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防洪纪念塔

冰雪丹妮

<p class="ql-block">回到家乡哈尔滨,头一件事就是“上江沿”一一这是哈尔滨人的说法,就是去松花江边儿。</p> <p class="ql-block">“江沿”之行,通常都是从防洪纪念塔开始。防洪纪念塔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是为纪念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听母亲讲过,1957年抗洪的时候,她们省委机关的干部都上第一线了,挖土,扛沙袋。那时的省领导都很年轻,三四十岁,身先士卒,没有官气。</p> <p class="ql-block">防洪纪念塔由纪念塔和回廊两部分组成。查资料才知道,设计者是苏联人巴吉斯·兹耶列夫设计师和哈工大李光耀老师。</p> <p class="ql-block">△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p><p class="ql-block">▽当年37岁的设计师李光耀。</p> <p class="ql-block">走近细看纪念塔上的二组雕塑,非常有50年代的特点。塔顶的四个人物:工农兵+知识分子。工农兵是当年标配。记得当年知名的电影制片厂厂标都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成立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厂标。</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厂标。</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厂标。</p> <p class="ql-block">防洪纪念塔顶的工人农民形象,大气、豪迈,一看就是咱哈尔滨人!可那兵,不是一般的兵,看样子我还以为是苏联红军呢。亏得有知青老战友曹志博张利告知,那是我国的五五式仿苏军装。我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塔顶的第四个形象,是位知识分子。要知道,1957-1958年正是反右斗争之际,几十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1958年建成的纪念塔上,知识分子能与工农兵比肩而立,应该是哈尔滨的骄傲吧!</p> <p class="ql-block">塔身中部浮雕,是24位真人大小的抗洪勇士,从宣誓上堤 、运土打夯、抗洪抢险、战退洪水、到庆祝胜利的场面……</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当年也曾是抗洪大军的一员!致敬,父辈!</p> <p class="ql-block">防洪纪念塔的塔基上,标有哈尔滨三次特大洪水的水位。1932年,119.72米;1957年,120.30米;1998年,120.89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1932年大洪水</b></p><p class="ql-block">1932年的大洪水,哈尔滨损失惨重。当年7月,哈尔滨连续降雨27天,上游的嫩江、松花江吉林段和拉林河流域也是连降暴雨,形成了松花江哈尔滨段的大洪水。</p><p class="ql-block">8月7日,松花江决堤,地势低矮的道外区大部分受淹。顾乡、道里部分地区受淹。街道上可以行船。记得看过描述当时水灾惨状的文章:当时哈尔滨38万人口,23.8万人受灾,道外区贫苦人家居多,洪水来时,房倒屋塌,灾民流离失所,洪水退后,瘟疫猖獗,有2万多人在洪灾和疫情中丧生。</p><p class="ql-block">(以下历史照片选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1957年大洪水</b></p> <p class="ql-block">1957年夏季,哈尔滨地区连续降雨40多天松花江水位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8月末,上游的嫩江、松花江吉林段的洪水冲向哈尔滨,又有小丰满水库泄洪的叠加,哈尔滨岌岌可危。哈尔滨市政府组织了十几万人上堤抗洪。没有大型工具,全凭人拉肩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战胜了渗漏、管涌、决口等种种险情,保住了松花江大坝,保住了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1998年大洪水</b></p> <p class="ql-block">1998年特大洪水是一场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地区的大洪水。是20世纪中国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也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受灾最重是的黑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省。</p> <p class="ql-block">▽1998年,全国抗洪的情景(网图)</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洪水漫上了防洪纪念塔。</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抗洪前线的子弟兵。</p> <p class="ql-block">当记者的时候,我参加过抗洪抢险的战地报道。当时松花江的洪水已经没过哈尔滨江堤,全靠垒在江堤上齐胸高的的沙袋阻挡。解放军武警部队在江堤上死看死守,哪有险情就冲向哪里。我抢拍了一张武警某部在江堤上列队待发的照片:背后是松花江浊浪翻滚的洪水,堤坝上沙袋墙前是武警战士整齐的队伍,赤裸着上身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采访时发现,这支部队的带队首长竟是发小杨海红。</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没能找到发在《北方时报》上的这幅抗洪照片。</p> <p class="ql-block">▽发小杨海红。98年抗洪武警某部队首长。</p> <p class="ql-block">再回看防洪纪念塔上这三组洪水数据,我仿佛看到了滔天的洪水,看到了与洪水抗争的哈尔滨人。我为我的家乡骄傲!为我是一个哈尔滨人自豪!</p><p class="ql-block">1932.8.12 </p><p class="ql-block">洪水水位119.72米</p><p class="ql-block">洪峰流量16388立方米/秒</p><p class="ql-block">1957.9.06 </p><p class="ql-block">洪水水位120.30米</p><p class="ql-block">洪峰流量12200立方米/秒</p><p class="ql-block">1998.8.22 </p><p class="ql-block">洪水水位120.89米</p><p class="ql-block">洪峰流量16600立方米/秒。</p> <p class="ql-block">防洪纪念塔的另一部分是它的欧式回廊,也是特色最为鲜明的哈尔滨地标。回廊高7米,长35米,由20根立柱组成。</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幅防洪纪念塔照片为网图。</p> <p class="ql-block">来到防洪纪念塔身后的堤坝上,坐在石阶上看松花江水滚滚流淌。</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松花江。</p><p class="ql-block">再见了,家乡哈尔滨。</p><p class="ql-block">明年夏天,我再回来看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拍摄于2022年8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朋友反馈</b></p> <p class="ql-block">文莱哥发来一张珍贵的照片,是在防洪纪念塔前的留影,时间大概是1961年。谢谢文莱哥一贯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建军小弟发来他父亲在1957年抗洪一线的珍贵照片。感谢建军。</p> <p class="ql-block">杨海虹发小的回复。笔者在抗洪一线采访他的那次,他荣立了三等功,真棒!</p> <p class="ql-block">杨海虹:你的美篇图片精美、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堪称佳作,为你点赞!</p><p class="ql-block">当年我和战友们一起参加过两次抗洪抢险,1991年8月,我在武警机动支队参加了前进大堤、太阳岛外贸大堤、东方红民堤和呼兰河战备公路抗险。省级领导来堤上慰问时,你是随团记者,你们的到来更加鼓舞和增强了广大官兵抗洪抢险的信心!也是在那次抗洪抢险时,作为团职干部的我,第一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在省市抗洪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当兵近30年,这是我第一次荣立的个人三等功。</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参加抗洪是在1998年8月,地点是太阳岛,此时我已经调总队政治部工作多年,没有直接带部队上堤抗洪,偶尔上堤也是陪同军地有关领导和新闻媒体……</p><p class="ql-block">我的记忆中,1932、1957、1991、1998年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一年比一年高。以上是我个人记忆,供你参考,杨海虹(红生)[握手][OK][偷笑][抱拳][抱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