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领略“简牍时代”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魏建军</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7日,中国唯一的省级简牍类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开馆。我第一时间前往参观,一睹千年简牍时代的风采,感受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神奇魅力。</p><p class="ql-block"> 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大厅高大的背景墙上一幅敦煌悬泉置汉简映入眼帘,让人犹如步入时空遂道,在“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展馆漫游,观赏千余年前的书籍文献、书法文字、简帛文物以及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复原的实景图像,全面了解了甘肃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文化、汉代边塞人家的生活故事和简牍中蕴含的书法艺术,领略了简牍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 所谓“简牍”,是中国古代书写文字用的竹片和木片,称之为竹简、竹牍和木简、木牍。根据长宽尺寸,分为不同类别,长条形较窄的称“简”,长方形较宽的称“牍”,多棱形的叫“觚”,还有两行、楬、封检、削衣等。从材质来说,南方多竹质简牍,北方多木质简牍。在纸张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为战国以后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简牍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即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其它三个古文明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一直延续不断,这主要是文字传承的功劳。从上古时期先人们用结绳记事,到商周时期把文字契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鼎彝、书写在岩壁、陶泥之上,再到战国秦汉时期把文字书写在竹简、木牍上,并编以麻绳、丝绦,聚简成篇、成册,直到魏晋以后纸张的广泛应运,中华文明就是在文字的书写中传承着、延续着、辉煌着。</p><p class="ql-block"> 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古人用纸书写起于何时,今天仍未可知。考古发崛我国最早的书写纸,是西汉时期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本地图,绘制在一块还没有拳头大的麻纸残片上,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纸张,比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早300多年,被称为“天水纸”。在纸张出现以前,从出土的战国时期秦简、楚简以及秦汉魏晋时代的简牍可知,我国用简牍的历史有近两千年,这一时期被称为“简牍时代”。20世纪以来,全国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简牍,以湖南省出土简牍和帛书最多,有16万余枚,年代跨战国、秦汉及三国和魏晋几个时期,所书文字字体,有战国时代以圆浑为主的楚系文字、以方折为主的秦篆以及汉隶、草书、行书和楷书等。甘肃也是简牍出土大省,境内出土了6万余枚,甘肃简牍博物馆现收藏各类文物50129件(组),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31943件(组),一级文物1679件(组)。简牍出土地点有汉塞烽燧、汉晋驿置以及秦汉至晋代的墓葬等各类遗址;简牍内容既有官私文书,也有艺文典籍。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四时月令诏条》墙壁题记”、“居延里程简”、“悬泉里程简”、“康居王使者册”。</p><p class="ql-block"> “《四时月令诏条》墙壁题记”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体现了古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尊重和感恩。“居延里程简”是一枚详细记载了从汉代都城长安出发至张掖郡20个驿置名称及间隔里程的里程简,为研究从长安至河西地区的驿置路线、道路里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悬泉里程简”记载了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郡到敦煌郡12个驿置的详细信息。“康居王使者册”由7枚汉简编连成册,简文主要记载了康居王使者五人从敦煌入关后发生的故事,此件文物不仅为研究汉朝与西域康居国友好往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通达。</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甘肃简牍博物馆还特设“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展馆,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完整形成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文化链条,凸显了典籍文献在文明传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