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村:勘察加游之六

Lei

<h1>本来我对行程上的访问民俗村项目不是很感兴趣。这也不是所有来勘察加的旅游团都会有的节目,只是我们在勘察加的时间相对长一些,所以就安排了这个行程。</h1> <h1>以前去其他国家的原住民村,所见基本都是唱唱跳跳,游客看看热闹。原以为勘察加的这个凯尼亚兰民俗村(Kaynyran Ethnical Village)也不过如此,但是大半天看下来,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尽管这不是真正的原住民村,尽管俄罗斯地导的中文水平非常不给力,差不多十之八九的意思翻译不出来。</h1> <h1>从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我们也看过不少原住民村。勘察加这个凯尼亚兰民俗村还是第一个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不是原汁原味的原住民村,而是按照勘察加原住民族之一的科里亚克族(Koryaks)的习俗建起来的实景博物馆性质的文化综合体。也就是一个人造的民俗村。</h1> <h1>凯尼亚兰是科里亚克语“熊屋”的意思。</h1> <h1>资料说,目前勘察加半岛的居民有176个民族,包括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罗斯族、鞑靼族等。不过原住民族只有五个:科里亚克族、伊捷尔缅族(Itelmans)、楚克奇族(Chukchies)、埃文族(Avens)和阿留申族(Aleuts)。这五个民族中,在勘察加这个地方居住时间最悠久的是伊捷尔缅族,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住在这儿的人”,可谓勘察加真正的原住民。他们源自哪里,没有确切说法,但是有学者认为他们跟北美印第安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能同源。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北美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种,那伊捷尔缅人应该也差不多。其他原住民族都是后来者,比如埃文族,源于通古斯人——跟我们的鄂温克族同源,其祖先17世纪才来到勘察加扎根。</h1> <h1>不知道勘察加有没有别的民族的民俗村。反正凯尼亚兰民俗村只展示科里亚克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科里亚克这个词,据说是来自他们的语言“鹿”,有放鹿人的意思。科里亚克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那米兰人(Namilani),意思是定居在海边的人;另一部分是察夫楚文人(Chavchuvens),意思是游牧的驯鹿人。</h1> <h1>民俗村里有一个被称为咖啡厅的地方,兼有餐厅、小卖部、陈列室诸多功能。满墙都是熊皮、鹿角等。</h1> <h1>我们四处转了转。这里有一些科里亚克民居,比如这是那米兰人也就是海边定居者的房子。</h1> <h1>房顶中间有一个方口,我们以为是通风口,其实那些事入口。冬天大雪封门,人们就从这个口进屋。屋内靠着出口有一个脚蹬式梯子,很陡,跟我在美国印第安村落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h1> <h1>圆形的房顶有一圈树干伸出很长,像八爪鱼。原来这是冬天大雪封门时的路标,雪把房屋完全掩盖了,而这些树干会在雪地中伸出来,告诉外面的人家在这里。</h1> <h1>园子的一头,靠近林地,有一片小小木屋,那是拉雪橇犬们的“宿舍”,一犬一屋。</h1> <h1>有的狗喜欢站在自家犬舍的屋顶,显得威风凛凛的样子。</h1> <h1>我们到一个帐篷形状的大木屋看演出。天气晴好时,表演是在户外,但是那天下雨,展示就在室内。屋子中央还生起篝火驱寒。</h1> <h1>我原以为是不同原住民族的歌舞表演。但是不是。只是科里亚克族的表演。也不是单纯的歌舞表演,而是四位科里亚克族的专业演员以歌舞吟唱和器乐演奏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民俗传统。据说18世纪俄罗斯人来到勘察加以后,科里亚克族拒绝向俄罗斯交税,也拒绝与俄罗斯人通婚,现在他们是五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有2000多人。也有资料说是8000多人。虽然大多数的讲述当地导游都翻不出来,但是通过四位演员的肢体动作,我们还是了解了他们与熊、鱼、鸟等飞禽走兽和大自然的相处,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h1> <h1>演员们穿的衣服是鹿皮做的。他们没有线,缝衣服的线都是树皮等原料搓出来的。衣服的颜色和图案也是用草和树皮做原料的染料染的。</h1> <h1>这位已经不年轻的女演员说,她的鹿皮衣已经有50年了,还是她奶奶留下来的。科里亚克人不洗衣服,如果衣服脏了,就再染一次。他们的靴子筒很高,是鹿腿皮做的,靴底是海豹皮做的。靴子里塞着大概是我们东北乌拉草一样的东西。</h1> <h1>他们的鹿皮帽子平时就披在后肩,有点像装饰。</h1> <h1>冬天很冷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帽子戴上。</h1> <h1>如果再冷,把帽子两侧一拉,就成了面罩。</h1> <h1>语言不通,也看明白了他们在鞣制鹿皮、捕鱼的活动。感觉他们的歌舞真是源于生活。</h1> <h1>小伙子演奏的骨笛,过去是鹿骨做的,如今也用金属了。</h1> <h1>这些民族应该都是信萨满教的,不知道他们是否讲到这一点,只听导游说他们是信多神教。那应该差不多吧。</h1> <h1>很长的表演,我们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互动,有几位驴友尝试了他们的鹿皮衣。</h1> <h1>演出结束,我们又被带到一顶巨大的鹿皮帐篷里围一圈坐下。这是仿游牧科里亚克人的夏季营地。</h1> <h1>在这里,演员又化身为服务员,为我们烤小酥油饼。这不是传统科里亚克人的食物,因为他们传统上不种地,不吃粮食,只吃鹿和其他飞禽走兽和野果。这小酥油饼非常好吃,我们有人吃了四个甚至更多。</h1> <h1>凯尼亚兰民俗村,给我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