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那些内蒙的娃娃们

越来越好

<h3>     <strong>  </strong><strong>我和那些内蒙的娃娃们【散文】</strong></h3></br><h3><strong> ●  魏德俊</strong></h3></br><h3>        年过古稀仍有梦,那便是我总想着去圆一个和我的学生团聚的梦。</h3></br><h3>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插队二十一年,教了十一年的书。却在一九八九年,我离开了这些可爱的学生,离开了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回到了家乡天津。当时事业正处在高峰期。受文革影响,我没有高学历。仅凭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心耿耿地教书,以及不懈地努力,已经取得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信任,让我年年把关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我也是不负众望,在历年学区和县里的统考中,我所带的毕业班语文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为是年年为毕业班把关,所以一直没有进修的机会。</h3></br><h3>        一九八九年春,和林县教育局组织教师培训,我已经过了语文、教育学、心理学,只差一门地理便可评小教中级职称了。正当我踌躇满志的时候,国家给了知青一项优惠政策,那便是知青的一个子女可以回原藉落户了!对于已经背井离乡二十一年的我来说,何尝不想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呢?可是政策不允许,那给一个孩子落户也不能放弃啊,我决定争取。于是我和校长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回天津问问怎么个情况。此刻住在二哥家中八十三岁的老母亲早知道有这个消息,但她却把街道发的表格裹在了包袱里。当我问及此事时,母亲说:“你的几个兄姊都不同意给你的孩子落户,而我的户口、房子也早就和你兄长在一起了。”我听了,才明白我早已经是无家可归的人了。</h3></br><h3>         那孩子落户的事怎么办呢?这时嫂子出主意,说:“你如果有钱可以回来租房子或买房子,因为如果光是孩子回来,我们谁也不会收留,因为孩子回来一是没地方住,二是我们也负不起责任。所以,你让孩子落户天津,你也必须回来。调动,只要是离婚、丧偶的是可以办的,但是你要有自己的房子住。”我想到我于一九八六年在四完小附近盖的五间房子。为了孩子的前途,权衡再三,心一横,于是对嫂子说:“好,我可以把房子卖掉!”</h3></br><h3>       我火速返回内蒙,与丈夫商量此事。还好,丈夫通情达理,同意办假离婚与卖房子。我还担心他不同意将付出许多辛苦盖的房卖掉,结果他都同意了。这样,我的兄嫂便帮我办了调动。由于当时一百五十号文件规定不能去事业单位,不能要房子等苛刻的条件,本着有父从父,无父从兄的原则,我只能进我大哥所在的企业。</h3></br><h3>        两个多月后,调令下了,我要去天津企业上班了。此刻我的心里矛盾重重,焦虑不安,我舍不得我奋斗了十一年的教育岗位,舍不得这些天真纯洁的孩子们。我在这里早已经干得很顺了,工作得心应手,教书对我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我怎么舍得放弃自己热爱的职业?更何况这是我在插队十年后凭着自己的努力争取到的工作。</h3></br><h3>       在那漫长的十年插队生活中,我一度绝望过,看不到前途,不知道这辈子该怎么度过。与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我也没有那样的身体条件,明显地承受不了。在无望之时,通过考试才当上小学民办教师,我欣喜万分。于是我视这份工作比生命还重要,无比珍惜。因为当老师也是我儿时的梦想。</h3></br><h3>        从当上老师那天开始,我觉得人生有了奔头。和学生在一起,每天觉得幸福快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教书十一年来,凭着我的努力,我在教育战线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语文老师。从一九七八年当民办教师以来,学区每年都会组织来自十几所乡小的三十多位老师到四铺观摩教学听我的课。八O年转正后调到和林城关四完小,学生家长也是纷纷要求让我带毕业班把关。现在要离开学校回天津,心中一万个不舍。再说我去了天津人生地不熟的企业能干什么?从头学起吗?那里会不会排挤新人?何况我已快四十岁了。</h3></br><h3>       但调令已下,走,成了我唯一的选择。我把为了毕业考试准备的复习提纲、刻好印好的卷子,以及我写的教案都委托给韩老师,让韩老师代我为学生复习,我便匆忙地卖了房准备启程了。</h3></br><h3>       六月十九日,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四完小的师生,登上了返津的列车,从此和我的学生再无见面。</h3></br><h3>        回津了,走在从小长大的故土上,我仿佛像是做梦一样,离开家乡与亲人二十一年了,我终于回来了!与此同时,我又常常思念我的事业,这是我热爱的职业啊!那些纯洁天真的学生,质朴而可爱,我与他们已建立了深深的感情。我忘不了,我盖房时,他们帮我搬砖搬瓦;我忘不了,我生病时,他们买了水果罐头去医院看我;我更忘不了,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多少次梦中,我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上课,我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在作文讲评课上,我认真地分析讲解着写作的方法。这样的梦境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好怀念我教书的日子。<br></br></h3></br><h3>        来到企业,我依然是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中。我先是分到厂办室干内勤工作。接着在档案科工作,厂里的档案管理要升级,党委指派我参加了局里的档案管理大专班学习,几个月后我拿到了档案管理大专证书。于是在档案升级工作中,我一个人在党办室整理全厂的人事档案。整个三伏天,我忍受着酷暑,加班加点守在缝纫机前,将全厂的人事档案认真修补分类装钉成册。在局里的验收检查中,我厂的人事档案得了一百分。为此,厂里还给我发了奖金。</h3></br><h3>       三年后,我所在的企业进行机构改革,精减科室人员。由于我进厂时间短,精减人员非我莫属。我由厂办室档案科下放到后勤部的文具库。这是个很轻松简单的工作,应该适合老人干。我感觉自己在这里工作很无趣无味,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的心灵受到了冲击,于是更加怀念我曾经的教书的职业。我甚至怀疑我回津的决定是否正确,我为这个决定而后悔。那年我写了首诗《悔》。</h3></br><h3>                      <strong>    悔</strong></h3></br><h3><strong>      你从事着你热爱的教育事业,</strong></h3></br><h3><strong>      却将她放弃;</strong></h3></br><h3><strong>      你为你的事业做出了贡献,</strong></h3></br><h3><strong>      却不去珍惜你得到的荣誉;</strong></h3></br><h3><strong>      你追求大城市的美好,</strong></h3></br><h3><strong>      却舍弃了纯朴的黄土地;</strong></h3></br><h3><strong>      你见到的是大千世界人们的虚伪,</strong></h3></br><h3><strong>      而告别了清贫土地上人们的质朴。</strong></h3></br><h3><strong>      你悔不悔?</strong></h3></br><h3><strong>      你满腔的热情之火,</strong></h3></br><h3><strong>      被一桶冷水浇灭,</strong></h3></br><h3><strong>      你刚过不惑之年,</strong></h3></br><h3><strong>      却将你推入老年的行列,</strong></h3></br><h3><strong>      假如你不离开那贫瘠的土地,</strong></h3></br><h3><strong>      你的事业正放光辉!</strong></h3></br><h3><strong>      你悔不悔?</strong></h3></br><h3><strong>      从此你将消沉下去,</strong></h3></br><h3><strong>      因为你的位置是那样的低微,</strong></h3></br><h3><strong>      你不是不思进取,</strong></h3></br><h3><strong>      却只因没有机遇。</strong></h3></br><h3><strong>      今日你才悟出,</strong></h3></br><h3><strong>      只有那黄土地才需要你,</strong></h3></br><h3><strong>      你却做出这样的选择,</strong></h3></br><h3><strong>      你好后悔!</strong></h3></br><h3><strong>                           写于九二年七月</strong></h3></br><h3>        那时我只想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文具库,轻松,却不是我热爱的职业。</h3></br><h3>        回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对自己放弃了教育事业而感到后悔,十分怀念我教书的那些日子。也常常思念内蒙的那些娃娃们!</h3></br><h3>         二零二一年七月,通过微信的一条消息,意外的联系到了我的一位学生。她叫张彬彬,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城关镇四完小的一九八六届的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当时我担任她们班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我对她的印象深刻,她是一位上海知青的女儿,人长得漂亮。从视频中见到她,依稀还有儿时的模样。</h3></br><h3>       自我回津后,与我的这届学生失联已经三十五年了。当时一九八九年回津时,我对我的教学工作恋恋不舍,但返城的文件规定,不能去事业单位。为了我孩子的前途,我也只好照办,听从命运的安排。</h3></br><h3>       返城后我不能继续任教,从此我的教育生涯终止了。离开了可爱的学生,心像掏空了一般。多少次梦中我还在讲堂上,我在给学生们上课,我在和他们互动。醒来便是一阵回忆与思念。</h3></br><h3>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悄悄溜走,转眼又过了三十二个春秋,我已是位鬓发斑白的古稀老人。这么多年,我没有我学生的信息。我的心中时常想起他们,想起我教书的那三千多个日日夜夜。</h3></br><h3>       在联系到我的学生张彬彬的那一刻,我激动万分,彬彬答应我她会给我继续寻找联系同学。</h3></br><h3>        很快,两三天的功夫,有几个学生加了我的微信,她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微信群不断地壮大,很快便有了二十九名学生,这个以我为中心的八六届四完小群,给我带来无限的欣喜。有的学生翻出了八六届的毕业合影照,看着泛黄的老照片,我一个个辨认,还能认出十来个学生的模样。但毕竟三十五年过去了,我的记忆也衰退了。</h3></br><h3> <h3>①学生们找到了四完小首届毕业生的留影。</h3></br><h3>        这届学生我连着教了两年。八六年毕业考试,我带的这个班在全县小学毕业成绩排名中,语文成绩排在第二,作文成绩排在第一。那年正好我在四完小附近盖了房,教育局长夫人便开玩笑说:“你这是家庭事业双丰收啊!要不叫我家巴雅尔跟你从一年级重新学起吧!”</h3></br><h3>        每天都有新进来的学生向我问好,他们也互相交谈着。原来他们也已经三十多年没联系了,这次因我而聚拢在一起,大家都很高兴。</h3></br><h3>       联系到了我的学生,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仿佛我和学生又在一起了。我把这称作最幸福的时刻。</h3></br><h3>       同学们在群里亲切地问候着:“老师,你好吗?”我被同学们的热情感动。八月份,我买好了车票想去内蒙与学生团聚,同学们也热情高涨,为聚会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还制作了统一的服装。怎奈疫情来了,我只好退票作罢。</h3></br><h3>        八月份,我仍然处在找到学生的欣喜与快乐中,于是,我又写了一首小诗《七月的清风》,全文如下:</h3></br><h3>              <strong>  七月的清风</strong></h3></br><h3><strong>                  ●魏德俊 </strong></h3></br><h3>      <strong>  流火的七月</strong></h3></br><h3><strong>       令人心烦气躁的三伏之中</strong></h3></br><h3><strong>       忽然涌来一股清风</strong></h3></br><h3><strong>       带着草原的芬芳</strong></h3></br><h3><strong>       带着草原的泥土</strong></h3></br><h3><strong>       这清风是我熟悉的味道</strong></h3></br><h3><strong>       来自我第二故乡的那群孩子们</strong></h3></br><h3><strong>       来自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痴情</strong></h3></br><h3><strong>       从业十一年的知青女教师</strong></h3></br><h3><strong>       我曾经专心培育了满园桃李</strong></h3></br><h3><strong>       以至于返津之后的多少年</strong></h3></br><h3><strong>       那段美好的记忆</strong></h3></br><h3><strong>      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strong></h3></br><h3><strong>      七十一年的岁月长河</strong></h3></br><h3><strong>      三十二年的职业生涯</strong></h3></br><h3><strong>      若问我何为人生最美好的时光</strong></h3></br><h3><strong>      那就是在内蒙教书育人的日子</strong></h3></br><h3><strong>      若问我何为人生最幸福的职业</strong></h3></br><h3><strong>      那就是在三尺讲台上朗朗教书</strong></h3></br><h3><strong>      当我插队落户第十个年头时</strong></h3></br><h3><strong>      通过考试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strong></h3></br><h3><strong>      这是崭新道路的开始</strong></h3></br><h3><strong>      我热爱教书</strong></h3></br><h3><strong>      因为这是我儿时的梦想</strong></h3></br><h3><strong>      我热爱教书</strong></h3></br><h3><strong>      从此有了奉献社会的方向</strong></h3></br><h3><strong>      黄土高原的孩子们</strong></h3></br><h3><strong>      品质纯朴天真无瑕</strong></h3></br><h3><strong>      尽管师生分别三十多年</strong></h3></br><h3><strong>      我却时常默默思念</strong></h3></br><h3><strong>      曾经无数次的梦境</strong></h3></br><h3><strong>      与学生在课堂上讲课互动</strong></h3></br><h3><strong>      我以为今生也许无缘相见</strong></h3></br><h3><strong>      忽然却从手机中传来惊喜</strong></h3></br><h3><strong>      是八六届毕业班的学生们</strong></h3></br><h3><strong>      在微信群里与我互动聊天</strong></h3></br><h3><strong>      山,已不再高</strong></h3></br><h3><strong>      路,也不再远</strong></h3></br><h3><strong>      终于见到了一张张熟悉的笑脸</strong></h3></br><h3><strong>      我看到,孩子们是那么的懂事</strong></h3></br><h3><strong>      既有文化又有礼貌</strong></h3></br><h3><strong>      我看到,孩子们是那么的上进</strong></h3></br><h3><strong>      好多位考上了大中专院校</strong></h3></br><h3><strong>      工作岗位遍布在祖国天涯海角</strong></h3></br><h3><strong>      全班每一位在事业上各有所成</strong></h3></br><h3><strong>      他们工作繁忙却不忘尊师重道</strong></h3></br><h3><strong>      亲昵地问候着老师您好</strong></h3></br><h3><strong>      倾诉着对老师的思念之情</strong></h3></br><h3><strong>      把我感动得不禁潸然泪下</strong></h3></br><h3><strong>      七月酷暑之中涌来的这股清风</strong></h3></br><h3><strong>      吹绿了我年逾古稀的心田</strong></h3></br><h3><strong>      令我备感欣慰与幸福</strong></h3></br><h3><strong>      感谢历届毕业班我的学生们</strong></h3></br><h3><strong>                        2021年8月8日</strong></h3></br><h3>        今年,三年的疫情终于结束了,我想,我可以实行我的圆梦之旅了。于是我告知我的学生我决定五月二十三日去内蒙。同学们得知便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奔走相告,由秦景华、张彬彬、张月厚等同学牵头,积极筹划着有关聚会事宜。大家正是工作繁忙的时候。但在她们的多方联系下,学生报名人数日益增加,很快便有了二十五位学生报名。<br></br></h3></br><h3>        五月二十七日,企盼三年的师生大聚会终于在和林格尔县如期举行!在这几位同学的大力组织操办下,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们联系了宾馆、酒店,安排了食宿、游玩、卡拉OK等活动。同学们想得周到细致,还为三位老师选购了礼物,可谓师生情深。</h3></br><h3>       下午四点左右,现在和林一中教书的秦景华同学先是开车陪我来到四完小。眼前的四完小地点没变,却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踪迹,原先的平房被一排排漂亮的楼房所取代。在校园内驻足观看,校园简介上写着,和林格尔第四小学始建于一九八四年。是的,我正是那年刚建校来到这个校园,从事我的教育工作的。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往事历历在目,让我十分怀念与伤感:如果我不走……</h3></br><h3> <h3>②我来到四完小的旧址,漂亮的教学楼取代了原来的平房。</h3></br><h3>       现在的校园里共有二十二个教学班,八十八名员工,八百多名学生。从学校的布局及设施来看,足以看出和林格尔县对教育工作的重视。</h3></br><h3>        五点多,我们来到了宾馆,与四完小首届毕业班学生见面了!三十七年未见,我还能认出多少呢?当年的少年早已成了中年人,而我也成了古稀老人!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面孔,倒是让我认出了十几位,这是与我朝夕相处两年的学生,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h3></br><h3>        我在微信上已经了解到这个班有十来位学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他们的职业有搞文字编辑的,有当教师的,有当医生的,有搞建筑的,有在银行的,有搞水处理的,有的当了领导,有的开了公司,有的干了物流工作,还有的当了村长,等等等等。看到这一切,我的心里真为他们的成长进步与如今的成就而高兴!学生们和我一一握手问候寒喧着,久违的亲切感!</h3></br><h3>        韩敏老师和张文老师也来了。同学们热情地拥着我们,去饭店的途中,学生们让我们坐上他们的车。他们帮我拿着包,亲切地拥着我,我的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h3></br><h3>       聚餐在县城南山下的一个叫田秀的大酒店举行。我们三位老师与二十五名学生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大家谈笑风生,亲切地交谈着。有学生让我讲话,此刻,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三十七年了,我终于和同学们团聚了!这是我回津后常常魂牵梦萦的,当年回津我有多么地不舍!”激动的泪花闪烁,我朗读了我写的两首饱含深情的诗。</h3></br><h3> <h3>③师生在大酒店换上统一服装拍照留念。</h3></br><h3>       接着同学们一个个站起来讲话,向老师说祝福语。大家换上了二O二一年为聚会做的统一服装拍照留念。热烈的气氛感动着我,也感动着每一位同学。</h3></br><h3>        五月二十七日晚上和二十八日上午,我和八六届毕业班学生度过了最难忘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时隔三十七年,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教书的快乐日子,重温了与学生在一起的幸福和温暖。</h3></br><h3>       为了这次聚会,同学们在百忙中调整好了工作的时间,他们从各个地点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赶来。他们有的从呼市来,有的从集宁过来,有的从山东赶来。他们开着汽车,坐着火车,甚至有的坐飞机赶过来。自己开公司的张彬彬说,本来公司离不开人,因为正是忙着收薯的时候,但他老公看到了我写的那段《幸福来临的时刻》竟然落泪了。对她说:“你去吧,公司的事你别管了。老师这么想念你们,去吧!”我听了,甚是感动。多么可爱的学生!</h3></br><h3>       中午饭后,我与八六届的学生们依依不舍地告别。</h3></br><h3>      六月三日,在八九届的学生赵翠英积极组织联络下,又有十六名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这一届学生我只教了一年,但他们也是个个事业有成。张振华已经是内蒙工大的教授,他的双胞胎弟弟在北京航天五所。其他同学在工作中也是成绩斐然。在这不一一列举了。不得不让我感叹,这些内蒙的娃娃们都是聪明励志有出息的好孩子,真为他们高兴。</h3></br><h3>      同学们听说我回来了,不辞辛苦从各地赶来与老师相见。当三位同学手捧鲜花来到我面前,与我献花拥抱,我心里十分感动。亢玉龙同学因为要出差,提前从呼市开车来看我,还买了许多礼物。</h3></br><h3> <h3>④和八九届的学生第二次聚会。</h3></br><h3>       六月十一日我要回天津了。在县医院工作的赵翠英和在县教育局工作的张文耀开车送我们到呼市火车站,还捎来了田海霞送我的礼物,让我不知道如何感激他们。我只觉得我不过是当了几年的老师,却得到了学生这么丰厚的回报。</h3></br><h3> <h3>⑤八九届的学生向我献花。</h3></br><h3>       回来后,我一直感叹:内蒙的那些娃娃们怎么这么好!他们聪明上进,又那么朴实善良,他们这么重感情,我当初真的不该离开他们!</h3></br><h3>      谢谢了,我的学生们!祝你们人生路上一帆风顺!</h3></br><h3>      再见了,欢迎你们到天津做客!</h3></br><h3>                    2023.6.16</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yt1UK5qn6CEV38H2_3OF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