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拒赌校园行

城阳

<p class="ql-block">最近开学,全国各地有不少家长均遭遇各种各样针对学生群体冒充老师以交“学杂费”、“资料费”为由的骗局。主要诈骗手法有几下几种:</p> <p class="ql-block">1.学费住宿诈骗</p><p class="ql-block">骗子冒充学校职能部门,向学生发布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虚假通知的二维码和链接。</p><p class="ql-block">2.奖学金诈骗</p><p class="ql-block">骗子冒充高校老师或资助机构人员,以电话、短信或邮件方式告知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贷款资金,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从而转走账户余额。</p><p class="ql-block">3.“伪装推销”诈骗</p><p class="ql-block">“伪装学长学姐推销”是大学新生经常遇到的骗局,如推销电话卡(没有售后保证,骗取身份证等重要信息用于电信诈骗);推销生活用品,如被褥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忽悠新生买“打折”辅导资料、健身卡等。</p><p class="ql-block">4.注销“校园贷”诈骗</p><p class="ql-block">骗子冒充网贷、互联网金融平台工作人员,称学生之前开通过校园贷、助学贷等,并以不符合当前政策、需要清除校园贷记录或者校园贷账号异常需要注销等为由,诱骗学生在正规网贷网站或互联网金融APP上贷款,从而骗取钱财。</p> <p class="ql-block">如何防范?</p><p class="ql-block">1.家长们在班级群内发现有人发布收缴学杂费、资料费等信息,先不要急于在群里交费,可以先在群内搜索全部群成员,查看是否有相同头像图片的两个班主任账号,如有两个账号,则需要进一步核对。先通过电话、短信或视频等方式与老师本人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p><p class="ql-block">2.老师要加强群聊管理,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家长QQ群、微信群。</p><p class="ql-block">3.要妥善处理填写有个人信息的单据票证,身份证复印件表明用途,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不透露个人信息。</p><p class="ql-block">4.奖助学金发放等官方行为都有官方通知渠道与规定程序,不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个人要求提供信息,更不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任何费用。相关部门不存在所谓安全账户,更不会引导转账。</p><p class="ql-block">5.学生在面对热心陌生人时要提高警惕,手机、钱包、银行卡、证件等重要物品一定要随身保管携带,凡是涉及钱财,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p><p class="ql-block">6.家长如遇到诈骗产生资金损失,请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