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郑仙拥鳌头,粤人好事因成俗 ——记白云山郑仙诞

农场主

<p class="ql-block">  在台风过后的几天,广州仍连连大雨不断,也许是老天有眼,广州市白云山呜春谷景区第十二届郑仙非遗文化月的开幕式在星期天清晨的大雨过后突然雨停放晴,使开幕式顺利召开了。</p> <p class="ql-block">白云晚望,纵览“羊城第一秀”,壮美多姿</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届郑仙非遗文化月开幕式盛会</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秦朝时,白云山脚有一名方士郑安期云游至南粤白云山,并在此隐居行医济世,某年,瘟疫流行,为拯救民众,他上山爬到悬崖峭壁上采集九节菖蒲。不慎失足之际,崖下升起的白云化为白鹤,把安期托起,飘然而去。后来村民顺其足迹找到九节菖蒲,治好了瘟疫。为纪念郑安期,人们便把他坠崖的地方称郑仙岩,把他飞升之日七月二十四日(一说二十五日)定为郑仙诞。</p> <p class="ql-block">郑仙岩</p> <p class="ql-block">  游云山、祈安康。传承“广州第一诞”</p> <p class="ql-block">  粤人好事因成俗,郑仙诞鳌头会历史千年这些传说经上千年流传和多方面的记载,形成了本土民间传统郑仙诞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东晋广州刺史罗友倡定,七月二十四日为郑仙诞,建立郑仙祠,诞会中最突出有"鳌头会"。到宋代,郑仙诞逐渐成熟,广州的官员、绅士、文人都会到白云山游览,吟诗作文,沐蒲涧清泉,采菖蒲,祈夙愿,谓之“鳌头会”,平民百姓也喜用蒲涧水洗身,强体去疫。那时蒲涧水足,一直流到山下,形成甘溪和文溪。南宋诗人刘克庄词:“粤人好事因成俗,拥鳌头,如云士女,山南山北....”是对白云山传说演变的郑仙诞(亦称白云诞)的很好概括。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清人崔弼、陈际清《二山合志》等文献都记录了当时广州人倾城参与、官民同乐的郑仙诞活动盛况。清代郑仙诞之日,乡民还组织舞仪仗、奏八音,成群结队上山朝拜。山路旁,摆满卖风车、香烛、花卉、饼食的档口,游人如织。郑仙诞游白云之风一直延至民国,到了七月廿四晚,便有不少人上山“打地气”露宿,以期沾些仙气,可以祛病消灾,连女性也加入诞日上山之列,因此郑仙诞也带有祈子成份。一直到民国,郑仙诞的活动都很繁盛。</p><p class="ql-block"> 后来,郑仙祠毁坏,部分古迹年久湮灭,到五六十年代,郑仙崇拜被说成封建迷信,活动式微。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广州民众兴起九月九的重阳登白云山,声势越发浩大,成为广州人例行的一个节庆,似乎成了郑仙诞的补偿。(摘自曾应枫刊登在《2018广州文化蓝皮书》研究郑安期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届郑仙诞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设立了郑仙为主题的文创店</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会长画家苏小华在写祈福牌</p> <p class="ql-block">游客爭先恐后写祈福牌</p> <p class="ql-block">  千年南粤、无尽云山,追寻郑安期祈求百姓安康的宏愿,又有多少名人故事,书写在云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演绎了不同时代的名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作家,原省民协主席,广府民俗专家曾应枫介绍: :21世纪,全国各地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白云山管理部门于2012年开始抢救恢复式微数十年的郑仙诞,到2023年,已经举行了十二届“白云山郑仙诞旅游文化节”。同时,全面升级改造了郑仙岩环境和郑仙祠内部环境及郑仙广场,增设了“悬壶济世”雕塑群及郑仙故事浮雕墙等设施,推动郑仙诞文化的挖掘整理,郑仙诞民俗申报为白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郑仙传说成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书协顾问,广州市书协主席,佛教协会副主席连登,在活动现场接受记者的釆访。</p> <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美术师,原广州市美协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届市政协委员,原广州市画院副院长苏小华面对记者畅谈对这届郑仙诞活动的感想。</p> <p class="ql-block">福道站</p> <p class="ql-block">  民间典籍相互传,郑仙传说成非遗 白云山不仅是旅游圣地,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白云山虽不高,却流传许多传说,其中古代郑安期的悬壶济世、驾鹤成仙的传说最为有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