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汾阳市三泉镇任家堡位于340省道旁,毗邻镇政府。全村共有323户,987人,占地1854亩。任家堡村,曾经也称作仁和堡村,是汾阳常说的三泉镇的“五堡一镇”中“五堡”之一,(“五堡一镇”指任家堡、赵家堡、张家堡、南垣堡、李家街和三泉村)。在这座古老的村落里,老树、祠堂、城墙、古庙……走近它,你就像走进了另一个时空。一走进三泉镇任家堡村,就会感受这座古村落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古朴与沧桑。</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三泉镇镇政府与任家堡村委会紧挨在一起环境优美,松柏长青。</p> <p class="ql-block"> 三泉镇距汾阳市城区西南10公里,东邻汾阳市阳城乡,西接杨家庄镇、石庄镇,北靠栗家庄乡,南与孝义市接壤。全镇总面积82.97平方公里,1958年建三泉公社,1984年设镇。共33个行政村,人口3.6万,耕地面积6.68万亩,全镇有阳城河、虢义河、贾壁河三条季节性河流。目前,镇域有孝(义)--柳(湾)铁路、汾(阳)--平(遥)高速、307国道、340省道、韩(演武镇韩家垣)--石(石庄镇)线等交通主干线过境,是吕梁三泉工业园区、全市仅有的2座国有煤矿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该镇以古代有三眼泉水而得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也是三晋大地上的一座商业重镇,它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千百年来成为晋中腹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汾阳作为秦晋古道旱码头,三泉则是这个巨大码头上的商埠,几百年来商贸繁荣,名人辈出,为我市地秧歌发源地,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三泉”一说。</p><p class="ql-block"> 三泉镇现存地上文物居全市第一,几乎村村有庙宇,古宅院更是星罗棋布,保存较好的主要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榆苑村金元时期五岳庙;省文物保护单位---义丰北村齐圣广佑王庙、古戏台、古院落;任家堡(仁和堡)古村落建筑群、任氏祠堂牌楼;“五堡一镇”(任家堡、赵家堡、张新堡、李家街、南垣,三泉镇)民国酒坊商号遗址等;巩村春秋战国兹氏古城遗址;张新堡大圣寺、明代门楼坡、国民小学遗址;赵家堡门楼;员庄、巩村古寨;义丰南村关帝庙、村门;聂生村及西贾壁村魁星楼;东赵村奇峰塔、翰林坊古建群;北马庄古戏台及壁画;尚文村公所遗址、上庄村及段家庄关帝庙建筑群、平陆村法云寺、观音庙、古院落;坂峪、张多村庙宇、古宅院;新贤村古庙戏台遗址;团城村青龙沟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 任家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任家堡遗址所在地,占地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左右,1993年被列为汾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任家堡遗址,位于汾阳市三泉镇任家堡村东北约30米。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一处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东部断崖上暴露有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的文化层,内含残陶片,其厚度约0.2—0.4米。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褐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残片,其表面饰有绳纹、也有素面,可辨器形为罐、盆和鬲等;另采集有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绳纹罐残片等。</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汾阳是秦晋古道旱码头,那么三泉则是这个巨大码头上的商埠。而“五堡一镇”中的“五堡”之一——任家堡村,就坐落于这座历史名镇的东部。</p><p class="ql-block"> 任家堡位于三泉镇东北方的土崖上,崖壁有七、八丈高。</p> <p class="ql-block">高大雄壮的堡墙</p> <p class="ql-block">进入任家堡的堡门“敦厚门”</p> <p class="ql-block">门洞幽深</p> <p class="ql-block">石刻的“敦厚门”额</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三泉镇任家堡这座古老的村落里,映入眼帘的是呈现人影稀疏的街巷、生机不再的院落、枝叶繁茂的老树、杂草丛生的场院、岌岌濒危的古庙、业经修缮的祠堂……走近它,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时空,感受这座古村落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古朴、落寂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残破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厚实的墙壁</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街门</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成片的明清古院落</p> <p class="ql-block">新近修复街门院落</p> <p class="ql-block">小巧精致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新旧交融的院门</p> <p class="ql-block">幽深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破旧的临街小门</p> <p class="ql-block">旧墙古树</p> <p class="ql-block">辦认不清的木刻门匾</p> <p class="ql-block">“奕世清华”匾额</p> <p class="ql-block"> 任家堡还有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知道的名字——仁和堡。关于“仁和堡”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很有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仁和堡”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古时,这个小村里人不足二百,主要是任、王两姓。大概这个村子的起源是任姓的人先到,因此村名为任家堡,后来,王姓的势力壮大,并有人作了官,于是,王姓的人觉着村名叫起来很别扭,心里很不舒服。明明是我王姓的人在村中占尽了风光,村名却是他任姓的,这算什么事?于是,王姓家族的头面人物,便聚在一起商议,决定先在村中做一件大好事,尔后乘机将任家堡改为王家堡。</p><p class="ql-block"> 这件大好事就是为村中铺红砂石板路。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情,不花费大银钱休想办成。</p><p class="ql-block"> 王姓不仅把二十多丈长,丈余宽的坡道,全部用大块的红砂石板铺出来,还修了一座丁字门。又在门洞之外的一块平台上,修了一个像城墙垛口似的围栏建筑,其间竖起一座品字形的三檐牌坊,彩拱绿瓦,造型秀美。特别是斜撑在牌坊木柱前后的四根灰青石方柱,每根有丈二长,六七寸见方,选材不俗,雕刻细腻,使处于崖头上的这座不大的牌坊,能够在狂风中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 红砂石坡道、丁字门、牌坊,这三项建筑工程,使原本土眉土眼的地方,成了一道景观,有了文化品位。正当王姓准备将村中的街道,全部用红砂石板往出铺时,王姓图谋将任家堡改为王家堡的消息不胫而走,任姓族人大哗,恼怒之下,结队将铺街的匠人们拦住不让干活。</p><p class="ql-block"> 官司打到县衙。王姓的人说,我们王姓为村中做这么大的好事,村子理应改为王家堡;任姓的人说,我们任姓最早来到村里,把任家堡改为王家堡是以势欺人,天理不容。</p><p class="ql-block"> 双方各执一词,公堂上争得不可开交。王姓的代理人还扬言,若是不改村名,我们铺出的丁字门坡道,就不让任姓的人走。而任姓的代理人驳道,就是毁了去镇上的坡道,也不许改村名。县太爷心想,这可是个棘手的事情,王姓在村中势大,若阻止他们改村名,村中的红砂石板路肯定就铺不成了,而且铺了的丁字门坡道也可能毁于一旦,这显然是村中的一大损失。假如支持王姓改村名,这也有悖常理,任家堡的村名是先人起的,已延称了许多年,岂能以村中的某姓显贵而随意改之?</p><p class="ql-block"> 为此,饱读诗书的县太爷,运用儒家的中庸之道而独辟蹊径,他灵机一动,把惊堂木在公案上重重地拍了一下。这石破天惊的一声爆响,果然把堂下的嚷吵声给镇住了,公堂上顿时鸦雀无声,静若空谷。</p><p class="ql-block"> 县太爷威严地干咳了一声,随后缓缓说道:“堂下的任、王两姓诉讼人听着,任家堡不过是弹丸小村,幸有王姓家族为村中大兴善事,这是村人的福气,而任姓家族不仅自己不办善事,还对善事大放厥词,加以阻挠,是何道理?</p><p class="ql-block"> “ 至于说村名之事,王姓家族提出要改,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国家有哪条律令不许更改村名?问题是任家堡这个村名本来起得就很俗气,改为王家堡仍然是俗气未脱、贻笑大方。我看要改,就改一个高雅村名,这个村名本官已给你们想好,就改为仁和堡吧。仁者,仁爱也;和者,亲和也。你们两姓的人觉得如何?”</p><p class="ql-block"> 任、王两姓的人都没想到县太爷来了这么个怪招,一时也没个对答。王姓的人心想:村名虽然改不成王家堡,但也不再叫任家堡了,立即表示赞成新村名。任姓的人心想:村名虽然不叫任家堡了,但也不叫王家堡,觉得也没输了官司,也表示愿意接受新村名。于是,县太爷当堂定夺,着人刻一块“仁和堡”的石额,镶嵌于村西丁字门上。王姓则尽可为村中办好事而任姓不得阻拦。</p><p class="ql-block"> 事后,刻着“仁和堡”三个大字的石额,堂而皇之嵌到了丁字门上,县太爷和村子所在的润泽洪里里正等人,都参加了村中的揭名仪式。</p><p class="ql-block"> 村名虽改,可文化欠缺的乡村人,还是习惯性地叫旧村名,王姓的人干气没有办法,为泄心中怨气,不再进行村中的石板铺道工程了。</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好些年,任姓家族多有在口外做买卖者,家财逐渐丰厚,也为村中办了些善事,修了东门,其上建了三官庙,还在门之南侧修了一座振兴文气的魁星楼。于今,东门及丁字门都在,东门的门额刻“敦厚门”三字,丁字门上的“仁和堡”村名石额,今移存于村西的龙天庙门上。</p> <p class="ql-block">“仁和堡”门</p> <p class="ql-block">夹杆石</p> <p class="ql-block">红沙石板坡道</p> <p class="ql-block">高踞台上的“木牌坊”,气势雄浑</p> <p class="ql-block">堡门中镶嵌的石刻,见证着时间和历史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 任家堡,这座历经沧桑巨变而保存至今的古村落,它就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书籍,默默诉说着百年来的岁月变迁。村中历经沧桑的街巷、老院、古庙、祠堂,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虽然均已不复当初的端庄和秀丽,但仍能使人领略和感受到氤氲在古老村落里的古朴韵味和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龙天庙庙门 写着“仁和堡”</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任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任氏宗祠内的石刻</p><p class="ql-block">族情简介</p><p class="ql-block">始迁祖,秀也。明洪武初,自州之义丰村迁于州之三泉里肇厥区宇,燕子贻孙,遂为世居,越五世,而忠孝允敏执五祖,崛兴富贾於州逮六世,而友权公出首四川叙州郡,五马黄堂,显耀闾里,维时大启垣墉,相原筑堡,为子孙业隷汾邑之西南乡,润泽洪里十甲,至今一十九代,每世丁盈数百,粮满二百余石,里中号称雄甲,子孙士农商贾各执其业,此即一星之垣城,一水之源,一木之根也,一实万分,是万为一,大哉易也,无所往而不然,谅夫。大清乾隆四年峕次己未律太族上旬八日东泉居士任莲芳荣夏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汾阳市三泉镇对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任家堡遗址进行重点保护和挖掘,对旧村着手进行整体保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村文化品位和村民文化素养,真正打响任家堡村的“文化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希望在开发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子孙后代学习和发扬传统的载体,将传统的民风和旧俗传承下来,作为一种的非物质文化指引精神,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