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科学与人生.</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p><p class="ql-block"> 贝时璋传</p><p class="ql-block"> 王谷岩/著</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第一版,</p><p class="ql-block"> 字数436000)</p> <p class="ql-block">贝时璋(1903一2009),浙江镇海憩桥村人。</p><p class="ql-block">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贝时璋先生享年107岁,他的人生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几个时代,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p><p class="ql-block">他曾是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被人们尊称为一代宗师,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科技人才。他是1948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及其学部的建立,他高瞻远嘱、倡导学科交叉,开创了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和宇宙生物学。他勤勉业精,1928年25岁时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他在教育和科学生涯中取得的学术成就赢得他的母校的厚爱,图宾根大学又先后为他颁发了四张博士学位荣誉证书,德国政府还授予他“惟一学术公民”称号,他得到了举世无双的殊荣;在太阳系中,有一颗闪烁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贝时璋星”,昭示着他为科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贝时璋先生的人生是科学的人生,他视科学为生命,他要做一个“真实的科学家”。他说:“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是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人到老年,会经常回忆往事。2006年的年初,贝时璋先生对我说,他3岁时开始记事,当2006年的10月他满103岁时,一生中100年经历的重要的事情他都记得。我说,如果写出一篇《清晰记忆100年的科学老人》的文章,很多人一定都喜欢去读。听了我的话,他露出了会心的微笑。</p><p class="ql-block">当我坐在贝时璋先生的身旁,静静地注视着这位从浙江宁波走出来的百岁科学老人时,脑海中会闪现出镇海渔村里那个沉默寡言的乖少年,那个走在图宾根大学城里、被德国同学昵称为“Pai bub”(贝娃娃)的有为青年,以及那个在讲台上和实验室里的一代宗师和科学大师的一个个身影。当我握着先生有力的双手的时候,仿佛触摸着他那厚重的世纪人生。当我聆听他对重大生命科学问题思考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一个真实科学家人生价值之所在。</p><p class="ql-block">贝时璋先生笃实敦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德高望重。他在科学上的远见卓识和旺盛的生命力,感动着每一个和他接触过的人。立身高处,德行高洁,自能声名远播。正如浙江乡贤、唐代名重一时的诗人虞世南诗中所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p><p class="ql-block">一一王谷岩(贝时璋传的作者)(序言部分文字)2009年10月于北京中关村</p> <p class="ql-block">阿德 哥 予 .陈建 弟的 签赠本</p> <p class="ql-block">目录 一</p> <p class="ql-block">目录 二</p> <p class="ql-block">目录 三</p> <p class="ql-block">镇海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宋代的对外贸易,镇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浙东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座“海天雄镇”经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战争的硝烟洗礼。人杰地灵的镇海,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海外商帮“宁波帮”的重要发祥地。镇海还素有“名人故里”之称,涌现出了贝时璋等26位镇海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以及20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文人和书画家。</p> <p class="ql-block">1955年初,党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定。贝时璋带领生物研究所开拓、并发展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为服务我国的原子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贝时璋带领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且在以后的我国搞卫星,搞火箭,搞载人航天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憩桥村里的,贝时璋故居—一坐北朝南,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原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现存正房、西厢房,正房:面阔五间两层,进深六柱六棕前廊,廊道两侧为边门,东窗为石窗,楼上弧形天花封板。厢房:西厢房面阔两间单层,进深四柱四棕前廊,木质栅栏门,北山墙施边门。</p> <p class="ql-block">憩桥贝家的清朝两位将军一一贝锦泉、贝珊泉兄弟,是贝时璋的堂房叔公(叔祖)。憩桥村的“将军第”是将军的故居。</p><p class="ql-block">贝时璋的这一支家族,世世代代都是种地、打渔、做工或者经营小生意的平民百姓。他是家族里第1位留学生,第1位科学家,第1位教授。</p> <p class="ql-block">贝时璋的家人,有父亲贝庆扬、母亲陈阿花、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小时候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贝时璋记得,过年阿姆做的许多平常日子里绝对没有的好吃的东西,尤其是想吃多少就给吃多少。过年时要祭拜祖宗:去拜他家祠堂好义堂”太公,还要去贝氏大祠堂“景文堂”拜贝氏太公。</p> <p class="ql-block">贝时璋的夫人 程亦明,江苏吴县人,1904年出生于苏州。父亲是银楼职员,母亲陆氏出生书香门第。程亦明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读完大学。192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生物学系毕业,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31年结婚后,她养育子女,侍奉老人,操持家务,无怨无悔的支撑丈夫成为一代宗师和著名科学家。程亦明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贝时璋夫妇的四个子女,两个在北京,两个在外地,现在也都是70岁开外、奔80岁了。长女贝廉,是医学教授;长子贝丰是地质学教授;次女贝诚先做土木工程师,后来在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做公务员;次子贝德因病没有上大学,自学成才,是电子学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当子女们也到了儿孙绕膝之时,自己的小家也有许多事情要去打理,在北京的子女不能再和贝时璋住在一起了。他们就安排好保姆照顾父亲,并经常过来看望。父亲这边有什么事情,他们会随叫随到,放下手里的事情即刻赶过来。</p> <p class="ql-block">2009年5月9日,贝时璋的孙女贝泠借去德国出差的机会,专程到了爷爷早年留学的德国图宾根大学。并给爷爷寄来了她拍摄的照片和一封信告知有关学校的近况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 故乡情深</p><p class="ql-block">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故乡留着剪不断的情。贝时璋的故乡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憩桥,他12岁离开故乡,客居他乡96年,可依然操着一口浓重的宁波乡音。每当说起故乡的往事,每当听到故乡的信息,浓浓的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贝时璋永远也不会忘记,故乡憩桥那座青石板小桥和桥下清澈的流水,儿时每天去学堂读书都会从那里经过。他也忘不了那座有着一棵百年古槐的学堂,那里是他童年的乐园。讲起儿时的趣事,他会一下子就变得年轻,脸上会浮现出生动的笑容。也许每当此时他的耳畔又回荡起了那朗朗的读书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p> <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贝时璋逝世后,镇海家乡人民为永远铭记与感怀贝时璋的卓著功绩,于2010年4月15日在镇海区树立了贝时璋铜像。镇海区委和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各界代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及人员代表、贝时璋子女及亲属等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贝时璋铜像坐落在镇海甬江畔的滨江景观带,滨江景观带是尽显镇海的滨江城市特色、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起础港的历史人文和现代精神风貌的场所,被称为“镇海小外滩”。横贯镇海的甬江,江水常年流淌,至镇海口进入杭州湾。高大的贝时璋半身铜像俯瞰着甬江宽阔的江面,空中回响着潮起潮落的涛声,四周环绕着家乡特有的香樟、样树、杜英、银杏和无患子。贝时璋又回到了让他永远怀念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本视频系对“贝时璋传”一书的部分片段摘录,意在介绍、推荐“贝时璋传”。如有不妥之处。以原书为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