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渔村

谦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人的三十三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意大利游记之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3.05.22—05.2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在比萨西北方的利古里亚海岸线上,有五座珍珠般的的渔村。一条闪光的铁路将它们串起,又随意抛撒在地中海无垠的蔚蓝里。由南向北,一字排开,他们依次是:</p><p class="ql-block"> • Riomaggiore 里奥马焦雷</p><p class="ql-block"> • Manarola 马纳罗拉</p><p class="ql-block"> • Corniglia 科尔尼利亚</p><p class="ql-block"> • Vernazza 韦尔纳扎</p><p class="ql-block"> • Monterosso 蒙特罗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它们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Riomaggiore 里奥马焦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Monterosso 蒙特罗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Corniglia 科尔尼利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Vernazza 韦尔纳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Manarola <span class="ql-cursor"></span>马纳罗拉</span></p> <p class="ql-block">  上溯至千年,利古里亚海岸线上的人们一直生活在那里。上苍给了他们曲折的海岸,但没有给他们丰饶的土地。渔民们利用海岸线的资源,创造了几乎能直上直下的叠层般的村落。意大利人聪慧而浪漫的个性,又给予这些村落惊世脱俗的美丽。这里有最清澈的天空,这里有最宽阔的大海,只有这些涂在墙面上的色彩,才能够当之无愧地匹配于大自然最慷慨的赐予。</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利古里亚渔民基本与世隔绝。山高水远,交通不便,倒令渔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保存至今,渔民们甘守着他们的神仙府第, 自得其乐地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1997年,五渔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遗产目录》。与马泰拉和阿尔贝罗贝洛一样,五渔村在迷蒙中富了。昔日漂泊在浩渺烟波中的渔船,如今被涂抹着新鲜的色彩,懒洋洋地搁浅在灰黄的沙滩上,成为供人观赏的一枚枚装帧。偶尔间,海风乍起,飘过了一阵阵若有似无的腥味,让人在恍惚间记起,若干年前,这是曾是一片片地地道道的渔村。</p><p class="ql-block"> 在五渔村自助旅游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到了拉斯佩齐亚,你可以在火车站购买一张十欧元的一日通票,在一天的时间内尽情地穿梭于每一个村落——从清晨六点到当日午夜。购票处会给你一张五渔村的旅游地图,附加上标志着每一趟车次的“TIMETABLE”(时间表),你可以根据喜好合理安排时间,既不会错过渔村的清晨,也不会拉下海岛的黄昏。当然,如果你舍得花钱,可以在任何一个村落的山崖边租一间背山面海的民宿,随心所欲地抓住五颗明珠在晨昏变幻中的每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是韦尔纳扎村海边的一家旅舍。它直接建在崖壁之上,背靠群山,面朝大海。当然,我无缘居住。一则临时到此,早已客满;二则宿费实在昂贵,一夜就近人民币两千,大大超出我的预算。但是想想海鸥催醒,渔火伴眠的惬意,割舍中又伴着浓浓的不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在崖壁之上的一家旅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背靠群山,面朝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鸥催早醒,渔火伴夜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里奥马焦雷</b></p><p class="ql-block"> 我抵达的第一个站点便是里奥马焦雷,它是整段五渔村旅游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从拉斯佩齐亚坐火车到此才十五分钟。铁轨铺设在海岸边的山崖上,一面朝向大海,一面紧贴山壁,三分之二的路段都建在穿透山崖的隧道里。当火车从黑暗冲向蔚蓝的时候,地中海清透的海水仿佛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里奥马焦雷车站位于隧道的出处,与利古里亚海岸线近在咫尺。当你穿过一个仅供人行的隧道,便到了一个古旧的小镇。小镇的出口,是一座小小的集市。在那里,意大利渔村的土特产琳琅满目,一派世俗的生活风景。小镇只有一条街巷, 往高处走, 依山而建的是渔民们新盖的寓所。</p><p class="ql-block"> 在小街的另一端,穿过一条洞穴般的过道,便是该村最主要的景观。这里原来是一竖陡直的山崖,聪慧的利古里亚人将它开凿出一层又一层梯田式的平面。山崖成了靠衬,平面成了地基,一幢又一幢形态各异的小楼摩肩接踵,挂起了一竖又一竖陡立的画壁。意大利的民居从来是巧夺天工的:马泰拉幽居在深山,饱涵着山的雄奇;五渔村毗邻于沧海,依傍着海的寥廓。一个是山铸的,一个是海雕的;一个是单色的,一个是多彩的。如果从意大利的巴西利卡塔山区直飞利古里亚海岸,人们会在这山的雄浑和海的淋漓之间,悟出多少震慑魂魄的"天人合一"。 </p><p class="ql-block"> 海礁上堆垒而起的色彩缤纷的山墙, 正是当年繁华渔都的见证。昔日里赖以生存的渔船,如今搁浅在闲息的平台上,成为过往岁月的征兆;而零乱撒落在岩礁上的渔网,又有意无意地渲染着昔日渔村的气氛。一处小小的海湾,两边都是依山而建的房屋, 布满了供人闲歇的咖巴;陷落处是岩石板舖就的平台,驻留着供人出海的小船。正前方便是大海了,据咖巴老板们介绍,到了晚上,这里人头攒动,一席难求。吹着海风,品着美酒,在人和自然最佳的契合处,享受着上苍赋予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什么,深入地游过意大利的朋友们总喜欢拿五渔村和坎帕尼亚大区的阿马尔菲相比。由于行程关系,我没有将阿马尔菲安排在计划之内,不能对她妄自评论。同是悬崖海滩,同是彩色渔村,就凭我收集的大量旅游资料而言,一个像是平民王子,一个像是山野村姑。阿马尔菲在陡峭竣险的天然中彪炳着人为的灵秀,而五渔村则在未经雕琢的原始里隐喻着质朴的野味。没有精致的教堂,没有豪华的殿宇,就凭利古里亚海的那一阵阵夹带着鱼腥的海风,便足以让你驻足,销魂。</p><p class="ql-block"> 回到火车站,继续我的行程。登上右侧的山崖,有一个直通马纳罗拉的入口。到五渔村旅游的人都喜欢远足。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象征性地走完这条 2.5 公里的“爱情之路”。一边贴着海,一边靠着山。在深邃的蓝和原始的黄之间闲庭信步,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体验。可惜,入口的铁门紧锁着,可能前面正在修路,不让通行。我只得临时改变计划,直接坐火车抵达最远的蒙特罗索,然后回转。我要错开时间,在日落时分欣赏到马纳罗拉的那一堵彩色的山墙,这正是五渔村最为瑰丽的符号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穿过隧道,进入一个古旧的小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搁浅在平台上的渔船,成为过往岁月的征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岩石平台上驻留着供人出海的小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里奥马焦雷海岸边的海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水的冲刷, 雕刻出礁石罕见的筋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蒙特罗索</b></p><p class="ql-block"> 从蒙特罗索火车站出来便是海滩。在五渔村中,只有这里拥有成片成片细软的沙粒。时近中午,游人不多,太阳明晃晃的,让人睁不开眼睛。于是我避开了沙滩,直接往蒙特罗索老镇走去。一路上,我调整了白平衡和曝光补偿,依然拍下了多枚值得留存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从车站通往老镇,同样要经过一条长长的隧道。隧道里打着暖暖的灯光,温暖而别致。忽然,近乎密封的隧道里漾起了一片美妙的音乐,回头一看,两位流浪艺人正在弹奏着吉他。我不知道曲目的名称,就其风格而言,一定是拿波里民谣。六玄琴弹拨出的每个音符,颤悠悠地送进了每一个行人的心底。人们止步不动了,纷纷回聚到弹奏者的身边,倾听着这勾魂摄魄的声音。音乐平息了,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还投出了钱币。我仔细观察着这两位演奏者,很年轻,很阳光,脸上更没有一丝潦倒和落魄。他们陶醉在自己的音乐里,没有向投币者致以任何形式的谢意。我没有偷拍任何照片,除了人格的尊重,更多的是对信仰的一种敬意。</p> <p class="ql-block">  穿过隧道,扑鼻而来的是一片极其浓烈的鱼腥。一侧是礁石和大海,一侧是阳光普照的渔村。就其腥味的浓度推测,当地的人们似乎还未放弃捕鱼的营生。</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蒙特罗索,五渔村旅游的一个重镇。如果你由北至南,便可极其方便地从米兰和热亚那驾车至此。 人们喜欢这里,除了欧美人偏爱的海滩,更多的则是建筑在坡地上的欧式小镇。海滩的前街满是咖巴和小铺,后街则是居民的住屋。这里的民宿大多租给了度假的游客,那些不远千里来此消夏的旅人,抛开了原先社会生活中的矜持和含蓄,无遮无拦地扑进了利古里亚海岸浓浓的夏日。他们毫不忌讳地将内衣、短裤,还有极其卡通的浴巾,凉挂在深深浅浅的巷子里。色彩缤纷的房子,色彩缤纷的衣物撞上了色彩缤纷的心情,有些杂乱,有些媚俗,更有些内陆不见的地中海沿岸最原始的热烈。</p><p class="ql-block"> 闯进蒙特罗索小镇的街巷,便闯进了意大利平民的世俗生活。和中国内陆一样,这里的年轻人都飞出了家乡,追逐着自己理想的生活,沿街走过的都是年迈的老人。不像中国老一辈的父母,刚一退休,便当仁不让地肩起了抚育第三代的责任。这里的老者懂得生活,每天清晨,他们慢悠悠地起床,将自己拾掇得体面,干净,然后拄着拐杖,寻友聊天,有的还极具规律地到咖巴里要一杯咖啡,点一叠茶点,逍逍遥遥地打发着光阴。休闲是休闲了,但总有一种让人不愉快的慵懒、迟暮和无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穿过隧道,一个阳光普照的渔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镇前街的各式小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沿街闲歇的都是年迈的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杯咖啡,一叠茶点,逍逍遥遥地打发着光阴</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老镇和海滩的过道处,有一个袖珍的儿童乐园。刚从“慵懒和迟暮”的中走出,迎来了一片充满希望的世界。意大利的孩子着实可爱,粉嘟嘟的胖脸,蓝莹莹的眼睛,配以精巧别致的服饰,实在像是橱窗里摆设的娃娃。一个躲在爷爷衣摆下的小姑娘,偷窥着正摆弄相机的我,当她发觉我的镜头对准了她,眼光里突然闪出了无以遮掩的爱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片充满希望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爱憎分明的小姑娘</span></p> <p class="ql-block">  然而,真正叫我着迷的是一个被“野放”在海边的渔民的儿子。他在沙滩上捡起一根树杈,随即跃进大海,忽而倒立,忽而翻滚,好一阵癫疯式的狂舞。就他而言,生命的意义似乎就在于无休止地挥霍耗不尽的体能。此时此刻,我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心中荡起的一波波涟漪——或者是年近迟暮,对刚刚勃起的新鲜生命的羡慕;或者是人在囧途,对狂放不羁的存活方式的向往;或者是身处闹市,对纯真自然的生存形态的追求。人,有时候会很自傲,但一旦贴近了自然,一切便都空了,你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眼前的大海,眼前的海礁,眼前的天空,才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存在形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野放的男孩</span></p> <p class="ql-block">  爬上蒙特罗索海岸线上最高的台阶,回望四周的渔村:待航的小艇,高筑的堡垒,地标式的钟楼,普通寻常,不见显赫,但这也正是蒙特罗索朴实安宁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科尔尼利亚</b></p><p class="ql-block"> 离开蒙特罗索,便到科尔尼利亚(Corniglia),这是五渔村中唯一的一座远离大海的小村,它隐藏在海峡的山脊之中,要攀爬400余级台阶才能到此。幸好,火车站安排了来回接送的小车,减免了游客们的劳顿之苦。</p><p class="ql-block"> 五座渔村中,科尔尼利亚似乎最被人怠慢,偏远仅仅是一个原因。看到了太多的斑斓,视觉上便产生了一种困顿。新鲜感没有了,自然就荡不起激情。但我还是建议你登上小镇的高处,看看梯田,看看大海,看看堆垒在山岩顶上的陡立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个搭建在悬崖边上的旅舍。凭栏远望,海岸线上的另两座闪光的渔村——马纳罗拉和韦尔纳扎尽收眼底。这婀娜多姿的枝干丛中,居然没有生成一枚绿叶。悬隔着一片明镜般的大海,隐匿在对岸山脚之下的,便是五渔村最富盛名的彩色山墙——马纳罗拉几近直立的渔村。</p><p class="ql-block"> 天上的云块一时间遮住了阳光,海面凝成了一块暗色调的碧玉。一艘小艇飞驰而过,划出了一条凌厉的直线,霎那间斧劈刀落,将天地间的这一块碧玉劈成了两半。晶莹莹的刀光,明晃晃的斧影,黯幽幽的大海被注入了丰腴的层次:一耸云彩在海的中部铺上了虚蒙的白色,一抹俏丽在海的近域划出了沉着的深蓝。不一会儿,太阳又露出了笑脸,他高高在上,让匍匐在下的云彩落下了浩瀚的阴影——天上的云在游动,海里的影也在游动,波光粼粼的海面,摇曳着含蓄深沉的暗蓝,海色的变幻成就了天宇间最为浩大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未明,照片上的这一条玫红的弧线来自何处。天海浩荡,玄幻无穷,也许在不久的某一天,我会偕同夫人,在背山面海的旅舍里住上一天,两天,五天,甚至十天。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他那精神的涵量,他那物质的深藏,岂容我辈窥探,追寻?多看一点,多捕一点,多想一点,即便一鳞半爪,那也是我等最大的幸事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韦尔纳扎</b></p><p class="ql-block"> 下一个村落,便是被人称为最有“腔调”,最有内涵的韦尔纳扎(Vernazza)了。车站就设在渔村的进口,站在天桥上,便看到了这条挤兑人心的街道,人太多了,和中国的丽江堪有一比,这绝对和我印象中的韦尔纳扎大相庭径。旅游达人们总说,再好的风景,经过人们摩肩擦踵的一挤,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看腻了中式的繁杂,再来品味意式的拥堵,心里实在觉得不爽。但来都来了,不妨转换一下心情:或许,网上盛传的悠然和宁静,正隐匿在人声鼎沸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街道不宽,却挤满了商铺,加上纷至沓来的人群,简直成了一锅沸腾的烂粥。到了小街的尽头,势头依然不减。坐在高坡石阶上的意大利少年,意趣盎然地欣赏着脚下滚动的人流。也难怪,现在是午后三点。这正是五渔村旅游峰值最高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一条岩板舖就的小道,一直伸向海礁的深处。那堆盘恒的礁石,那片蔚蓝的大海,那座巍峨的高山,全都浸浴在炽烈的阳光里。很明显,那里的人少了。喜好阳光的老外们涂上了厚厚的防晒霜,躺在岩礁上晒起了太阳。我走到了海礁的尽头,学着老外的模样,跨过了围护的石阶,挑选了一块平坦的巨石躺了下去。说也奇怪,阳光下的礁石一点也不觉得烫。我以包为枕,在一阵阵海风的护佑中打了个小盹。</p><p class="ql-block"> 不像比萨奇迹广场上的草坪,在渔村海礁上睡觉,毕竟不是件稳妥的事。不一会,我就醒了。爬起身来,给这块床一般的巨石拍了张照。无生命的石头和有生命的我居然还有这么一段肌肤相亲,这还真算是一段浪漫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海浪和海礁的撞击中闲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海礁的一段肌肤相亲</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对韦尔纳扎的美好印象,来自于那张明信片式的风景。这张照片从某一个高地俯视拍出:一片窄长的土地,承载着五彩缤纷的小楼,伸进了碧蓝的大海,其突出的顶端上高耸着一柱礁堡式的塔楼。从踏上韦尔纳扎的那一刻起,我一直在寻访这一片能全景式地浏览明信片风景的高地。但由于整座村落都依势建在斜坡之上,每一楼群空隙间的石阶都是坡的入口。我只能细细寻找石阶处的标记:搜寻旅游名胜的一个标志性的景点,应该不是件难事。</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石阶口的墙面上,我看到了一行英文字母:TO THE TOWER,这TOWER,一定是明信片上的那座塔楼。找到了塔楼,便可搜索寻觅高地的轨迹。这是一段艰苦的行程:石阶很陡,很窄,盘旋在迂回曲折的裙楼之间。这些暗旧的民居,几乎全成了私家的旅舍,密密层层,拥堵得喘不过气来。一转角,却又在房屋的空隙之间瞥见了大海。我想,那小楼背后的窗口,一定直面着无垠的辽阔。渐渐地,房屋开始稀疏了,那石梯变得愈加陡直,其背面的蓝色也愈加宽阔起来。就在石阶和石阶的拐角处,出现了一片石头堆砌的院落,入口处是一间石垒的小屋,里面坐着一位衣着精致的老太太,素昧平生,竟对她一见如故。我想起了偶尔还能在上海的街巷口见到的几近绝迹的“上海女人”,别致,精巧,似乎与她身后的媚俗格格不入。她是专售塔楼门票的,一人一欧,这也算是韦尔纳扎人的一笔额外的创收。</p><p class="ql-block"> 塔楼终于出现了。它堆垒在一个海礁石舖就的平台上,平台四周,筑起了齐胸高的围栏,下面便是直落海底的悬崖。围栏建得十分厚实,不少游客在宽厚的平面上留下了行期和名字,譬如:“1958,LELLI”,简洁而明确。掐指一算,LELLI来此一游也已有五十五个年头了,但刻痕依然。只要塔楼一天不倒,LELLI的名字倒也可与世共存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游客在围栏的石岩上镌刻了自己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  登上塔楼,直面着山的脊椎。山下,彩楼星罗棋布,山上,苍云一柱直立。转过身去,便是逆光中的大海。他失去了仁慈、宽厚的海蓝,却增添了神圣、庄严的青紫。不同的光线居然能造就如此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包容万象,后者教人生畏,那艘快艇,正疾速驰往海天交际处的那一片令人敬惧的白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下,彩楼星罗棋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上,苍云一柱直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逆光中的大海神圣、庄严,令人生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顺光中的大海仁慈、宽厚,包罗万象</span></p> <p class="ql-block">  身置塔楼的顶端,我看到了攀爬在山崖间的一条小路,隐隐地串向火车站对面的另一片高地。下到塔楼的底层,我又咨询了那位极具老上海风情的韦尔纳扎老太。老太不懂英语,却从我混沌的手势中悟出了蕴意,她指了指塔楼,指了指高地,又在两点之间划了条弧线,翘起了拇指。</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不言自明了:我必须返回车站,登上对面的山坡,迂回曲折地攀上这一块比塔楼更高的景地。</p><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个消耗体力的行程。一路上,有斑斓的野花作伴,有抛洒的渔网为邻。愈到高处,地平线也就愈高,大海和裙楼舖出了愈加寥廓的平面,登高俯瞰,自然会平添出许些君临天下的壮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路上,有斑斓的野花作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抛洒的渔网为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海一侧,森严的崖壁</span></p> <p class="ql-block">  海风袭来,差一点掀翻我的遮阳帽,一阵踉跄,我急忙收住脚步。抬眼望去,前方有个宽阔的高地,依势铺筑着一排排小楼,楼和楼的缝隙之间,排列着一组组色彩鲜亮的桌椅。不用说,这个高筑在坡顶的咖巴,自然是我一路追寻的福地。欲尽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太太总是嘲笑我的愚戆:就为了这一点异于寻常的景致,我常常会倾其所有,不自量力。连我自己也不甚明白,一路上历尽艰辛,难道就为了所谓寻求更高境界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崖间倔强求生的仙人掌灿然迎客</span></p> <p class="ql-block">  一路寻来,不知洒落了多少汗水,貼身的衬衣湿了又干,干了又干湿。但真的到了高地,不由一阵失望。时近黄昏,西斜的阳光却过于炽热,生硬的光线让逆光中的岛屿一片浑噩。白光裹挟着海面,阴影收拢了裙楼,黑与白对抗性的衔接,湮没了岛屿中最清丽的脉络。意象中的岛屿是明媚的,现实里的岛屿是幽暗的,意象中的岛屿是柔和的,现实中的岛屿是生硬的。一旦缺失了色彩和层次,即便是仙池瑶台,也会变成一堆空泛的躯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逆光中的岛屿生硬晦涩,PS一下,也算是一张略有颜值的照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年后,我终于在灿烂的晨光中捕捉到了韦尔纳扎最清丽的脉络</span></p> <p class="ql-block">  旅行的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是放平心态,转换视角,抚慰缺失。前面山崖的台阶之间,平铺着一排钴蓝色的躺椅,这里才是享受景观的最佳方位。我悠闲地躺了下来,要了一份海鲜炒饭和一杯可乐,不拘一格地享用起来。也许是时间不对,周边居然无有游人,除了一阵阵海风,便是海鸥划过海面时留下的一声声空泛的鸣啼。看了看手表,已近六点半了,地中海的阳光依然不见收敛的动静,但我已隐隐发觉,海天之际正从容地酝酿着一场从冷到暖的色彩滚动。怵目的白光渐渐消褪,而可以辨识的色彩与层次却越染越浓。如果再晚一些,待到天际泛红,海鸥思归的时候,这里又该是怎样的风景?邂逅需要等待,浪漫需要追寻,人们所说的“鼎沸背后的宁静”,或正于此啊!</p><p class="ql-block"> 勿容置疑,这便是韦尔纳扎观赏日落的最佳时域,但我却等不到这一时刻了。正当缤纷的暮云渐渐沉落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这里。此时此刻,五渔村最典型的标志——马纳罗拉直立式的山墙正牵引着每一个天涯游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浸浴着夜色的韦尔纳扎(借用一张网络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马纳罗拉的山墙</b></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游人们翘首以待的马纳罗拉暮色中几近直立的山墙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暮色,实际上指的是某一时空的景色。此时此刻,已是二十四时中的第二十一个钟点了。但地中海的天色依然是如此清透,精神,毫无一丝浑浊和倦怠。但不管怎样,光线确实变得柔软起来,整一片天地都沉浸在温暖的和谐中:饱和的蔚蓝陪衬着橄榄绿的远山,沉着的大海托起了海礁上的山墙。递进的层次,分明的脉络,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无从挑剔的完美与成熟。</p><p class="ql-block"> 在国人的意念中,黄昏固然美丽,但只是短短的一瞬。在充满活力的白天之后,未经几时,便沉入了无休的冥冥。于是,落寞的感叹,无奈的惆怅,让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刻蒙上了没落的阴影。但在这里——五渔村的黄昏,却颠覆了人们对这一时刻所有的想象,充满了张力的蔚蓝仍然不屈不饶地撑起了整一个天穹。二十一点了,黄昏还在继续,他似乎要将人世间惊心动魄的瑰丽维系到永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下一个行程,</b></p><p class="ql-block"><b>距比萨二十公里的音乐圣城——卢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二〇一三年十月撰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二〇二一年五月修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二〇二三年九月做成美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