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钢可铸剑,水可摧城。靶心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不同,这相似于鲁迅和老舍的文。</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以笔锋为武器,都是向着光明出发的斗士,都是舍身力救家国的战士,只是行文风格迥异,一个执剑,一个持鞭。 </p><p class="ql-block"> 早在1934年6月18日,鲁迅给台静农写信说,他对老舍文中表现的幽默看不上眼。但世人认为,老舍有点冤枉,他当时的文章,是幽默里带严肃的。老舍的作品,看起来没有咄咄逼人之感,没有浓烈呛人的硝烟味;就像他本人,看起来性情温和,只是他平静儒雅的外表下,潜藏着世人忽略的严肃和汹涌澎湃的思潮。乱世风云中,他哪顾得吟风诵月、花腔咿呀,他心系民族命运,热血奔涌,以文当鞭。</p> <p class="ql-block"> 并非自我辩护,1956年,老舍有文《什么是幽默》,阐述了自己对于幽默的观点。他说,“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则有更高的企图。后者,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还说,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和聪明,使人读后受到教育。老舍喜欢狄更斯和马克·吐温以及果戈理的作品,他觉得这种“绵里藏针”的文字,能给予读者警示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讽刺和幽默是分不开的,因为假若正颜厉色地教训人,使失去了讽刺的意味,它必须幽默地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而后细一咂摸,脸就烧起来。”曲艺里有一种自成一格的讽刺文学——相声,老舍认可这种艺术风格,并引用到文学作品中。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当空抛出一些象形的椅子,就会有相应的人脸红、心悸、战栗,主动对号入座。这是棉中带刺的软椅,个中享受,只有落座者自己知道。疼痛之后,一些混沌之脑陡然开窍。老舍认为,“粉饰太平对谁也没有好处。”他说,“只歌颂光明,不揭露黑暗,那黑暗就会渐次扩大,迟早要酿成大患。讽刺是及时施行手术,刮骨疗毒,治病救人。”老舍直言不讳地阐述对讽刺性艺术作品的观点,他觉得作品中出现讽刺社会上的人和事,并非否定社会制度,并非背叛国家民族,而是怀着向美好向光明的心,针砭时弊,目的是在鞭策、激励、警醒,以期整个民族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毕竟,讳疾忌医,不利于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谈讽刺》一文,是老舍最直白的文字。谁知道是不是在十年之后被人翻出来曲解误读大做文章,反成为伤他的利刃呢。他披一身夜色纵身跃入大明湖的那一刻,激浪拍岸,“讽刺”这个词语如同破碎的水花四处迸溅,冲刷着尘世的污垢。</p> <p class="ql-block"> “舒舍予”,舍弃自我,忘我……果然,这个忘我工作忘我创作的人,为了追求心中的光明,为了保全洁净的灵魂,舍弃了行走在人间的肉身。</p><p class="ql-block"> 将时光拉回到1932年,神州大地狼烟四起。日军先攻占锦州,接着又在青岛登陆。很快,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东三省沦陷;日寇在平顶山暴杀3000多中国同胞……这把战火烧到1933年,日军侵占中国的山海关……那时的中国,可谓千疮百孔,四面楚歌,危在旦夕。老舍对国家民族前途感到焦灼万分。</p><p class="ql-block"> 他在《猫城记》中,讽刺当时的军阀政客和统治者以及有些革命者,只讲空话不办真事。不过之后,老舍却自行后悔了,他不愿再印《猫城记》,他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身临其境”,是隔靴挠痒之论呢。由此看,老舍是位有着独立思想,豁达情怀,懂得反思自我的作家,他落在纸上的文字,没有虚妄和偏颇,只有一个务实的初衷,那就是,唤醒更多的国人,不要当亡国奴,站起来,聚起来,救苦救难救国。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写稿也为稻粱谋,但他更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一人吃饱一家喝足只算苟且偷生。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月牙儿》涅槃而生,《月牙儿》的前身,是老舍十几万字的心血《大明湖》,原本储藏在上海东方图书馆,在“一·二八”事变中,日军对淞沪狂轰滥炸,他的手稿被焚毁于炮火。《月牙儿》故事充满乱世硝烟的味道,老舍并没有为“英雄”们找到出路,他只为他们喊冤,歌颂他们的品质,并没写他们革命的方法是什么,怎样革命才有成效。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感到失望,对高喊激情口号而不切实的救国方式,亦感到无可奈何。到底怎样做才能精准救国?老舍也在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也看到许多国人的麻木,看到许多国人的退缩,看到许多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散沙焉能成器,他要用自己的文学作品鸣警示钟!老舍就是老舍,他是温和的老舍,儒雅的老舍,柔中带刚的老舍。他的短篇小说《狗之晨》横空出世,像则娓娓道来的有趣的寓言,这是关于大黑、黄子、四眼等一群的“战事”——“好吧,再睡。”“老太太”养得“大黑”,对外面巡警的脚步声表现麻木漠然。“嘴,可是,还舍不得项下那片暖”。——好一条只图眼前安逸、得过且过的、鼠目寸光的、看家护院的狗!</p><p class="ql-block"> 大黑曾被狸子皮抓破过鼻子,“不光荣的事,少想为妙”;他曾把黑白花堵到墙角,这多值得骄傲,他立刻“向空中叫了两声”。大黑的灵魂在老太太手里,她让他叫,他就叫;她不让他叫,他不敢叫。大黑还有个特点,见到汽车就躲,见到穷人就追咬。“四眼”是大黑的老朋友,他曾帮大黑打了赢仗,大黑十分感激他,可是,四眼在群架中倒下时,大黑悄悄地躲远。“黄子”是贵族,一贯在道路中间走,尾巴上卷,大摇大摆。大黑一见到他,心中便惧了三分,耳朵不由自主往下耷拉。他只有在黄子走远时,才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然后朝着天空瞎叫两声,以示尊严。“小花”是大黑心仪的女伴,而当群狗围攻小花时,大黑虽然感到耻辱,但是,“他的尾巴似乎要挤进肚皮里去。他的腰躬着”。大黑的表现,还不如矮小的出身卑微的“小板凳”,小板凳都比他英猛硬气。后来,当大街上的群狗拉开战局后,大黑却倒头往家跑,他一到家,先看饭盆子里有没有老太太倒进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末句是:“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与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大黑,是谁呢?看世间熙熙攘攘,人群中有多少个大黑?……</p> <p class="ql-block"> 这篇小说,是现实的镜子,发表时间是1933年,在天津《益世报语林》上。从“老太太”到每条狗的名字,无不是一个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代名词,他们的表现,正对应那个时代的糟乱环境,对应形形色色的人群。这样状态的“晨”,希望在哪里?晨光在哪里?作者老舍的反问声就潜伏在故事中,他在时代的穴位上轻柔捻针,希望一针刺醒梦中人,并期冀着自己的“针灸疗法”救世济民。</p><p class="ql-block"> 1934年,老舍举家迁往青岛。</p><p class="ql-block"> 他在青岛几度租房迁址,生活了三年,以写作维生,结交了许多社会底层劳苦大众,创作了诸多传世作品。</p><p class="ql-block"> 老舍迷恋青岛岛屿相连、海天相接的自然风光,花红柳绿,蓝海白帆,鸥鸟颉颃。可以冲浪,可以捡蛤。他创作了文集《樱海集》《蛤藻集》;经典小说《骆驼祥子》;散文《青岛与山大》《五月的青岛》……即便描绘青岛的美景,他也不忘将沉甸甸的忧国之心按在文末,“铮——”的一声,像竖直砸入一根钢钉:“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再意味深长地叹息一声:“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量地欣赏五月的青岛吧。”能欣赏多久呢?老舍当然担忧,抗战已经全面爆发,青岛的美景,青岛的笙歌,青岛的命运,随着老舍的心潮,随着大海的波涛,随着硝烟的蔓延,正缥缈不定。</p><p class="ql-block"> 统观老舍的作品,仅从小说类看,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主题,赞扬爱国先驱,另一类则是对旧世界旧制度的嘲讽鞭挞。他同情贫苦大众,憎恨旧体制和汉奸卖国贼,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手执文字,所向披靡,看似温柔地挑破时代的病灶,看似绵和地奉行着他落在纸上的那八个字:刮骨疗毒,治病救人。</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文字,是一条凌空挥舞的、柔韧有力的鞭子,余音不绝,袅袅回响。</p> <p class="ql-block"> 这篇小说,是现实的镜子,发表时间是1933年,在天津《益世报语林》上。从“老太太”到每条狗的名字,无不是一个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代名词,他们的表现,正对应那个时代的糟乱环境,对应形形色色的人群。这样状态的“晨”,希望在哪里?晨光在哪里?作者老舍的反问声就潜伏在故事中,他在时代的穴位上轻柔捻针,希望一针刺醒梦中人,并期冀着自己的“针灸疗法”救世济民。</p><p class="ql-block"> 1934年,老舍举家迁往青岛。</p><p class="ql-block"> 他在青岛几度租房迁址,生活了三年,以写作维生,结交了许多社会底层劳苦大众,创作了诸多传世作品。</p><p class="ql-block"> 老舍迷恋青岛岛屿相连、海天相接的自然风光,花红柳绿,蓝海白帆,鸥鸟颉颃。可以冲浪,可以捡蛤。他创作了文集《樱海集》《蛤藻集》;经典小说《骆驼祥子》;散文《青岛与山大》《五月的青岛》……即便描绘青岛的美景,他也不忘将沉甸甸的忧国之心按在文末,“铮——”的一声,像竖直砸入一根钢钉:“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再意味深长地叹息一声:“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量地欣赏五月的青岛吧。”能欣赏多久呢?老舍当然担忧,抗战已经全面爆发,青岛的美景,青岛的笙歌,青岛的命运,随着老舍的心潮,随着大海的波涛,随着硝烟的蔓延,正缥缈不定。</p><p class="ql-block"> 统观老舍的作品,仅从小说类看,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主题,赞扬爱国先驱,另一类则是对旧世界旧制度的嘲讽鞭挞。他同情贫苦大众,憎恨旧体制和汉奸卖国贼,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手执文字,所向披靡,看似温柔地挑破时代的病灶,看似绵和地奉行着他落在纸上的那八个字:刮骨疗毒,治病救人。</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文字,是一条凌空挥舞的、柔韧有力的鞭子,余音不绝,袅袅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写于疫情前,</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曾获青岛市老舍主题征文二等奖</span></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