博山饭店。<br> 2000年6月29日,博山百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博山区热力公司签署供热增容协议,在补充条款中双方约定将“博山饭店”店名和第1017307号“石蛤蟆”商标转让给博山区热力公司,作价10万元人民币,充抵应付的供热费用的一部分。<br>2000年11月2日,博山区百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注销了博山饭店。<br> 2000年12月,私有企业“博山饭店(有限公司)”成立,后更名为“博山饭店有限公司”。 从博山区热力公司受让“博山饭店”店名及“石蛤蟆”商标等原博山饭店的整体商誉。<br> 2001年4月28日,国家商标局依法核准转让第1017307号商标给博山饭店有限公司。<br> 2003年5月,淄博石蛤蟆餐饮有限公司在张店成立,注册资金300万元,法人代表为孙即亮。公司以百年老字号为基础,以独特的风味,良好的饭菜和服务质量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br> 2004年,“石蛤蟆”系列菜品先后获得了六项中国名菜、中国名点,六项山东名小吃,八项淄博美食大赛金奖等荣誉称号。在原山美食节中,该公司一举夺得八项金奖、一项银奖。该年,淄博石蛤蟆餐饮有限公司被评为山东省“食品卫生A级单位”荣誉称号。<br> 对于石蛤蟆餐饮公司用石玉璞先生的名号做纯商业的广告,石家人看到心里很不舒服,但又无可奈何。个人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牌号的移位,且当初也没有商标保护规定,后者又进行了商标注册,已得到使用允许,应是合法。只是使用石玉璞先生的影像、资料做宣传有些不妥。<br> 2004年6月14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石蛤蟆”商标转让给淄博石蛤蟆餐饮有限公司。<br> 然而,不到一个月,该公司就卷入淄博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件之一的石蛤蟆商标权风波。<br> 该商标权风波长达四年半之久、历经八次诉讼。虽经判决胜诉,石蛤蟆餐饮公司成为石蛤蟆商标的终拥有者,此时的石蛤蟆餐饮元气大伤。<br> 2006年12月19日,“石蛤蟆”被商务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盛景之下,无数荣光。决策者一度成为“淄博市创业十杰候选人”。<br> 石蛤蟆餐饮本应就此掀开新的篇章。但,背负盛名的石蛤蟆却并未如世人所愿。决策者并不满足前四年的“红火”东突西进,在“做大做强”舆论氛围的引导下,手握“石蛤蟆”金字招牌但缺乏市场分析。从2007年开始,在胜利中大踏步迈进的石蛤蟆餐饮大幅扩大经营规模,两年内四次变更经营范围。<br> 2009年3月6日的资料显示:经过数次变更后,其经营范围已涵盖餐饮、烟草、工艺品、文石盆景、古玩字画、日用百货、酒店用品、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五金工具、办公用品销售、服装加工等诸多行业,其中一些业务与餐饮业本身毫无关系。<br> 扩张快速推进的同时,资金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时为了资金拆借甚至动用自己所持股权作抵,可见其资金状况已非常拮据。2007年银根紧缩、2008年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只好“拆东墙补西墙。<br> 最后,为缓解日趋紧张的现金流,竟然作出“石蛤蟆加盟店一次性出资35万可终身使用‘石蛤蟆’牌子”的决断。<br> 后三年内,资金拆借步伐更加频繁,从个人到银行,最后将筹资的目光转向了民间借贷。据说其无抵押物的短期借款月息最高折合达0.22元,这大大突破“民间借贷利息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四倍”的规定。而引爆其资金危机的恰恰是民间债权人。<br>缺乏“步步为营”的举措,靠贷款过活是致命的。<br> 在借贷数额越来越大的同时,其内部经营管理弊端也开始显现,比如饭菜质量有所下降、人员管理混乱以及财务制度存在一定问题等等。<br> 快速扩张加之内部管理不善,尽管石蛤蟆有“中华老字号”的闪亮招牌,但餐饮业的投资,回收很慢。大批量的资金拆借以及高利贷喷发遂成“恶性循环”,巨债之下决策人不得不在金秋九月“不辞而别”。<br> 2010年12月7日,淄博的气温骤降,寒风料峭。张店人民路与新世界商业街交叉路口东侧落满了枯枝、落叶,曾经门庭若市的石蛤蟆餐饮主营店外的“中华老字号”牌子已拆,大门浮上尘埃,“石蛤蟆”走到了生死关口。<br> 2014年的4月份,长期生活在临淄的我开着车走在张店共青团路上,忽然发现路边有个“博山饭店”,激动万分进店就餐。餐厅布满了博山饭店和石蛤蟆传说的图片,还有本店高经理和某明星的合影。虽说水饺不是元宝的,也没有化食汤,饭菜也不是博山菜品,但浓浓的故乡情冲淡了这一切。<br>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每到张店,午餐总是选择共青团西路71号尚美第三城18座的“石蛤蟆”。<br> 慢慢发现这里的老板好像是毕姓,而操扯主事的执行经理是高经理,她是淄川人,还有跑前忙后的一位南方人。所包的博山水饺面死皮厚,馅子用绞肉机绞的如肉泥,包出来的水饺象个石头蛋,完全失去了博山水饺的特色。菜品没有一样是“博山菜”,那硬炸肉是大块的,常常炸不熟,只好返回让厨师再炸一次。<br> 虽然门口挂着“石蛤蟆”的牌子,仿佛与博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来此就餐的人们,绝大数是冲着“石蛤蟆水饺”来的,一般不会太仔细注意这些细节。我后来也就懒得再去了。<br> 2019年11月8日再走到这里,看见昔日人满为患的“石蛤蟆”已经关张。随后易名“三和喜”,但它经营的是“淄博本帮菜”。这“淄博本帮菜”还是第一次听说,可能多数食客也接受不了,不几个月的时间也就草草关张。<br> 2021年5月14日,无意间发现坐落在南西四路上的“石蛤蟆”大酒店也开始装修,后来好像改成了一家医院。<br> 后来,在张店还能见到挂有“石蛤蟆”招牌的水饺店,只有坐落在联通路和张桓路口东北侧的那家当初加盟店。在博山好像已经看不到了。<br> 2023年5月13日,山东省商务厅发布《关于山东省“中华老字号”企业复核结果建议的公示》:“淄博石蛤蟆餐饮有限公司不通过复核,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br> 淄博石蛤蟆餐饮有限公司(代表性注册商标:石蛤蟆)不通过复核的原因是该企业已注销。<br> 百年餐饮老店“石蛤蟆”就这样销声匿迹,淡出了淄博的餐饮界,成了博山人心中的痛!<br><br> <font color="#b06fbb"> 文中部分资料引自李庆洪先生的《风雅传颂石蛤蟆》和王丽俊老师的《石蛤蟆的故事》的文章,以及鲁中晨报《石蛤蟆风波,曾经感觉很不错的一家饭店》、《淄博两企业争抢“石蛤蟆”》等通讯报道。在此表示感谢!</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