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永驻

吴金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实文学集《永不褪色的军魂》,线装书局出版,2023年7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寸心如丹、 热血军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 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读者, 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能对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先睹为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金泉先生撰写的 《永不褪色的军魂》 一书, 让我达到了上述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掩卷之余, 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此书给人的触动和震撼, 超乎人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金泉先生通过多次采访, 沉下身子、 沉下心, 以一个作家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用心用情完成了这部力作。 他的笔触细腻动人, 笔法捭阖自如, 语言朴实却又生动, 对退伍军人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他的描述, 一个个退伍老兵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具体而真实, 鲜活又丰满。 他们或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或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或是立志改变荒山面貌的企业家, 或是带领乡亲脱贫攻坚进行乡村振兴的带头人……读着他们的传奇经历和感人事迹, 一股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是我们最敬佩的人, 这是我们时代最值得讴歌赞美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战火纷飞、 硝烟弥漫的年代, 他们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国家的建设时期, 他们 “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各行各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和平盛世,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默默坚守无悔奉献的精神高地。 退伍军人, 他们一生以曾为军人而骄傲, 奉献与牺牲是他们的座右铭, 而深藏功与名却是他们的无悔选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不褪色的军魂》 人物历史年代跨越久远。 书中的一位位退伍军人, 仿佛一枚枚被时光精心打磨的勋章, 将漫长的岁月连接在一起, 让我们发自灵魂地感动。 从 1936 年加入人民军队的《人民的公仆》 中的王常泰, 到 2014 年入伍的 《女兵的风采》 中的张华, 时间跨越近 80 年。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书中的许多退役军人已到垂暮之年, 有些退伍军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通过对 80 年间, 战斗、 生活在吉木萨尔县这块土地上的退伍军人的描写, 真实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成立、 发展到迈入新征程的清晰脉络, 让我们真切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论时光如何变幻, 我们的军人前赴后继, 保家卫国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我们的军人无私无畏、 敢于奉献牺牲的价值取向始终没有改变。 波澜壮阔的前进征程中, 我们的军人对人民满怀真情, 对祖国满怀赤诚, 他们的初心历久弥坚。 我注意到书中这些退伍军人的另一个特点: 书中的陈长礼、 陈启龙、 施富林、 龚正都是解放战争时入伍的, 年龄只有十五六岁, 而女兵张华作为一名喀什大学大二的学生, 也在校应征入伍服役。 这些有志青年, 在他们生命最美好的年纪参军入伍, 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了最美的一页。 这充分说明不论在战争年代、 建设时期还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我们的党永远有号召力, 我们的军队永远有吸引力, 我们的青年永远一心向党一心向阳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不褪色的军魂》 人物活动范围涵盖广阔。 书中的退伍军人足迹遍布四面八方, 从沿海内陆到大西北, 从朝鲜战场到回国建设, 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其中, 许多退伍老兵参加过渡江战役、 解放战争, 参加过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争, 参加过新疆解放, 平叛平匪,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可谓是 “一身转战三千里”。 《炮兵班长》 中的陶恒喜、 《抗美援朝回忆录》 中的冯玉谦、 《忠诚的战士》 中的陈启龙、 《岁月如歌》 中的陈长礼, 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士, 他们舍身忘死, 与敌人血战到底; 《人民的公仆》 中的王常泰、 《丰碑天山下》 中的张绩, 他们从部队被抽调参加新疆吉木萨尔县 (孚远县) 的地方建政工作, 建党、建政、 剿匪、 平叛, 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当代的退伍军人,活动范围也更加广阔, 《生命的彩虹》 中的周学明去阿里, 《女兵的风采》 中的张华, 从喀什去沿海……书中的许多退伍老兵, 在 1959 年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了新疆, 在吉木萨尔县的各乡镇安家落户, 大多数务农为生。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把吉木萨尔县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把自己的余生都献给了吉木萨尔县的发展事业。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写此文时得知: 王常泰、 张缋、 陈启龙、 陈长礼、 冯玉谦、 栾连寿、 张根银、 王世爽、 杨海、 龚正已经永远地长眠在了新疆, 永远融入了这片他们奋斗了一生的热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不褪色的军魂》 人物刻画描写真实生动。 吴金泉先生在描写人物之时, 不拔高, 不誉美, 他善于用真实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七情六欲, 令我们感受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并由衷地对他们生出敬重之心。 《岁月如歌》 中, 组织上问陈长礼有什么要求,陈长礼总是重复着那句话: “我经历了几年的战斗生活, 经历了枪林弹雨, 许多战友在我的身边倒下了。 我能活下来就很满足了, 没什么要求!” 他的这段话, 令人泪目。 陈启龙获得朝鲜最高领袖金日成将军授予的三等功军功章 1 枚, 和平鸽纪念章 1 枚;陶恒喜荣获志愿军总部授予的 3 枚勋章、 2 枚纪念章; 施富林获得过 2 枚军功章, 3 枚纪念章……他们荣誉满身, 却从不曾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他们一辈子坚守初心, 不改军人的本色, 多年如一日深藏功与名, 任凭岁月的磨砺, 初心永远真实纯粹, 滚烫而赤诚。退伍军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 许多细节和情感因为真实而令人动容。 《人民的公仆》 中的王常泰, 忙于工作, 前后两个孩子都因病夭折, 作为父亲这份巨大痛苦伴随了他终生; 《丰碑天山下》 中的张绩, 听闻孩子病危, 在瓢泼大雨中, 没有交通工具, 他从国庆公社步行返回县城的焦急与绝望; 《老兵这一家人》中的罗海舟, 义务从事社区工作, 不被有些居民理解时的苦恼;《生命的彩虹》 中的周学明因病不得不申请退役的烦躁和苦闷;《女兵的风采》 中的张华没有能够登上舰艇的遗憾; 《荒山绿色》中的刘宏德立志改变荒山面貌初始创业的艰辛; 还有军人的伟大爱情……桩桩件件, 真正体现了 “真者, 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不褪色的军魂》 人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吴金泉先生在写作的路上勤耕不辍, 写作经验极其丰富。 书中写的退伍军人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 他们出生年代不同, 经历不同, 事迹不同, 相同之处是有些老退伍军人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都参加过解放战争、 渡江战役; 当代退伍军人, 参加过我们极为熟悉的新冠疫情的抗疫工作。 面对如此海量的资料, 面对如此复杂的线索, 怎样书写, 怎样达到最佳的效果, 对作者而言也是一场考验和战斗。 吴金泉先生经受住了考验, 取得了胜利。 可以说, 吴金泉先生是带着对退伍军人的满腔敬意和对文学的满腔热爱, 完成了这部讴歌退伍军人的沉甸甸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娴熟的写作技巧, 精巧的布局谋篇, 多变的表现手法, 是这本书的看点之一。 在描写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之时, 《炮兵班长》一文中, 作者集中笔墨, 删繁就简, 用 700 多字重点描写炮兵班长陶恒喜在炮团的战斗经过; 而在 《忠诚的战士》 中, 用血战三所里和西山争夺战两个章节 5000 多字, 对陈启龙参加的战斗场面进行细致描写。 吴金泉先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所描摹的战争场面如在眼前,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描写新疆建党、 建政、平匪剿叛工作时, 《人民的公仆》 和 《丰碑天山下》 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同样是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天山雄鹰》 《生命的彩虹》 的描述又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不褪色的军魂》 一书中有两处描写, 让我不自禁联想到作者本人。 一是 《岁月如歌》 中的陈长礼, 在农村务农勤劳能干, 对子女要求严格, 教育他们勤奋学习, 注重自身修养。 二是《一枚党徽》 中的施富林, 年逾九旬, 病瘫在床, 儿子施光清一家对老人极其孝顺、 照顾得无微不至。 作为与吴金泉先生交往多年的文友, 我对他颇为了解。 他与妻子精心侍奉父母三十多年如一日, 获得周围人的一致敬重与好评。 做农民, 他勤奋耕耘、 甘洒汗水; 开店铺, 他童叟无欺、 公平交易; 对孩子, 他以身作则、 严格教育。 “父母德高, 子女良教”, 吴金泉先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 为子女树立了榜样。 家风良好的家庭是相似的, 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 他的子女如今在各行各业尽职尽责地工作, 家庭和睦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金泉先生始终坚持守正创新, 用跟上时代的作品开拓文学的新境界。 他多年以来默默地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至今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六部。 他像蒲松龄一样, 广泛收集、 听取各种故事,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他将故事升华, 撰写成小说。 他喜欢深入基层, 深入农村, 回到故乡寻找素材和创作灵感。 吴金泉先生的作品, 始终充满正能量, 总是令读者受到鼓舞, 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深入群众, 与群众打成一片, 自觉地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 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 他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 用激情讴歌我们的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吴金泉先生之约, 我以读者身份写下 《永不褪色的军魂》的读后感, 代为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红, 女, 政府部门退休干部, 作家, 在报刊杂志、 各类媒体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出版作品集 《彼岸倾城》, 完成 54 万字长篇小说 《沧海吟》, 此书已在网络签约发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自吴金泉纪实文学集《永不褪色的军魂》,线装书局出版,2023年7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兵、老兵(节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兵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县委、县人民政府对退役老军人特别关心,逢年过节县里的主要领导人都会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去看望他们。对曾经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对共和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军人、老党员深表敬意,感谢他们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木萨尔县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社区的主要负责人也常去看望王开明,给他带去慰问品和慰问金,还有习近平的书、政治理论书。特别是习近平主席的著作,王开明家中都有,在桌子上放着的有学习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习近平在正定》,还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及《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90年学习读本》,《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10多本纲领性书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开明虽然没有上完小学,可他在部队学习文化识了不少字,虽然写字困难,但读书没有问题。书中的字基本上都认识,有个别难字他就查字典或者问老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作风可是高中生,她曾当过几年老师,学问可比王开明高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两口晚年在家静养倒喜欢上了阅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作风喜欢文学,没事了便看小说、做饭、剪纸,这些都是她的爱好,自己喜欢的事,她就尽心尽力的去做。她最为遗憾的是现在岁数大了,腿和腰年青时下水插秧造下了病,活动不便,只能待在房中,不能登台表演了。这真成了时常纠结她的一块心病!她的歌喉曾被乡文化站、县文化馆的负责人誉为童声,现在虽然老了,但唱起歌来还是童声不改,犹如当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是,她现在失去了舞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一件事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开明不喜欢小说,也从来不看小说。他从早晨吃过饭便开始看书,中午休息一会儿继续看,他没有其他爱好,除了天热的时候去外面散散步、打一会儿牌,其余的时间都在看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这几本书他反复看了两三遍,虽然理解的不那么透彻,但他却一遍又一遍的看,简直爱不释手。其他那些书,王开明全部都通读了一遍,觉得心里明亮、通畅,使他感到无限兴奋和满足。</p><p class="ql-block">王开明的视力很好,只是耳朵背了,和人交谈对方必须大声说话才行。他原先戴200度的近视眼镜,现在竟然眼镜都不用戴了,而且,阅读那十几本书,有些书读了二到三遍,算下来有几百万字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开明作战时受了伤,做过几次手术。由于几次手术都打的全麻,是他的大脑受了影响,严重影响了记忆力。他看书时为了找到上次阅读的页面,他用纸折叠起来,折叠成三、四层的长纸条,夹在正在阅读的页面。那10几本书中都夹有那种用纸折叠起的纸条,有的在前半部份,有的在中间,而更多的纸条却夹在书的底部,那是他已经读完了那本书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作风对老伴的阅读精神不得不佩服,他几乎迷到了书里,整天与书为伴。有时,看着看着睡着了,就见他斜躺在沙发上,闭着眼睛打呼噜,可没一会儿功夫,却见他又在看书。她让他讲一下书中的内容,他却摇着头说:“讲不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作风说:“讲不上你不白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开明说:“理论上我真讲不上。可我就是爱看。我看的心里敞亮、舒服、满足,习主席说的好啊,句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看着暖心,现在的政策好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作风说:“这个我知道。不是党的好政策,那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开明说:“我一看这些书,内心就觉得充实起来了。一天不看书,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作风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这样日子才过的充实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开明说:“老婆子,你的觉悟也不低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作风说:“看你的书吧,我可不想让你给我戴高帽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开明咧嘴“嗨嗨”一笑,继续低头看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作风也继续看小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年是2021年的秋季,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王开明93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王作风79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个老人的生活充实而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自吴金泉纪实文学集《永不褪色的军魂》,线装书局出版,2023年7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人本色(节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栾连寿,江苏泰州人。194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强渡长江时被敌机扔下来的炸弹炸伤,腿部穿进去一块炸弹皮,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没有将炸弹皮取出来,那块弹皮就一直陪伴着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医疗条件好了,栾连寿的女婿张瑞岐曾把岳父领到大医院看过,试图让医生把那块弹皮取出来。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诉他说:“你岳父腿上的炸弹皮不碍事,就不要取了,免得再受一次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瑞岐问:“一块铁长在肉里,真的没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医生肯定的说:“真的没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瑞岐不再坚持,带着岳父回到了吉木萨尔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栾连寿1959年来疆,在吐鲁番一家化工厂当工人,生活极其艰苦。当时,张瑞岐也在吐鲁番工作,他便带着岳父由粟裕亲笔签名的军人证,找到当地相关部门,经主管部门派人去栾连寿泰州老家核实后,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抚待遇。随后,张瑞岐调动工作来到吉木萨尔,把岳父也接到了吉木萨尔,在县医院边的小区买了一套房,让岳父安享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栾连寿不是吉木萨尔县户籍,但他来吉木萨尔已经20多年了,按说,也可以算是吉木萨尔人了。老人家一直有一个愿望:死后把他埋在吉木萨尔,而且,不要给他穿长袍马褂那样的寿衣,他要让女婿想办法给他弄一套军装,他要穿上军装去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瑞岐为完成岳父的心愿还是费了许多事的。他联系了当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没有找到军装。后来又托人到昌吉军分区去找,也没有把事情办成。一次偶然机会,他见到了一个同学,约了几个同学在一起吃饭喝酒,正好有个同学在自治区军分区工作,他给同学谈了岳父的事,同学满口答应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同学便给了他一套崭新的军装,还有军帽、内衣内裤、袜子和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给全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瑞岐把衣服送给了岳父,可把岳父高兴坏了,他脱了自己的衣服,穿上那身军装,在镜子前照了又照,乐得像个小孩子似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栾连寿非常神气,他似乎感觉自己又成一名军人了。从此,那身军装除了脏了脱下来洗,他都穿着从不离身。有时,女儿开玩笑问他:“爸,你整天不出门,穿上军装让谁看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只简单的回答了三个字:“自己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对丈夫说:“看来,你得做好准备,有机会了,还得给老爸找一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瑞岐说:“肯定的。这套已穿过了,不能让老爸穿上旧衣服走,得让他体体面面的上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说:“尽怪我。老爸还好好的,怎么说了这种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瑞岐说:“有啥怪的?帮老爸完成心愿,该我们做的应该及早计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和女婿看到父亲一脸的喜悦,两人会心的相视一笑。他们感受到了、也分享到了父亲的喜悦,这是他们的荣幸,也是一种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自吴金泉纪实文学集《永不褪色的军魂》,线装书局出版,2023年7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忠诚的战士(节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主席的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启龙在任十几年,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的儿女办过一件事,几个儿女后来也都理解了父亲。他是老军人、老革命,让他去做违背原则的事根本不可能。再说,他们几个也根红苗正,知道父亲做的对,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可在心理上总也转不过弯,和别的干部子女相比较,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是什么呢?他们一时也搞不懂。但,他们坚信,父亲是对的,他们应该尊敬自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启龙当大队长时,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张毛主席的画像,就是那时办公室和农户家都挂的毛主席的标准像。与众不同的是:陈启龙请了个木匠,花了80块钱,让木匠做了一个精致的像框,把毛主席的画像镶在里面,便于携带。他每搬一次家或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带着毛主席的那张像,第一件事就是把毛主席的像挂在墙上,反复看着,让边上的人指点着,把毛主席的画像挂整齐了,他用垂直线再检查一遍,至到他满意了,他才去干别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多年过去了,办公场所和住户家墙上很少见毛主席画像了,但陈启龙家正墙上依然挂着那张毛主席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县上的一位下乡干部去陈启龙家,猛然看到了正墙上的毛主席像,因有镜框保护,毛主席的画像就像新的一样。那位干部说:“这些年在农户家已经见不到毛主席像了,你对毛主席感情深啊!不愧是位老军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启龙说:“我是毛主席的兵,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随着部队南征北战,毛主席指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我最听党的话,最听毛主席的话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位干部说:“你们那代人,都是毛主席的好兵啊!”随即他便向陈启龙提出:愿意出一千块钱,让陈启龙把毛主席像给他。他喜欢收藏,已经收藏了许多文物和古画,他真心想收藏毛主席的这张画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启龙毫不犹豫地说:“你出一万也不行,我是毛主席的兵,毛主席的像不能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启龙真是毛主席的兵,80多岁了,还一直把毛主席的像视为珍宝,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恭恭敬敬的挂在墙上。他的儿孙都很尊重他,把他当成毛主席的好兵,是陈家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启龙有一个爱好,年青时喜欢唱歌,老了依然喜欢唱歌。他不会唱现在的流行歌曲,脑子里记下的全是红色的革命老歌。他现在儿孙满堂,晚年生活很幸福,在家庭聚会或婚嫁喜筵上,他会即兴唱上几首歌。别看他快90岁了,嗓子却清脆洪亮,双手随着歌声挥舞着,象乐队的指挥打出强有力的节拍。唱着唱着,他的歌声便变成了:“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把人们的思绪也带入到深深的思念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毛主席的兵。是毛主席忠诚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自吴金泉纪实文学集《永不褪色的军魂》,线装书局出版,2023年7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枚党徽(节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施富林响应党的号召,报名来到了新疆,参加新疆的建设。他是第一批来新疆的,来的复员军人多。当时新疆非常艰苦,他把户口落在了三台,由于他当过兵,在部队立过功,被选为生产队的副队长,带领社员修水库、修渠、搞农田建设。后来,他又在大队干过副大队长,生产队干过出纳、保管,直到农村实行责任制,把地分给了自己,他才退了下来。前些年,小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子,把父母接到了县城,便于几个儿女照顾,老两口过上了安逸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政府每月给他30多块钱,后来一直在涨,现在按季度给,一个季度给4000多块钱。平时,几个儿女都在县城,来看他们时带些吃的用的,他们能把自己顾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富林已卧床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他的女儿施金慧就住在前面的那栋楼,和父母在一个小区,女儿时常来看父母,帮着打扫房间,其他儿女在父亲病瘫时也时常来陪护父亲,给父亲洗澡,足见施大妈和儿女化费了不少心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春节,他家来了几个社区的人,还有一个民政上的,拿着大米、清油、面粉,还给了他们500块钱,临走时,他问人家:你们每人都戴着一个党徽,为什么我没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几个人都出了楼房门,又返回来。其中一个人把自己的徽章取下来,戴在了他的衣服上,就这样,他才高兴的送走了那几个人。他显得很高兴,把自己的那件戴着军功章的衣服穿上,把那个党徽别在了军功章上面,走到镜子前照了又照,神气的很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富林把党徽置放在军功章之上,是用来证明自己不仅是立过功的军人,还是一个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富林90岁生日那天,他独自一人去照相馆,把这件戴着党徽、军功章的衣服换上照了一张像。回到家,他拿着照片不停的看着,一脸的神气,可把他美的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张照片照的的确好。施富林显得很精神、很年轻,从照片上看也就像个70多岁的老人。他还自带微笑,笑脸开朗、舒展,充满了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怪不得他会那么美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自吴金泉纪实文学集《永不褪色的军魂》,线装书局出版,2023年7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魂永驻(后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金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5月,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任麻世春委托,约我写最美退役军人的先进事迹,八一建军节将对最美退役军人进行表彰。我根据她提供的名单和电话号码,对46位退役军人进行了采访,历时近两个月时间,写出了10万字的人物事迹材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采访的退役军人由于他们出生的年代不同,事迹不同,不能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去写,只有选择特写这种表达方式,抓住人物的闪光点,围绕重点将文章全面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日子,我每天都和退役军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同时,在写先进事迹的那段时间,我的心也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一直处于一种激动的情感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采访的老军人有近十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们几乎都年过九旬,很多都已病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语言表达含糊不清,讲述断断续续,无法集中在一个点上。好在老军人王开明手中留存有几位老军人的回忆录手稿,王常泰、张绩、冯玉谦、陈长礼都有自己写的和家人整理的回忆录文稿,陈启龙的家人保存了父亲的许多录像视频。中青年退役军人都是初高中毕业,还有在校大学生,采访、沟通较容易,他们表述清晰、语言流畅,使采访进展的很顺利。庆幸的是退役军人事务局做这项工作很及时,使我从老军人讲述的碎片中和留存的回忆录、还有那些手稿、录像视频中整理出了一些文字。那些中青年退役军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多数处于领导岗位,通过面对面采访,根据录音整理文字。遗憾的是临近八一建军节(7月26日,受疫情影响,全县封闭管理,使这次最美退役军人表彰活动没有如期举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么好的事迹和素材,为什么不能把它写成一本书呢?这些退役军人的事迹不能把它变成铅字,给后辈儿孙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是太可惜了?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罗娟,得到了她极大的赞同和支持。我对有代表性、事迹突出的退役军人又进行了再次采访,并查阅资料,通过微信与被采访人、他们的子女沟通搜集资料与素材,尽可能的搜集被采访人的生活日常和片段,以及细节,扑捉人物的闪光点,把人物特写改为报告文学,以增强文章的深度与厚度,可读性与文学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永不褪色的军魂》描写了退役老军人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役的亲身经历,重现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奋不顾身,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平年代,他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新疆,在乡村默默付出,勤奋耕耘,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奉献力量,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还有一部分中青年退役军人,他们退役后自主创业、有许多在职干部和职工,在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发挥一个退役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起到了退役不褪色,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有思想,有进取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着一个退役军人的光和热,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此书还收录了《荒山绿色》《杨海看水》《父子兵》三篇短篇小说,这三篇小说是我多年前以真人真事创作的已发表过的作品。之所以选入这部报告文学集,是因为描写的都是退役军人,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人和事。由于他们个别人失联和去世了,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再次采访,将小说改写为报告文学,只好让这几篇文稿以小说的形式在这本书中出现。虽然对整体所选题材有点不严谨,冲淡了本书的整体效果,但做为好作品,我真不忍心割舍它们,还望读者在阅读时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书旨在铭记历史,弘扬正气,再现老一辈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对祖国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国家和人民为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他们军魂永驻,与日月同辉,是时代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书能与读者见面,得到了吉木萨尔县委、政府、县文联、县委宣传部和昌吉州、吉木萨尔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党史办、县审读办的大力支持,使退役军人和他们的事迹载入史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自吴金泉纪实文学集《永不褪色的军魂》,线装书局出版,2023年7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吴金泉,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吉木萨尔县政协委员,县文联理事、副秘书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回族文学》 杂志社签约作家,湖南毛泽东文学院第五期新疆作家班学员。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余篇,网络平台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水的童话》,中短篇小说集《五枚金戒指》、《故土》、《旋转的花裙子》、《古道啸声》、《乡下那些事》,长篇小说《让爱醒来》,报告文学集《永不褪色的军魂》。其中,由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旋转的花裙子》和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乡下那些事》入选自治区“新疆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