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1422]——金舆山下的凝固史诗(寻塔记134—济南历城)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门塔</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初秋时节,泰山之阴。清晨,大地在睡梦中还没有苏醒,金舆山下远近山水田野氤氲着一层淡淡的薄雾,四周万籁俱寂,镜头里的四门塔掩映在九顶松一片巨大的绿荫之中,古树塔影,岁月悠悠,演奏了一曲凝固千年的中国佛教艺术建筑交响乐。<div><br></div> “真是美极了”。发出这句感叹的人不是我,而是林徽因先生,时间定格在1936年6月。她说,“这是一段愉快的旅途:行走在山岩间的小径上,我们一边呼吸着早夏时节风中的花香,一边浏览着蓝天下步移景异的山峦起伏,最后来到旅途的终点——位于东岳泰山之阴的一处人迹罕见之地。”<div><br></div> 80多年前的那个初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之邀,考察山东铁路沿线古建筑。这对伉俪从北京乘坐火车来到济南,顶着烈日,肩扛行囊,七八十里的路程,他们走了整整一天。那一年,他35岁,她32岁。梁思成曾因车祸导致左腿骨折,手术后左腿比右腿短一厘米,走起路来一高一低,比较吃力。<div><br></div> <p class="ql-block">四门塔带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荒草野树,恍若兔狐栖身之地,抬头仰望,塔顶也长满瓦松和杂草,以至于遮挡得看不清塔的全貌。两人顾不上旅途疲劳,撸起袖子躬下身子就干活,扫除、清理,连同附近龙虎塔、千佛崖的杂物一块清除干净。由此可见,那个时候四门塔周围的环境非常恶劣,他们二人不怕苦累,不惧高温,一头就扎进建筑测量和实地考察工作中。</p><p class="ql-block"><br></p>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生中与济南曾有多次交集,共有四次到访济南。第一次是在1924年4月,陪同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来济南访问,同行的还有诗人徐志摩。1931年11月22日,梁思成到济南吊唁乘坐飞机不幸遇难的诗人徐志摩,返回之时,他按林徽因的叮嘱到坠机现场捡回“济南号”飞机残骸上的一块木板。1937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两个孩子及外婆流亡途经济南,曾在朋友帮助下在大明湖一家旅舍滞留两天,然后在津浦铁路济南站挤上了南下的火车。<div><br></div> 然后,在他们夫妻心中,只有1936年6月的第三次的济南四门塔之行,才是身心最为放松,也是收获满满。在那个难忘的夏天,梁思成、林徽因考察了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以及元明两代塔墓约三十余座,千佛崖唐代造像和涌泉庵等,还去长清灵岩寺考察了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法定塔等宋、元、明历代塔墓140余座,又在章丘考察了常道观元代大殿、白云观、清静观元代正殿、文庙金代大成殿、永青寺等。<div><br></div> 今天,打开《中国建筑史》《五座中国古塔》,可以找到当年梁思成对四门塔的悉心研究和倾心的描述。“神通寺塔: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四门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塔身单层,平素无饰。上部叠涩出檐,上砌方锥形顶,顶上立刹。塔形制与云冈浮雕所见单层塔极相似,其刹与浮雕塔刹完全相同。塔无建造年代校注,唯造像有东魏武定二年年号(544 ),揆之形制,或属此时。”<div><br></div> “它是国内该类型塔中最古老的一座……屋顶是一个阶梯形的金字塔,上覆以一个缩小的印度窣堵坡样式的尖顶”。最后梁先生得出结论:“中国古塔,是在其传统多层结构之上覆以印度窣堵坡样式的有趣结合。神通寺四门塔是这种融合样式最早和最简洁的实例之一,它在中国古塔的演进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div><br></div> 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到访四门塔,虽然只有短短数天时间,却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四门塔北京故宫等一起,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济南市准备维修九顶塔时,派人到北京请教梁思成。梁思成审阅照片、图纸等资料后,亲笔修改图纸。最终,九顶塔恢复了昔日的光采。他在《文物》杂志上撰文,称赞九顶塔维修“做了第一等的工作”。<div><br></div> <p class="ql-block">除了梁林两位先生,20世纪20年代还有一位日本学者,也对四门塔倾心不已。这位学者就是日本近代佛学者常盘大定。他和他的好友兼亲家、建筑学家关野贞曾数次中国之行,拍摄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宗教和建筑的旧影。</p><p class="ql-block"><br></p> 常盘大定,日本宫城县人。著名宗教学家,真宗大谷派高僧。曾任东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佛教史。其生前多次来华,实地考察宗教文化遗迹,尤其注重对史迹的拍摄、拓制和记录。著有《中国佛教史迹》(与关野贞合著)、《中国文化史迹》(与关野贞合著,中译本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等。<div><br></div> 1921年常盘大定来到济南,对黄石崖、神通寺、玉函山等佛教遗迹进行了考查。在《中国文化史迹》中,他评价四门塔:“手法虽简,但均衡极美。特别是作为单层石造塔,极为珍贵,几乎不见他例。”<div><br></div> 献记载,四门塔的当初建造目的,是为了供奉隋文帝敕赐齐州神通寺的舍利。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之美名。<div><br></div> 四门塔造型简洁,有中国汉代建筑的道风。对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和古代建筑特色价值不可估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整个塔除塔刹部份略有装饰外,其它部份无明显的装饰,整个形体浑厚而朴实,古朴又简洁。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div><br></div> 四门塔呈平面四方形,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砌成,质地坚硬,1000多年来尚无风化侵蚀的现象。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是一个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石塔古建筑。塔身每边宽7.38米,通高15.04米,壁厚0.8米。其东、南、西、北四面各辟有一半圆形的拱门。<div><br></div> 塔身上用石块垒砌挑出五层作为塔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上置石刻塔刹。正中置覆钵和五重相轮及宝珠组成的塔刹,也全是石刻。檐下的内凹和屋面的优美凹曲给方正刚劲的石塔增加了柔曲的意味;塔门甚小,正确地显示了塔的实际尺度;塔刹形象丰富,全塔呈现简洁而质朴的风格。<div><br></div> 四门塔塔墙全部用雕刻有浅席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塔外檐用石块叠涩出5层,其挑出之石层落有增大。塔顶是用23行的青石板层层向内收叠,构成了4角攒尖的锥尖屋顶,上置石刻塔刹。其顶中下面是一个须弥座,又称之露盘,须弥座四周置山华、蕉叶形的石座,正中安放着五重相轮,相轮上置宝珠以构成整个塔刹。塔内室中心砌硕大的四方形塔心柱,四周有廊环绕。塔内室顶部是用16根三角形的石梁搭接于塔心柱与塔外墙之上,三角形石梁上置有石拱板,以构成塔室,支撑上层的屋顶。 <div><br></div> <p class="ql-block">四门塔塔心柱四面台上有后人移置的四尊佛像。四个佛像各有自己的名号:西边叫无量寿佛;南边叫保生佛,东边叫阿閦佛,北边叫微妙声佛。塔檐部挑出叠涩五层,塔顶为23层石板叠筑而成的四角攒尖正方锥形顶,上置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华蕉叶饰,中央安置一座雕刻精巧的石相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座“华夏第一石塔”是济南南部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济南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凝固史册。(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