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年之中,四季更迭,万物荣枯,循环往复,自有规律。芸芸众生,生生不息,绝大部分的事和人,自然无法跨越历史,盛衰就是历史的季节。枯尽荣至季更盛,如此持续递进,生活愈加富庶,人文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外贸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因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鼓励。</p><p class="ql-block">桐乡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百花地面之称,各类纺织品和农副产品非常丰富,一直被欧美日、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客商所青睐,尤其是桑蚕丝、绸缎、丝绵被、小湖羊皮,兔毛、杭白菊和晒红烟等商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省内和上海等地各专业外贸进出口公司的紧俏货源。</p><p class="ql-block">由于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专业性较强,对外销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当时国家又实行外汇管制,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对外贸易都由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p><p class="ql-block">这一格局的形成要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1950年12月,中央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随后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对外贸易必须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同时,各专业外贸公司需要的出口货源,大多数都由地方上的生产企业供货或者委托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贸易公司收购,形成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和经营体系。</p><p class="ql-block">外贸垄断经营和工贸互相配合的状态持续了30多年,但工贸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这个矛盾就是工厂想绕过外贸公司,直接与国外买家联系,而外贸公司也想自己去做工厂,把原属于工厂的那部分利润拿到手,但由于各方都不能逾越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壁垒,所以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了1988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发出了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动员令,其主要精神有以下四条:</p><p class="ql-block">一是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和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取消补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p><p class="ql-block">二是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放宽外汇管制。</p><p class="ql-block">三是全面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以配合外贸企业逐步实现自负盈亏。</p><p class="ql-block">四是进一步下放外贸经营权,逐步允许大部分商品的进出口放开经营。</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一政策的开始实施,1988年就被称为中国外贸事业进入大发展的元年。</p><p class="ql-block">桐乡的决策者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个方向,领风气之先,于同年4月1日至2日,县委书记夏益昌带领县级四套班子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以及分管工业的乡镇长共90多人去江苏张家港和吴县等地,学习兄弟县市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考察结束的总结会上夏书记响亮地提出了四句口号:</p><p class="ql-block">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p><p class="ql-block">二是要树立“三敢”精神,即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和敢于开放。</p><p class="ql-block">三是实行“三放”,即放权、放活和放胆。</p><p class="ql-block">四是增加“三力”,即活力、引力和动力。</p><p class="ql-block">最后他特别强调:下一步抓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推广出口创汇,吹响了桐乡改革外贸体制、扩大出口创汇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冲锋号。</p><p class="ql-block">4月4日,县对外贸易公司召开外贸工作座谈会,该公司是外经贸系统直属的国有企业(属于条条),业务主管部门是嘉兴市外经贸委,承担国家下达的供货计划和出口任务,县长方士荣到会号召全县出口创汇企业,要在外贸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做好“深、新、联”三篇文章,努力完成当年的出口计划,开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县政府在5月29日发出了《关于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若干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实施细则和具体的考核办法,要求各乡镇和经济主管部门积极鼓励贸易公司和生产企业实行工贸,农贸、技贸结合,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发展和支持外贸公司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桐乡要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线。</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早在1985年2月18日桐乡被国务院列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地区。为了加快全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年5月14日,就建立了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全县的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同时,县委和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扩大出口创汇和加快引进外资的政策和措施。</p><p class="ql-block">1988年2月13日,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意见》,1989年9月21日,又制定了《关于扩大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补充意见》,其中第五条是鼓励全社会支持出口创汇,尤其是要求乡镇和县级部门对外贸出口企业一路亮绿灯,决定从1989年开始对乡镇和县级机关行政在编干部实行出口创汇奖,这在全省也是首创,该出口创汇奖后改为镇街和市级机关干部招商引资奖,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为了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和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号召,桐乡先行一步,在思想解放、组织落实和人才储备等各方面作好了准备。</p><p class="ql-block">由于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各方面有利因素的配合,在全国外贸事业大发展元年的上半年,桐乡借国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强劲东风,开始了扩大外贸经营主体的首次尝试。</p><p class="ql-block">1988年2月24日,经县政府批准成立的桐乡县地方对外贸易公司举行了挂牌开业仪式(见附照1)。该公司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属于块块),根据主管部门县供销联社的部署和1984年8月17日成立的桐乡供销贸易中心合署经营,即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公司按照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规范运作。</p><p class="ql-block">地方外贸公司位于梧桐镇南司弄,从事出口业务的共有五个部:出口一部(土畜产和粮油食品)、出口二部(医保和化工产品)、出口三部(轻工和工艺品)、出口四部(绢纺原料和纺织品)、出口五部(五矿机械和电子产品)。</p><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25日,《嘉兴报》报道了桐乡县地方外贸公司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创汇,为它们提供信息和原料,桐乡大量的农副产品如长吐、汰头、丝绵、杭白菊、羽毛粉、西湖莼菜、榨菜、蚕蛹干、盐水蘑菇和脱水蔬菜,还有乡镇企业生产的绵球、绵条、绢丝、丝麻混纺纱、丝织地毯、紧固件、拉杆天线、运动鞋和皮鞋等产品通过该公司打入了日本和欧美等国际市场。</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一年的7月,桐乡县外贸公司成为浙江省首批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县级外贸公司,随后改建为桐乡县进出口公司,翌年完成自营出口额103万美元,拉开了桐乡县内资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的序幕。1991年5月,县委建立中共桐乡县进出口公司党组,这样从体制上确定了其正科(局)单位地位,和县外经贸委并级。</p><p class="ql-block">当时桐乡这两家不同所有制的外贸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商品错位经营,效益相互竞争,双方并驾齐驱,形成了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个外贸事业红红火火的年代,1988年的7月,我离开了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母校——湖州师范学院,回到了家乡,经两地人事主管部门的同意,调入桐乡县外经贸委工作,从一名高校教师变成了政府机关干部,一头扎进了桐乡的外贸圈子,身处桐乡外经贸蓬勃发展的大好时光,适逢其时,耳闻目睹了当年桐乡两家外贸公司发展壮大齐头并进和逐步分化一盛一衰的整个过程。</p><p class="ql-block">在新的岗位,我看到全委上下包括领导在内的7名在编干部正在努力工作,集中抓两件大事:</p><p class="ql-block">一是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当时全县掀起了兴办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潮。</p><p class="ql-block">二是想方设法帮助新成立的地方外贸公司争取进出口经营权,为该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创汇助力。</p><p class="ql-block">当时县外经贸委的主要工作是加快招商引资和外资项目审批,熟悉业务的同事们都忙着为企业引外资和跑项目,时间和精力大多放在引进外资上。作为一个刚来的新人,组织上就安排我的工作重心放在推进外贸上,主要是与两家外贸公司、丝绸公司、土特产公司、畜产公司和有关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进行联系,负责协调和统计全县外贸进出口方面的有关业务。</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开始了和外贸经营和生产企业有关人员的接触和交流,从公司和工厂的负责人到部门经理、车间主任、还有外贸业务人员,在这些人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时任地方外贸公司总经理的晋新翔。</p><p class="ql-block">主要是有两个因素:一是我母亲沈士莺1947年2月到1949年4月,在桐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念书期间和晋新翔是同班同学,当年该校有中共桐乡地下党组织,很早就听我母亲说过他作为一名地下党员开展迎接桐乡解放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二是工作上的交流,他已年近花甲,但思想解放、干劲十足。</p><p class="ql-block">就如何尽快为地方外贸公司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事情,县政府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县长孙志顺为此事召开会议,大家献计献策提供了多个设想,经过反复分析和比较,晋新翔提出的方案被采纳,并最终获得了成功。</p><p class="ql-block">这个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由于当时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贸已经成为趋势,1988年1月,曾经担任过嘉兴市副市长的姚金林被调到浙江省外经贸厅在厦门特区创办的南方进出口联合公司任总经理。由于姚金林担任副市长期间分管外经贸工作,所以他对桐乡外经贸情况非常熟悉,同时该公司和桐乡地方外贸公司又有大量的业务往来,而且相互支持和彼此信任。</p><p class="ql-block">双方经过洽谈,形成了挂靠南方公司成为其分公司的合作意向,此后桐乡县地方外贸公司从事出口业务一律以厦门南方进出口联合公司桐乡分公司的名义对外签约成交,然后报关出口收取外汇,同时约定,分公司出口换汇成本不超过每美元4.8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8月18日,双方代表晋新翔和厦门南方进出口联合公司副总经理陈洪金在南方公司会议室举行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县长方士荣、县外经贸委主任虞培雄和姚金林等领导参加了这一仪式(见附照2)。</p><p class="ql-block">高效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以后的地方外贸公司如虎添翼,出口额一下子突飞猛进,不到3个月就对外签约成交兔毛7000公斤和杭白菊4000公斤,还有水泥960吨等一大批出口商品,就这样地方外贸公司从2月份成立到10月底,累计出口供货额达到了8400万元。</p><p class="ql-block">11月3日,嘉兴市政府召开全市外贸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市外经贸委和其它市级有关部门,以及各县、区外经贸委,还有市级各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各县进出口公司,桐乡县地方外贸公司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经验汇报和表态发言,晋新翔在会上表示该公司到年底出口供货额预计可以超过1亿元,震惊了与会代表,因为这样一来,初创的桐乡县地方外贸公司其出口供货额就要超过全市一半以上的市级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各县进出口公司,这在当时的嘉兴外贸圈内可是一个轰动性的事件,1988年桐乡全县的出口供货额是27136万元。</p><p class="ql-block">一时间,桐乡县地方外贸公司声名鹊起,还有另外一段轶事,由于公司和香港南裕丰商行之间的业务量大,南裕丰的老板范裕民为了表示谢意,先后向桐乡方面赠送了两辆日本丰田原装车,11月份两辆汽车先后抵达桐乡,一辆是乳白色9座面包车,号牌为浙江06/E0407,另一辆是银灰色皇冠轿车,号牌为浙江06/E0422,不时行驶在梧桐镇的老街上,在那个年代自然引起了众人的啧啧赞叹。</p><p class="ql-block">我也乘坐过几次那辆皇冠轿车,其中有两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是1988年12月28日,那天供销系统的桐乡绵丝厂和上海市丝绸进出口公司举行双方联营签约仪式,由于虞培雄主任在嘉兴参加会议,我受他委托和晋新翔总经理一起坐此车去参加活动,上午车子刚驶入洲泉镇安桥2号的厂区,只见李荣方厂长和许多来宾马上围了上来,大家左看看右瞧瞧仔细欣赏和打量这辆崭新的轿车。</p><p class="ql-block">另一次是1989年3月5日,那天是浙江省第三届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的日子,一大早我就和地方外贸公司的两位部门经理一起乘坐此车前往杭州参加浙交会,在320国道半山附近遇到堵车,不一会,看到停在前面的一辆警车里走下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转身径直向我们走来,走近一看是桐乡县交通警察队副队长茅大勇,原来他对我们乘坐的这辆车很有兴趣,趁堵车等候时间,与司机杨晓冬和我交流了一会儿驾乘体验。</p><p class="ql-block">说起浙交会,很有必要描述一个场景,可以充分体现当年省委和省政府对推动全省外贸出口,着力扩大出口创汇是何等重视。</p><p class="ql-block">杭州大厦1988年开业,是我省第一家是集购物、美食、娱乐、会展、住宿和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体,当年是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为了举办浙江省第三届出口商品交易会,省政府决定把杭州大厦一楼和二楼商场的柜台全部撤走,用作交易会的场馆。</p><p class="ql-block">1989年3月5日至15日,由刚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市进出口公司,还有地方外贸公司以及前进鞋业、同成麻纺织、恒联皮革和桐星乳胶制品4家外商投资企业总共6个单位组成的桐乡参展团在杭州大厦一楼全程参加了这一盛会。</p><p class="ql-block">把布展和撤展的时间也包括在内,我们参与这届浙交会的天数差不多有两个星期,桐乡代表团成员共有10多人,我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参展,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结下了珍贵的友谊,至今大家都十分怀念这段日子(见附照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