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0日,是一个十分平常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这天下午,在鸡泽县水泵厂家属院里,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激动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了我,让我们一家绝处逢生。我一直想当面向你道谢,没想到,这一等就是46年……”</p><p class="ql-block">“太客气啦!帮助群众摆脱困境,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p><p class="ql-block">这两位热聊的老人中,年长一些的叫慕英华,是鸡泽县民政局退休干部,今年83岁;稍微年轻一些的叫赵柱山,是鸡泽县南砚池村村民,今年76岁。</p><p class="ql-block">两位老人,一个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住城里的国</span>家退休干部,一个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久居乡下</span>的平民百姓,是什么缘故让他们今天能相聚一起、促膝长谈?</p><p class="ql-block">故事还得从46年前说起——</p><p class="ql-block">1977年,30岁的赵柱山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与当年千百万个农民一样,他凭着踏实肯干精心呵护着自己的五口之家,虽谈不上富裕,但基本能维持全家的温饱。</p><p class="ql-block">就在他满怀希望,梦想凭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一场灾祸不期而遇——他不到30岁的妻子被确诊为癌症。</p><p class="ql-block">这年,大女儿6岁,二女儿3岁,儿子还不满周岁。望着被病痛缠身、瘦骨嶙峋的妻子,看着3个年幼的孩子,他咬紧牙关:即使砸锅卖铁、倾尽所有,也要保住妻子的命,给孩子们留一个完整的家。</p><p class="ql-block">跑邯郸,去省城,到处寻医问药,花完了所有积蓄。不得已,又求亲告友,四处举债,但是,妻子的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日益加重。此时,他已家徒四壁,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p><p class="ql-block">危难之际,正在南砚池驻村的孙堡营公社武装部长慕英华获悉情况后,来到赵柱山家中,告诉他,困难不可怕,共产党、人民政府不会让任何一个家庭被困难压垮。他拍着赵柱山的肩膀说,作为公社武装部长、驻村干部,我有十块钱的救济权限,你家的情况特殊,我回公社反映一下,让书记再给想想办法。</p><p class="ql-block">在慕部长的积极争取下,十几天后,赵柱山领到了近50元的生活救助金。50元,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不算啥钱,但在当年,这可是一笔巨款。因为当时公社书记月工资才不过三、四十元。</p><p class="ql-block">有了这笔救急钱,让赵柱山重燃对生活的希望。</p><p class="ql-block">1979年,无情的病魔虽然最终还是夺走了妻子的生命,但党和政府的救济,亲戚邻里的帮助,却鼓舞着赵柱山把3个年幼的孩子抚养长大。如今,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赵柱山时时不忘慕部长对自己的帮助。八、九十年代,生活境况有所改善后,他时常给人念叨慕部长的好,想当面向恩人表达感激之情,怎奈此时慕英华早已工作调动,加上当时通讯落后,信息不畅,让他报恩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当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市某金融部门工作的弟弟存山回家看望他时,他</span>把自己寻找恩人的想法向弟弟提及,弟弟马上委托在县里工作的亲朋好友设法打听。经多方努力,终于打听到了慕英华老人的消息。比对工作时间、地点、相貌后,存山基本认定,这就是40多年来哥哥一直苦苦寻找的恩人。于是,他利用周末时间开车回到老家,接上哥哥,到县城买了几箱礼品,在热心人的引领下,来到慕英华家中,这才有了开篇两位老人双手紧握、互诉衷肠的感人场景。</p><p class="ql-block">一番畅谈之后,依依惜别之时,赵柱山诚挚邀请恩人有时间再回一趟南砚池村,会一会老友故交,看一看村子的巨大变化,到自己家里坐一坐,吃一顿家常饭,慕英华老人连声说:好!好!一定去,一定去。</p><p class="ql-block">慕英华,立足本职,解民疾苦,不忘共产党员初心;赵柱山,知恩图报,半生寻亲,彰显中华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一场相聚,勾起了人们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无限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