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实践活动之———— 巧手制米尺,融合方寸间

回民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当聚焦于学生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 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针对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的优势,在学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时,二年级学生便围绕核心问题“1米到底有多长?”设计了趣味实践作业——自制“1米尺”,通过充分操作与活动,建立米和厘米的概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领悟。</p> <p class="ql-block">  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1米呢?通过学习,二年级孩子对长度的认识或许是这样的,“1个指甲盖的宽度就是1厘米,一块黑板的宽度就是1米。”低年级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长度的感知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通过充分操作与活动,建立米和厘米的概念。为此,二年级数学组围绕核心问题“1米到底有多长?”设计了实践作业——自制“1米尺”,测量身边物。</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对于这次实践活动充满热情,从设计到制作,再到装饰,集测量、绘画、制作为一体,当了一回小小设计师,巧妙构思、学以致用,精心设计了一把外观好看、刻度精准的米尺。大家借助自己的文具尺标出刻度线和刻度数,再发挥创意、精心装饰。瞧,一把把独一无二的“米尺”就诞生啦!</p> <p class="ql-block">  带着自己制作的米尺,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测量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  一把尺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孩子们孩子在测量活动中,充分感受了厘米和米的关系,建立了长度的概念,对长度单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增强了空间思维,收获了许多无法通过平时的练习题所获得的知识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应是实践中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不仅要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还要让他们发现并研究问题。学生面对适合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主动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在构建智慧课堂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p>

米尺

数学

学生

长度

二年级

实践

厘米

活动

孩子

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