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堡话沧桑

思无邪

<p class="ql-block">  在伏洼村的东北方,阳极山余脉向东延伸,宛如巨龙盘卧、蓄势待发。因背靠汪岩自然村,此梁取名汪家梁,汪家梁上现残存土堡一处,名汪家堡。远远望去,如戴在山梁上的一顶庄重的桂冠,成为伏洼村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汪家堡背北朝南,西侧临崖,东南为陡峭的山坡地,借山取势、视野广阔,易守难攻,足以嘹望来自东南北三面的敌情。堡内现遍植果树,残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葫芦河提灌工程的遗址,北面和西面的堡墙已荡然不存,唯东侧裸露的夯土层清晰可见,与崖面融为一体。南面40余米的堡墙基本保存完好,两边角墩高耸,互成犄角,历经150多年的风雨侵蚀,现残存约12米高,足以想象昔日威严宏大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据村民口口相传,此堡修建于晚清同治年间,当时,清政府横征暴敛、腐败不堪。受陕甘回民起义和清政府残酷镇压的影响,各地回汉仇杀现象十分突出。据《秦安县志》记载:“汉民修堡寨练团勇以防回,回民备干戈习战术以防汉,回汉各自集结,互相戒备。”加之兵匪穿梭、战祸频仍,民不聊生。伏屲、汪岩、温湾三村村民为求自保,合力修筑土堡以御敌。据说曾有小股回军利用夜色猛攻该堡,村民依据险要的地势,利用狗娃子炮、老土枪、砍刀、铁锤等奋力抵抗,战事异常惨烈,敌终因死伤惨重而转战他处,村民得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从汪家堡俯瞰伏家洼及伏家川,但见良田满目、果树成园,天平高速凌空飞架,陇水“之”字悠悠南流,昔日鼓角犹在耳畔,今朝故地已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伏洼堡位于村东那坡咀位置,修建于1943年,为老五房一支染坊家(因在安伏镇一带世代经营染坊、烧锅而闻名)私堡。时由通渭鸡川许家堡人包工修建,历时两年乃成。堡子基本保存完整,呈正方形状,占地面积约1.5亩,堡墙截面成梯形,下宽3米,上宽2米,堡墙高约7米,北侧修筑时就地取土成壕沟,深达7 米。堡门朝西,堡墙顶端残存有女儿墙,四周有观察台的遗存。堡墙夯土层约有十厘米厚,从裸露的夯土层可以看到,墙体内有规律的混杂着一些芦苇杆一样的东西,起到类似于现代钢筋的作用,内墙有土梯可供登临瞭望。土改后,分得四户族人居住至今。</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借着恢复传统文化和振兴乡村战略的大潮,秦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人员编写《秦安堡子》一书,对辖区内的堡子开展摸排调查,进行文化发掘和开发保护,有幸的是,伏洼堡也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  堡子无关温情岁月,源于军事防御,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农耕文明和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伏洼堡子,作为看得见的历史、留得住的乡愁,见证着秦安伏氏祖辈艰难创业的往事,彰显其勤劳善良、英勇顽强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保护堡子,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 保护堡子,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2023-09-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