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破烂的草根作家齐大春

大地情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策划/《历史记得你们》编撰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文字/王俊英 韩眉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制作/大地情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颂齐大春</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韩眉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砂河镇有这样一道风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一个皮肤黝黑的收破烂者</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并不吆喝</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在多彩的晚霞中,孤独落寞</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一种文静娴雅的感觉</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繁峙县有这样一道风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一个人在收购破烂之余</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挑起一盏孤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书写脚下的这片土地</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他以一个布衣的身份</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重塑乡村历史, 传承地方文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虽历经磨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依旧心怀书香</i></b></p> <p class="ql-block"><b>题齐大春</b></p><p class="ql-block"><b>马 克 撰联 张富生书</b></p><p class="ql-block"><b>草根生夹缝,挺倔强之身,故纸堆中寻乐土;</b></p><p class="ql-block"><b>直笔对孤灯,渐忘忧其境,新时代里写风流。</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散材齐大春</b></p><p class="ql-block"><b> 文/王俊英</b></p><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b> 人,究竟怎样地活过平生,才算不负天生我才?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扪心自问,甚感困惑。纵观前史或周围人生,总有聪颖过人,生来就有雄才大略的人,一生在奋斗中,到老荣登成功的峰顶,这就是所谓的栋梁之材。当然多数人,一生挣扎,在平凡的人生中平庸地度过,籍籍无名仿佛未曾于此世往还,这就是所谓的草芥之命吧!栋梁易伐,草木易焚,似乎都不是生命的最佳存在。贵为卿相,贱如刍狗,终归是人生途中的砂砾,铺就的是被践踏的道路。在此二者之间,还有第三种人生,伟大的庄子用他的哲学观点,为我们这样描述——山林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种树木既不因其高大伐去做廊庙栋梁,也不会因其蓬杂一无是处,而被砍去当做柴薪,物无害者,无所可用,这就是古人称为的“散材”。散材之木,难为器用,不伤斧斤,故而独立于人生。从市井的眼光看,这种人生近乎于失败。然而,千载以来的君子士夫,独爱散材一般自由超脱的人生,故以散自居,苟全性命于乱世。我辈中多为散淡中人,其中散而为材者,当属我同学齐大春。</b></p><p class="ql-block"><b> 我和齐大春是初中同学,我们初中毕业后各奔东西,皆流落于街巷村陌,几十年未曾谋面。微信上看到他的大作,见面交谈,甚为惊喜,一直想用拙笔描绘之神形,以使后人尚知有洁士,不挣半分钱,却握一管毫笔,日日书写。恰好作协组织,让写一写对繁峙文化有贡献的人,值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时节,捉杯濡毫,为老同学养气行文……</b></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b>齐大春,繁峙东山乡联兴村人,1965年春诞生于佛山脚下,滹水河畔。仿佛佛山圣水正蕴涵了“大春”一个有灵性的孩子。八字推命算,他一生命运多蹇,其父母不信先生的测算,经年之后,深陷在这种不可知之中,摇摆于宗教和世俗之间,彷徨不知所终。人似乎经历越多,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大春的父亲务农,母亲善良慈爱,克勤克俭,看到大春从小爱看书写字,相信长大一定是个文人,父母节衣缩食一心培养他读书成才。初中,我和大春在苏家口学校上学。那个年代,我们都是背着干粮上学,三天两头回家取干粮,学校灶上热一热,饱食一顿。寒冬腊月,隔一两天就回家取饭。读书期间尝试了饥饿和寒冷的滋味,我们那一代人勤奋吃苦的习惯也便从此养成。初中时,联兴村的几个学生中,唯有齐大春留给我的印象最深,他经常穿一件蓝布中山装,衣服又不整洁,不是扣子扣歪就是敞开衣领,一进教室引人发笑。他又腼腆,见到女生很害羞,别人说话时他躲在一边,默不作声,最多嘿嘿咧嘴一笑,且不敢多看人一眼,悄悄的瞅一下,似乎天性就是那种老实之人。他爱看小说,经常上课偷看文学之类的书籍,小小年纪眼睛就深度近视了。老师讲完《白杨礼赞》一课,他写了一篇文章叫《青剑赞》,青剑,是一种白草,枯死也不倒。他把文章交给班主任郭老师,当时郭老师文学素养极高,同学们都很佩服。老师看完之后,不相信是齐大春写的,问道:“这是你写的吗?你能写这么好的文章,是不是抄来的?”大春低头回答:“老师,真的是我写的。”郭老师说:“留下吧!我仔细看看再说。”过一段时间,大春问老师修改情况,郭老师说文章不知搁置哪里了,找不到了。今天,大春说起这些来,心里还有某种疼痛感。假如大春从那时就开始从事文学写作的话,那大文豪非他莫属了。</b></p> <p class="ql-block"><b> 三</b></p><p class="ql-block"><b>大春,天生命运不济。初中毕业,大部分同学考上了高中,而大春中考落第,其父母担心他眼睛近视,干不了农活,于是让他去学裁缝,将来混口饭吃。他在喳喳喳的机声中学了一年。只闻机杼声,惟有看书乐。这使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养成了文静柔弱的个性。据他说在做裁缝时,一女同学裁剪衣服做好后,给他钱,他坚决不要,当时他竟然叫不上女生的名字来,他说同学情谊重于千金。一个年轻的后生,在裁缝的生涯中,精力尚不足以在机杼声中耗尽。他白天干活,晚上看书,看到经典处就拿起笔抄下来。他想,考大学是无缘了,在忙碌的营生之后,看书写作,聊当闲散心情吧!我至今仍然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仿佛看见一个柔弱的男人在缝纫机旁,白天忙于缝纫衣服,夜晚看书写作。那时,开始了他一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生涯。大概是一个裁缝和一个写作者之间的转换——因为其中都有一种韵律和节奏,以及一些细致的手法和作风相似吧!也有人讥讽他说,你的写作,能换来半文钱吗?否也。大春学徒有成,自己就在砂河开起了裁缝铺,他和妹妹开的裁缝店很火爆。是人助还是天助还是神助人?说不清楚,人有清浊之辨,大春大概属于那种清人中的善人吧。他凡事仗义疏财,憨厚老实。尽管裁缝这种营生,做起来挑剔的人多。但他极有耐心,不厌其烦。为顾客量身定做,缝缝补补几次返工并不嫌繁琐。一年后,他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当年的砂河镇也是乱世中的黄金镇,美妇淑女们留连接踵。他信奉来的都是客,无论男女老少,皆量身订做,合心合意。这时上门提亲的人也多起来,他相中了一个贤惠俊俏的姑娘,娶回了家。他说媳妇是他一生的贵人,如果不是媳妇的能干支持,他的光景肯定是一塌糊涂。他这个老实人干起了个体,有了自己的营生可做。无数个渴望真实生活和怀抱梦想的人,在繁华热闹的表象之下,可能已不知方向,尤其是砂河镇南来北往三教九流的过客,多数坠入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但他仍一面沉溺在缝纫衣服里,一面投入到自己的书籍世界中。黎明醒来,翻看枕边的文学之类的书,拿起笔来写几行字,开始了他一个文学者的追求梦</b>。</p> <p class="ql-block"><b> 四</b></p><p class="ql-block"><b>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人们下海经商的高潮期,资本运作适当,可能一夜之间就能暴富。大春想,开裁缝铺挣来的几个钱,一直积攒,等到发财以后,就不用忙碌干活,可以安心看书写作了。没想到,做买卖挣来的几个钱,竟然埋下了悲剧。大春由于经常熬夜苦干,身体支撑不住,一病不起。病来如山倒,他自幼身体瘦弱,这次被病魔击倒了,胃疼的要命,在砂河二院住院。当时医疗条件差,从胃部抽了些血确诊为胃穿孔,当下医生给他做手术把胃部切割了一半。从此,他整个人瘦弱不堪,饭量大减,胃部切割留下了后遗症,一上火就疼。他三天两头呕吐,一呕吐就到医院看病,成了医院的常客。医生见了就问,你又来啦!病魔折腾了一年多,他的裁缝铺开的很不景气,生活也过的日益拮据。不想,一个更大的灾难摆在他的眼前。一天,大春肚子疼的厉害,声嘶力竭叫喊,以头撞墙。北京人在砂河开了个垂杨柳医院,他的家人当即把他送到这家医院,经医生确诊,得了肠梗阻。医生说如果不做手术,只能等死。他一个病患者带着对上次做手术的斑斑伤痕,第二次走进了手术室。动手术时,他躺在那里,还听到医生嘶拉嘶拉的开刀声。正割开了肚子,停电了。那个年代停电非常频繁,医院又没发电设备,他的家人只能找供电所要电。在那个医疗落后的年代,手术一直做了四个小时,肠子切下一尺多,手术后医生端来一盘子烂肠。经历了大病磨难的他,在困难面前是挺过去还是挺不过去呢?挺过去也许就是海阔天空。他和那些多数读书人一样,想起书中说的一些道理及坚强的鼓励:人要现实一点,到人间来一场不容易。大春凭着惊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没有屈服于病魔,身体日渐恢复。在昏暗的灯下,他第一句话就是写给自己“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仿佛从未存在过”,这就是一个民间纯粹的思想者,心中微茫的希望。我们想一想,人生本就平凡,不平凡的只是一颗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心。</b></p> <p class="ql-block"><b> 五</b></p><p class="ql-block"><b> 二次术后,大春已经债台高筑。不料父亲养汽车出了事故,对方索赔要钱。他再次雪上加霜。他开的裁缝店关闭,房子被押去抵债,父亲远走他乡,父子俩各奔东西,泪水浸透了亲人的面颊。一个男人,要养家糊口,要付出多少生命里的心血和汗水,才能立足生存?大春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环境下,更深刻地看见了他所处的艰难及命运的悲凉。手无分文,身份卑微,生活没有来源。他做什么营生才能把这个几乎走到绝路的家庭救活呢?他多少次暗自思量,这一生欠媳妇的太多,如果有来生还要把她娶来当媳妇报答。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凄楚的光景和刚学会走路的两个孩子如何过下去呢?临近年关,给孩子买了件新衣裳,买了张红纸求人写了一幅对联,大年夜在寒冷凄清中度过。那个年代的大春,真正体会到底层生活的艰难。过完年,迎喜神,他看着满大街穿红挂绿的媳妇们,再看看自己媳妇身上的褴褛衣服,他哪里还有迎喜神的心思,紧锁愁眉,心乱如麻。迎喜神,迎喜神,他的喜神在哪里?他的谋生路在哪里?他把家里的一个大瓮卖了几十元,又卖了一个大锅,全部家当就身上的几十元钱,买柴米油盐的钱眼看就断绝了。茫茫人海何处落脚?他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仿佛就是为他写就。古代的农民是如何起义的,不到民不聊生的时候,一般是不会揭竿而起的。像大春这样一个柔弱的读书之人,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个叫常生的后生,这个人的爹在街上卖麻(颗粒状吃的麻),老汉说,你跟上我卖麻吧!大春说:“我不会炒。”老汉热心地告诉他:“我教你。”老汉告诉了他炒麻掌握的火候,还赊给他一些麻。大春租了一间几十平米的小房(也叫寻房住),在院里灶台上的大锅炒麻,炒的皮黄肉白,炒出来用盐水一浇,味道香咸,入口垂涎。他第一次骑车到远离熟人的村子贾家井卖,正月里村子正唱戏,人也多,一杯一元(杯子是喝过健力宝的空旧易拉罐),一天共挣了30元。他喜不自胜,顶着寒风骑车回到家。媳妇和孩子正倚门而望,盼着她的男人他们的爸爸能给这个苦难的家庭带回希望带回欢乐!进了家,他把挣的钱往炕上一掏,详情一说,可把媳妇孩子们乐坏了。他们还计算着,一天三十,一月九百,一年能挣一万多,从此再不用发愁了!顿时,久别的笑容又浮现在媳妇脸上,全家人高兴的合不拢嘴。可想而知,要想增加点收入,需要付出多少艰难和血汗——即使今天,大抵仍然如此。过了唱戏时节,他就到砂河大街上卖麻,一边卖麻一边趁人少时看书。那一年,我走在砂河的大桥上,远远看见一个人手端着盆子在来回走动,他不吆喝,那悠闲的平静中显示出对身边这个喧嚣世界的不屑,有着置身世外的超然,他像个古代高人般似乎在这里等候了若干年,就是为了供过路人买一杯麻子,消遣放松心情。我有些惊讶地喊着跑过去,大春……你,你做起这个买卖?大春歪着头侧脸陷入了沉思,嘴里轻轻嗫嚅着:“你莫说你莫说”,仿佛在诉说凄凉的人世之苦。我注意到他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上衣,脚踏一双黄秋鞋,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泛着漆雕的光芒。他已明显老去,脸也消瘦,头发中夹杂着霜雪,一如晨夕月下大片的稻茬。他惊讶地说,是你?老同学,你还认得老同学我?我点点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我想,一个书生样的男人,卖麻看书,看书卖麻,也多了一点偷生之乐吧!像他这样半商半文的人,在街头,自然比别人多了一点谋生之道。</b></p><p class="ql-block"><b>在他的带动下,一时兴起,砂河镇卖麻的人逐渐多起来。一个新职业的诞生,并非凭手艺好,还得看大众的需求。过了一段时间,嗑麻的人逐渐少了,卖麻之道自然无法存在下去。</b></p> <p class="ql-block"><b> 六</b></p><p class="ql-block"><b> 为了养家糊口,他又干起了收购废纸的行当,一斤废纸收购五分钱,卖一毛钱,净利润挣五分钱。他第一次到林业局院子收购废纸。一吆喝,出来卖废纸的人很多,从家里抱出许多书报刊物。这一次,他大获全胜,从里面挑拣出许多他爱看的好书,这比他挣了许多钱都高兴。从此以后,他骑车带着一个尼龙袋,里面收购的有废纸、酒瓶、废铁等等。回家后他就从里面挑出有用爱读的书,夜深人静慢慢品读。人们鼓励他,去做其他营生,干这个遭人们歧视和白眼,家里儿子也长大了,娶媳妇比较困难,见他家境如此,也有人对他多了些怜悯和叹惋!别无他途,他说收破烂最简单,何况收购废纸废书,里面有他可看的好书,另有一番乐趣。遂在这条路上,他一走就是二十几年。而今,当霜鬓艰深的他,成为了一个民间的写作者和思想者时,我在那早已不复存在的深巷瓦砾中,似乎找到了他的一些起点。</b></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齐大春在砂河四小给同学们讲写作体会)</i></b></p><p class="ql-block"><b> 七</b></p><p class="ql-block"><b> 大春的文章内容多来源于生活,《繁峙豆腐》《憨山文化旅游景区》等成了近几年不少繁峙中小学老师启迪学生的范文。   现在的网络文学,垃圾知识充斥视野,接地气的文字很少。大春的文章很好地填补了这块空白,中小学老师给学生讲作文课拿大春的文章作范本,启迪学生独立思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生活的细节,倡导学生多写接地气的文章。大春的文章在学校师生中,有着启蒙教育作用,居功甚大。   </b></p><p class="ql-block"><b>繁峙杏园中学小学部校长李桂兰老师,经常拿大春的文章给她的学生讲文章如何写,比如她以《繁峙豆腐》举例说明:咱繁峙人说的滚水,“揭开锅盖,你才能体会到“滚”的真正内涵,只见水如白色的花朵从锅底一直滚上锅口,围绕锅心尽是大小不等的水花,这朵起来那朵落下,煞是好看”。描写繁峙点豆腐的过程,更是全段精彩,“三几轮过后就看见锅里出现了如同从棉花团上拽出的几丝丝棉絮,豆奶颜色有点发乌,不那么纯白了。五几轮浆水下去,棉絮丝连成一片,已经成了朵朵小白花……”。   桂兰老师还把大春请进学校,请大春给学生讲课谈心,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砂河四中教导主任姚红梅老师开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以大春几篇关于憨山旅游景区的文章为例,让学生们反复阅读,细心品味。“夜晚景区里各色各类璀璨的灯光让人流连忘返。树上路牙花坛水池广场尽是灯,高处灯低处灯空中灯水中灯,犹如银河洒落人间。随处可见的奇花异草怪树更是把景区装扮得犹如王母娘娘把瑶池搬到了咱们大砂河。”,姚老师不仅把大春的许多文章打印出来,向老师学生推荐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而且让师生学习大春这种热爱生活追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姚老师的引领下,四中许多教师学生不仅成为大春文章的学习者,更是把他当作了做人的榜样。   繁峙县许多老师对大春以及对大春的文章莫不如是。 阅读大春文章的朋友们粉丝们,认为大春文学天分高,思想亦甚成熟,文笔细腻老辣。许多文学爱好者们尚不知文学为何物,文章竟然能用方言俗语这样写的时候,已然加入了大春粉丝群,拿起笔写起了文章,加入圈子的人越来越多,繁峙文坛异军突起,文学大军中新手如云,好文迭出,风格流派模仿大春写的人很多,于搞文学的人而言,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精神盛宴。大春的许多文章阅读量过几万,据大春说,文章发出去后有很多人要见他加他微信。市文联主席王利民老师夸赞他说“你文笔甚是厉害!现在的网络文章能读下去的也不多。你的文章读完心生无量欢喜!”。繁峙的许多文学前辈与大春座谈切磋,如李宏如老师、冯覣老师、周宽怀老师、康所平老师、池永良老师等。大春写繁峙地域的文章,皆成了文学爱好者们的阅读之文。虽然有些人文化浅陋,学识不高,但大春的文章滋养了他们的心灵,对于了解地域文化打开了眼界。把一部分人读的眼花缭乱,激情澎湃。 我认为,大春的文章信息是繁峙大地上,从山里涌出的洪流中的一个弄潮儿。繁峙的文坛在前辈的带领下,本来就底蕴丰厚,十几年来创作功底深厚。但大春的文章老百姓则更是情有独钟,写的一手方言俗语的好文章,用方言词语恰当到位,当地人读起来兴味不减,趣味盎然。几个新人模仿练习写作,自知稚嫩,不敢示人。在大春微信群里交流学习,见面座谈后,斗胆将一些习作寄予大春修改请教,之后发表于《平型关杂志》《繁峙作家》等各个平台。缘于对文学方言的偏好,大家用方言土语写的较多,文学的群体逐渐增多加大。</b></p><p class="ql-block"><b>重温大春写六七十年代的文章,得知大春能看到如此深刻的认知,不得不源于他的远见卓识,沉浸于他对家乡的热爱之中。繁峙文化亦因他而自成一脉,于我只是爱好而已,并未有继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读之卓见迭出,议论风生,读之自觉汗颜。大春的文学成就,前二十多年已经埋下伏笔,只是欠一个火候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而已。所谓锥处囊中,时候一到,自然脱颖而出。近几年来,他的文章见诸平台、报刊后,《山西散文协会》吸纳他为会员,他的文笔、阅历、视野皆在我们这些爱好者之上。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八</b></p><p class="ql-block"><b> 去年,他在家乡的繁峙发表了一篇文章《家乡的变化》,引起了某个领导的重视,一个收破烂的还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也算我县的一个“人才”。大春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夸他。后来,他的文章陆续在《人文繁峙》这个网络平台上发表,点击率很高,有的文章高达七千多人次,留言赞美,好评如潮。他的文章,影响了很多民间书写者的品味。开始时,他在一个南方的刊物《梁羽生家园》投稿,文章发出去很受读者青睐。但是家乡的人很少知道他的文章,为了让更多的人读懂家乡,他便开始用笔墨还愿故乡的美景。他的文章在市级以上发表的文章有《五台山位置之辨》、《砂河憨山解扬守信的故事》、《我的爱人我的车》等十五篇。宣传繁峙县文艺、地理、特产、名人的文章有《骑上洋车躖秧歌》、《繁峙豆腐》、《砂河永泉寺》等三十余篇。《梦回姥娘村》一面世,引来许多读者的好评,更有许多读者要加他微信好友,虽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可当《五台山位置之辩》一发,可以用奇迹来形容了,一位有识之士叫郭勇的人,马上把此文推荐到《人民日报》上刊发!这给大春带来多大的惊奇?此后,像搜狐、网易、凤凰、今日头条等在全国影响力巨大的网站也纷纷转发。还有《我的爱车》一刊发,读者的阅读量直线上升,留言已突破上限。大春之文三次上《人民日报》,他的写作劲头更足了。他还写了《骑上洋车躖秧歌》,回忆性地写出多年前人们邻村上下看戏看电影的甜蜜往事。秧歌三部曲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贡献;《憨山与憨山大师》、《五台山下粽子香》、《二月古庙焕发新生机》,打出了五台山砂河地区的名片;《繁峙豆腐》、《繁峙黄糕》写出了繁峙土特产;《披霞山庄再披霞》、《佛国走廊东山乡》、《砂河镇北山文化旅游区记》歌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百二十天的写作经历》、《我的藏书》讲述了他自己的写作经历,《父亲去世前后》、《慈母文友与我》则诉说了亲情。他的文章题材广泛,大部分是老百姓喜欢读的。不仅有繁峙县的风景美食,还有收破烂的小秋,拾破烂的田记,打扫卫生的老徐,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繁峙人称他为赵树理式的山药蛋派作家,他的每一篇文章看上去都有浓厚的故土情怀,读他的文章,总要惹人们几行清泪——难忘家乡一人一景一物,繁峙人都喜欢看他写的文章。2019年6月25日,繁峙县德高望重的文人学者李宏如老先生邀请他到家面谈《五台山位置之辨》,并赠送书籍。后来金石文化、刺绣文化等公司邀请他带领文友参观,做文化宣传。他还受繁中校长王存万老师之邀请,带领几十位文友进繁中参观,王校长给予热情的接待,并在座谈会上提议,读书会成员集资给大春买一部新手机,以代替他原来在破碎的旧手机上写作。全国劳动模范沙万里知道以收破烂出身的他写出那么多接地气的好文章并受到文化界人的厚爱时,对他进行了慈善捐赠。2020年8月2日,《大春书院》在集义庄乡兴旺庄村揭牌成立,县领导以及文化界名人,文学爱好者纷纷到场庆贺。书院的成立在繁峙文化界引起了震动,这标志着草根文人齐大春得到民间的认可与赏识,喜欢阅读文章的读者们对齐大春这个收破烂的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敬佩,接地气的文风感染了许多人,给繁峙文坛带来了清新之风,吸引来无数的粉丝,由此组建了两个文学爱好者群。</b></p> <p class="ql-block"><b>  <i>(</i></b><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齐大春在繁峙中学读书会介绍写作体会)</i></b></p><p class="ql-block"><b> 九</b></p><p class="ql-block"><b> 齐大春以一个布衣的身份,传承地方文化,他辛苦而自得。他的文章几乎成为我县的一道风景,且刻意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品味。他自谦地说,这个世界多的是著作等身的人,我一个收破烂的人,几篇微著的出炉,远不足以张扬,我的确要向读者谢恩。说实话,没有这么多的读者鼓励奖掖,我真的难有这么高的写作激情。他在收购破烂之余,挑起一盏孤灯,像传说中的侠道客栈一般,迎来送往着一拨一拨心怀天下的读书人。我深知,他是心灵纯洁高尚之人,本质是那种生命力意志力极强的男人,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似乎都无法压垮他的精神。他能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把每一份真诚的牵挂根植于自己的内心,作为一个世俗的人真不容易。他在黄昏的晚霞中,脚蹬一辆三轮车,车上堆满了收购的废品,行进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我觉得齐大春像一头在田埂上悠闲啃草的老牛——多么简单的生存啊!在晚风中任由风吹雨打始终不改初衷,记录着本土故乡亘古不变的点点滴滴。当人们问起你把时间用在写文字上,你的生计怎么办?收入如何?他说收入很少,但写文字是我的爱好,也是一种自甘平庸的活法。我的精神世界很富有,在文字的提炼上我要争取达到出类拔萃。文学隐约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从此再也难以合拢。一个民间的写作者,倘若不被时代摧残,必将在一个自由文明的社会凸显出来。他对五台山脚下这个古老县城的熟悉和热爱,可谓无人能出其右。古语云:“今日散材遮不得,看看气色欲凌云”,在齐大春身上我们感到了这种云霄生涯的超脱之姿。文章付稿之际,中国实践战略智库实践导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员、中视新闻观察员、主任记者郑志东又以《齐大春:文章归真才是春》为题在《中国网中国视窗》、《中国报道》、《今日头条》、《山西广播电视报》等媒体上发表。2022年秋,繁峙作协组织了一次对繁峙某一方面有贡献的好人采访活动,齐大春位列其中,我便欣然接受,我明白早应该写一写齐大春。世间文字有重与轻之别,一如鲁迅与沈从文。重者如烈火与烈酒,轻者如微风与绿茶。但大春的文字既不是烈酒,也不是绿茶,而是家乡的土特产。现在,请世间真性情的人,来品一品地道的繁峙特产,同时共同回顾我们这一辈人的成长与挣扎,歌哭笑骂之中,足以辨出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b></p> <p class="ql-block"><b><i>作者: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