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男人</p><p class="ql-block">地处余江、东乡两县交界地,有一处山冈起伏,苍翠满目,溪流缓缓流淌的地方。余江区春涛镇朱凤胡家村就坐落在这里。据朱凤《胡氏宗谱》记载,从似海公定居朱凤源,至今已有近六百年。</p><p class="ql-block">早就听闻这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在土地革命时期曾经红旗漫舞,为了建立红色政权,前赴后继奉献出了几十条人命,不仅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曾经还是中共河南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办公驻地。</p><p class="ql-block">前不久,鹰潭市文联组织市作家协会、市文艺志愿者协会的文艺家开展“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江西省文联“万名文艺家下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我有缘身临其境近距离接触了这块红色的土地,触摸到了这个在大革命时期历尽腥风血雨顽强挺立的小村。</p><p class="ql-block">来到小村,我们首先去瞻仰了红色苏维埃纪念广场,广场中央树立的两片粗旷的红砂岩,夹缝中那颗寓意着革命在艰苦的夹缝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终究会破土发芽的红色砾石和远处初升的太阳,交映成辉。</p><p class="ql-block">春涛镇党政办副主任肖可烨,为我们义务扮起了讲解员的角色。这是一个身上散发着青春活力,充满阳光的年轻人。他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胡家村从土地革命时期到眼前正在进行的乡村房改,九十多年来的历史进程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祥和安宁的时下,我的思绪仿佛被他的娓娓道来穿过了时空牵引进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当年赤卫队员和红军战士在这片土地上与白狗子拼死搏杀的血腥画面,耳边又回响起那浑厚的牛角号声。</p><p class="ql-block">1932年在赤警师信江南岸作战“三战三捷”的推动下,为了进一步打通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同年7月,邵式平根据省委划县的指示,在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家村祠堂内召开军民大会,宣布成立中共河南县委和河南县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了分田委员会,建立赤卫队、少先队等组织。新政权成立之初,面临着如何发动更多的劳苦大众加入到红色政权之中,如何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等诸多困难。苏区政府一面带领红军游击队同周边敌人周旋,一面发动群众开展毁契约、分田地、分粮银的土地革命运动,仅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把周边80多个村庄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创造了“横直几十里的苏区”,把消灭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希望的种子播在了四乡八里劳苦大众的心田。至此,信江以南方圆几十里的苏区成为闽浙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历史上占有了极其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朱凤源胡家村当时不到60户,就有17位红军战士、游击队员、苏区干部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另外还有30多名革命群众被国民党军队残忍杀害</p><p class="ql-block">1932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步步为营,分兵合进”的战术,分三路向新开辟的河南县苏区朱凤村进逼。为了扑灭革命火种,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敌人对苏区进行了异常残酷,日夜不断的围攻烧杀。做为红色政权机关驻地的朱凤源胡家村更是遭到国民党军队疯狂的血腥镇压。毫无人性的敌人对朱凤源胡家村采取了“三光”政策,烧毁、拆除房屋三十多幢,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被抢劫一空。一时间村中数月家家无存粮,户户无炊烟。</p><p class="ql-block">面对白色恐怖,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不屈的胡家村人掩埋好烈士的遗体,擦干身上的血迹,又顽强地重新投入了战斗。在这段黑云压城城欲摧最黑暗的日子里,全村200多名村民,却无一人变节投敌背叛革命,因为他们坚信红色政权在他们心头种下的那颗希望的种子迟早会破土发芽、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不远处,白塔河水在哗哗流淌着,从山岗上吹过来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颊。我久久凝望着红色苏维埃纪念广场中央高高耸立的两块粗旷的红砂岩夹缝中镶嵌的那颗红色砾石,目光扫视着广场两侧排列的三十二根红色立柱还有那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新宅,房前屋后嫁接过后挂满果实的柚子树。我忽然觉得心灵深处有了一种顿悟:胡家村人之所以能够不惧生死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或许就在于他们始终抱有一种对脚下这片热土的爱恋,心中怀有一颗永远不灭的希望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备注:本文部分参考引用了春涛镇党政办副主任肖可烨的解说词。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