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时候看看书

朝华夕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图文原创丨朝华夕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总会有寂寞的时候。寂寞的人那颗寂寞的心,是安分悲凉的。寂寞会让人变得孤单和沉默,也会让人变得无聊和消沉。寂寞还会改变人的性格,时间一长,就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孤独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寂寞不可怕,不是有“耐得住寂寞”之说吗?然而,孤单孤独呢?这就不好说了。真正的孤独者,是不会去标榜自己是多么孤独的,形只影单的日子,面对白墙的生活,无人说话的空间,一切都是寂静的,如同一潭凝固的水,平静的不能再平静了。只能听到自己上下楼的脚步声,夏天的风扇或空调声以及窗外的知了和鸟鸣声,秋天来临,伴随着的还有秋风秋雨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那些貌似孤独的人,才会自吹自擂,美化孤独,把孤独说成什么“一个人的清欢”。真是这样吗?非也。因为他自己压根儿就没有孤独过,或者说,他只是把暂时一个人得安静生活,视为孤独来消遣。显然,暂时的孤单,还不能与孤独混为一谈。孤单只会产生一时的寂寞,而孤独就是灵魂的丢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我现在也算是个孤单的人。三年前,妻子身体突然变故让我猝不及防,去年八月住院至今,像是她一生中最长时间的旅行,我在家守候等待着她,盼望她能早日回来。夫妻相守相伴了三十多年,我从来没有这么孤单过。<br><br>父母住在乡下老家,离不开那山那水那菜地,不习惯住到城里,我也理解尊重俩老;儿子在杭城工作已成家,肩上也有了事业和家庭的负担,不能经常回来。这一年多,只有我独居家中。起初那段时间,我真的很不适应,常常坐立不安,失魂落魄,非常想念妻子在家陪伴的日子,时刻牵挂和担心着妻子的病情。<br><br>在严控疫情的日子里,我只能每天在医院视频里看看妻子的状况,那种心系医院的滋味是难受的。今年4月才开放探视,让我有了每天半小时的医院探视的机会。此外我就把自己关在家里,进行自我封闭,谢绝了友人应酬,像是要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一个人萎靡不振,无所事事。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放飞的翅膀,没有了放飞的念头,破灭了追随云朵的梦想。<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很多的时候靠电视剧打发时光,白天看,晚上看,追剧到了大半夜,早上赖床睡到八点多,大脑睡得昏沉,甚至还出现恍惚感。不是电视,就是手机刷微信抖音,生活变得有些零乱无序,一日三餐也很随意,晚饭基本吃中午的剩饭剩菜。这简直不像是在过日子,而是在熬日子。<br><br>幸好妻子的病情目前还平稳,我每天还能看到她,心里也安定了许多。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把大把时间都浪费在手机朋友圈和碎片化信息上,这等于活在别人的生活世界里,这样实在也无必要。我想这种生活方式必须要改变过来。人遇意外时,不能垮意志。人在寂寞时,不能变空虚。孤单寂寞的时光,或许看书是一种很好的排解方式。<br><br>这些年心情低落,对世间万物都失去兴趣,更无心看书了。过去买来的书籍,许多还没看过,至今还在书柜里睡大觉。今年4月在淘宝上网购生活用品时,偶然看到《读者》杂志的营销直播窗口,在推销去年合订本和精华稿汇编,我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心情还有些莫名其妙的兴奋感。<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因过去曾经订阅过,算是《读者》的老“读者”了,只是后来奔波忙碌,顾不上《读者》这本书刊,随之忘记了“读者”身份。看到久违的《读者》,便毫不犹豫地网购了2022年的合订本和精华本,还订阅了今年的《读者》,我倒想看看现在的《读者》刊物究竟有哪些好文章。收到之后,爱不释手,一口气看了好几期。<br><br>我看书有个习惯,看到一些好作品,往往就要去了解文章的作者情况,然后百度其有哪些作品。从文中找人,又从人中找文。这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心里会自是高兴,并对一些现代新兴作家的书籍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br><br>我边看边购,边购边看。有国内外的名著,有近现代作家的作品,有小说也有散文。为了克服过去那种“买了书上了架”只买书不看书的陋习,这会儿采取的是“看一本买一本”的买书法。或者一本书快看结束时,再去购新书。从五月份以来,随着看书进入佳境,网购书籍也开始上瘾。<br><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这些《读者》,虽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喜欢,但也不乏扣人心弦的作品。当我读到一篇《母亲不曾远游》的散文时,被作者的文采和感情所深深感动,觉得写得太细腻太感人了。掩卷沉思,产生共鸣,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一生也是不曾远游过,但我却不以为然,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对作者陈年喜发生了兴趣,在百度中搜索到了解到他是中国当代作家、矿工诗人,2021年5月就出版首部散文集《微尘》,那篇散文就是选自该书。于是,我就立即网购了这本散文集。这是我今年网购的第一本书籍。白色的封面,简单整洁。封底印着梁鸿鹰的评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微尘也有分量,携带着人生的温情与苦痛,将挣扎化为希望,将光亮洒向人们心头;即使微尘也有价值,将倾诉化为力量,将过往辟为未来。”而陈年喜自己也有两行诗句印在书页上:劳动的风,吹动生者的前程,也吹动身后沉默的黄土。在序言里,有名家评论评论此书,是“小说体散文”。我看完之后,也深有同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者》这份杂志,在老读者心目中特别亲切,是不会过时的,颇有影响力。尤其是文章插图,很有特色,还有一些经典的翻译作品,是其他杂志无法做到的。很多作者都很有影响的签约作家,他们的作品同样深深地吸引我的阅读欲望,也成为我日后购书的参考线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不能泛泛地看书,而是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看一些实用性和有针对性的书籍,既有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书,也有过去想看未看的书,都在我的看阅范围。当然还会看看小说散文诗歌之类的,吸收一点文学素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沈从文的《我是人间远行客》,也喜欢看朱成玉的《人生没有多余的痛》,李汉荣的散文和陈年喜的诗歌散文;今年订阅了《散文》杂志,细读那些散文,不愧为大家手笔,那些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写,生动的比喻,优美的意境,鲜活的人物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是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相比现代国内作家的作品而言,国外的有些名著就没有那么好读了,这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文学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和手法自然有区别,语言风格也大不相同,读起来很不顺眼,也很拗口。最累也最难看懂的,恐怕就是《百年孤独》这本书了。<br><br>书名倒是挺引人注目,估计许多人也是冲着名著和“孤独”的书名去赶时髦的,都想看看写些啥,没想到翻开一看就傻眼,不仅字体很小,上了年纪的人,不戴眼镜根本看不清,而且故事情节还很混乱。光是开篇人物表里的那些长长的人物名字,就把你的头看晕看大了,进入章节时,看的云里雾里,像是天方夜谭,不知所云。<br><br>字体细小,情节跳跃,离奇古怪,慢慢地影响了我的阅读兴致,后来越看越累,真不想再看下去。一次与一位文友谈及此事,他笑笑说,是这样的,难读又拗口。但他话锋又一转,再难再拗的书也要读。就像你登山,一座再陡峭的山峰还是要不畏艰险爬过去。这一比喻触动了我,是啊,不能因为拗口就畏难,就打退堂鼓。听君一句话,惭愧在心头。<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但后来我又认为,这本书既然叫百年孤独,或许就是专门为孤独者所著,既非等闲之书,应有心力定力,须静心方能领会,而心浮气躁者,难懂。看来寂寞的我,还要排除一切干扰,屏声静气,以孤独之心去细看深思《百年孤独》的本意。<br><br>看书可以充实自我。我在书房里静静看书,与书为伴,书香扑鼻,在书本里遨游,精神不再空虚,内心不再孤单;看书可以慰藉心灵。书籍就像一剂良药,为我寂寞失落的心灵疗伤,给我解除忧愁烦闷,给我打开心扉,让我看到人生还有不幸中的万幸。有人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我现在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消除寂寞和沉沦。</div><div><br></div><div>看书可以激发灵感。一些情感性灵美文,一些启迪感悟人生的哲理散文,深深感染触动着我的心灵,活跃了我的思维,也不时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其实,我的一些美篇作品的写作灵感都来自书里,或者受到某些作品的启发,这就是所谓的读书有益吧。</div><div><br></div><div>可是,每个人看书的感悟和收益不同。陈年喜在他的《我的阅读简史》一文中就写道:人为什么要阅读。什么才是阅读的有效作用?似乎有答案,又从来没有答案。世俗地看,所有的阅读都是无效的,只有个体的生活和命运到了那些逼仄处,与内容产生了对应,那个“效”才会显现,有时如春光乍泻,更多的是清风无声——集合起来,所推动、影响的是时代与历史。世界广大,风景与风雨无边无际,书籍的车马带我们远行,或者回来。如此超然而深邃的感触,我是无法到达的。</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书的时间安排很重要。我喜欢早上看书,因为早晨的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易于理解和记忆。一般6点左右起床“早自修”1小时,之后做早餐及家务。要是没有其他事物安排,上午也会看看书,晚上是不敢看书的,书本没看几页,眼皮子就开始打仗了,书就变成我的“催眠药”。再说晚上看书,眼睛也不允许,没看几行,就“字眼”朦胧了。<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书更需要好的眼睛和视力。正当我步入退休之际,有了大把时间看书时,我的眼睛却不争气了。年轻时最骄傲的是眼睛视力非常好,不管怎么用眼,我的视力都在1.5。但那时忙于事务和应酬,一天到晚难以静下来看书。昨日的骄傲和自豪,今日荡然无存,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趁年轻。尤其是读书这件事,更要趁年轻。<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何故,这几年我的眼里经常泪水盈眶,常常用餐巾纸在擦拭,就是不看书,也会这样。今年先后两次到医院看眼科医生,说是泪道堵塞了。我微闭双眼,医生用一根长针管插入我的泪道冲洗,一股凉水经喉咙吞入肚子里,说明泪道通畅,配了瓶眼药水才稍有好转,但看书时间一长,眼睛还会湿润,我只能尽量保护性用眼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寂寞的时候看看书。闲暇的时间多看书。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已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原来有点浑浑噩噩过日子,现在过得很充实,时间过得也很快,精神状态逐渐在好转。我想,在流年里看一些有益的书,精神生活一定会绽放出别样的异彩。这时,我仿佛听到手中的书在和我窃窃私语:有我陪伴,你不寂寞吧,我笑笑,又接着埋头看书了。</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font color="#b06fbb">谢谢您的赏阅与美赞</font></i></b></h3><div><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div><div><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