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虞一座小而精巧的城市曾是越窑生产基地,那时出了不少名师,上虞窑更是大件越器的生产地之一。</h3> <h3>上虞六朝瓦当</h3> <h3>反面"上虞"二字</h3> <h3>三国鼎立后,“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农业的发展为制瓷业提供了保证,而人口的增长和厚葬风的盛行又使瓷器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此外,曹娥江中游一带瓷土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令瓷器生产急剧发展,以至迎来了晚唐五代的全盛期。其时,在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涌现了一大批如师袁宜、范休可、项霸等制瓷名匠。他们的作品在六朝建都的南京以及附近县市大量出土。1945年,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赵士岗发现吴赵士冈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款识,十三个字,集纪年、烧制地点和窑工姓名为一体,是当时存在瓷业“官窑”的重要依据。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是公元251年。由此可见,师袁宜,是三国时期吴国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制瓷名匠。</h3> <h3>上虞城唐朝长庆二年(822),如今的丰惠镇成为上虞县城,从此上虞结束了不断被裁撤的历史,逐渐成为浙东望邑。但起初时,县城人口少,规模小,更无城墙。到南宋时,“筑衙城一里九十步”,即在县衙门周围筑起了高大的围墙。<br><br>元朝末年,各路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统治,浙东一带被黄岩人方国珍占据,上虞也在其辖区。为了巩固根据地,方国珍于元至正24年(1364)在上虞大兴土木,筑起了周长13华里的城墙。<br><br>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明朝后,国内安定,防止倭寇入侵成为重点。明洪武20年(1387),信国公汤和拆上虞城墙之石,水运至虞北,修筑沥海所和临山卫,作为抗倭前哨。<br>至明嘉靖年间,因抗倭需要,江南一带广筑城墙。嘉靖18年(1539),时任上虞知县郑芸在旧基上重筑城墙,高、厚稍有增加,内外具甃以条石。建成后的城墙高二丈,厚一丈五尺,有楼堞,作五门,建旱门五座、水门三座。从那以后,才真正有了“上虞城”。<br><br></h3> <h3>上虔县淳熙己亥(1179)五月日,宋体工整清秀。是年辛弃疾作《摸鱼儿》,自序云:“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其词上片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妙词可与砖同寿。</h3> <h3>拓片上虞县淳熙己亥(1179)五月日</h3> <h3>凸模印</h3> <h3>淳熙己亥(1179)五月上虞造</h3> <h3>拓片淳熙己亥(1179)五月上虞造</h3> <h3>淳熙己亥(1179)五月上虞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