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一次和同学们讲纪伯伦,讲他的代表作品《先知》,对我是一次更好的学习机会。重读自己热爱的经典,是一种幸福。和同学们一起阅读,更是一种幸福。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我这个年龄的人,基本都已经退休,跳广场舞去了。我能够得着这样的学习机会,这是我的福分,是需要谢谢同学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伯伦和他的《先知》,因为太经典,就不好讲。大学教授、网络名人都在讲,著名作家、家庭主妇都在讲。那我要讲,总得讲出来一点新意才可以。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们总觉得要是讲不出来新意就最好不要讲,因为,你没有新意又要讲,就很丢人现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新意啊?不是你头悬梁锥刺股发现《先知》隐藏的秘密,这个不是新意。如果你这样理解,会害死人的,要不然就找一个“新意”来贴在作品里面。新意,我的理解就是:你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命状态中,重读一本经典所带来的新的引领。你在高中阶段读《致我们终将远去的孩子》,你自己是孩子,没有办法深刻懂得其中的含义的。到了25岁,正在谈恋爱,你读同样的一段话,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等你有了一份教师工作,自己也有两个孩子,然后再等你到了50多岁,你的孩子也已经长大不在身边,你这个时候再读同样一段文字,你的体验完全不一样。我有个朋友,她有两个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而且不在同一个地方,都在别的国家。这个距离真远。她就很忧伤,觉得孩子们长大了,飞走了。我把纪伯伦“论孩子”的这段话发给她,希望她看看。这个是有治愈力的。伟大的作品都有治愈力,是治愈心灵的。《瓦尔登湖》有治愈力,《少有人走的路》有治愈力,《和无常相处》有治愈力,《先知》有治愈力。我们的孩子都长大了,我们怎么办?我们和孩子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纪伯伦都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很坚定。我们多读几次,就会发现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把和孩子的关系理解错了。你不需要花钱去上亲子教育课,没有这个必要。你就读纪伯伦的“论孩子”,浸润在里面,浸泡在里面,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忧伤的原因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搞出来的。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把英文版这段话里面的house翻译为“禁锢”,这个很凌厉,惊心动魄。中文版翻译为“庇护”,就没有“禁锢”来得严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伯伦生于1883年,48岁就过世。他的家庭条件很不好,后来又漂泊,这个影响了他的作品。把漂泊异乡写得最好境界的是瓦尔特-本雅明。纪伯伦写《先知》,说自己思考了1000年。他活了不到50岁,一本作品却思考了1000年。这个按照常理无法理解。但是,你反复读,就会懂得1000年的意思。这个就是殚精极虑,全力以赴。经典作品都是这样写出来的。不要以为经典作品很容易就写出来了,这是草率,叫做急就章。匆匆忙忙写,赶任务一样。纪伯伦有一句话,讲得很深刻: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有个总统罗斯福,读到《先知》的时候,手里的咖啡杯“啪”的一声掉在地上,罗斯福是惊落了自己手中的咖啡杯。这个和我们讲的“拍案叫绝”是一样的,你有没有过拍案叫绝的经历?一个人一生中,读书总要有拍案叫绝的体验,或者叹为观止。如果没有,就要检讨。检讨什么?检讨你读的书是不是不能叫做书,你读的是印刷品。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印刷品的时代。梭罗在《瓦尔登湖》说阅读是高贵的活动,是要消耗我们精力的。你理解了梭罗的话,你就理解了《先知》的经典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8年到1910年,纪伯伦师从罗丹学习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这个关系非常重要,对阅读《先知》很关键。英文版《先知》有很多纪伯伦到绘画作品,和文字部分是相得益彰,相互造就。罗丹评价纪伯伦是“20世纪的布莱克”。这个评价不是髙,而是到位,是真的评价,讲到点子上了。我们喜欢高度评价,其实真正的评价是到位。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伟大诗人。他有一首诗一直到今天都被探讨心灵世界的人所喜欢和引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沙一世界,</p><p class="ql-block">一花一天堂,</p><p class="ql-block">无限在手掌,</p><p class="ql-block">刹那即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把纪伯伦和布莱克放在一起,是基于他们两个人精神世界和作品世界体现出来的灵性法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了这么多,意思只有一个:我们可以从这样那样的角度来认识纪伯伦,阅读他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知》除开前面和结尾的两段,中间是26个主题:爱、婚姻、孩子、施与、饮食、劳作、欢乐与忧愁、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痛苦、自治、教育、友谊、言谈、时间、善恶、祈祷、享乐、美、宗教、死亡。你看看26个主题(话题),就知道把我们的生活和生命都讲了。所以:</p><p class="ql-block">第一,纪伯伦是站在生命的永恒原则上来思考这26个主题的。</p><p class="ql-block">第二,纪伯伦为我们的社会人生设计了最好的模型结构。</p><p class="ql-block">第三,并且为我们如何建设人生提供了最佳的思想和行为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先知》才被称之为“小圣经”。这个评价非常非常高,和罗丹的评价到位不一样。这个是要区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知》第三个主题就是讲孩子。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问先知这个问题的。先知一开口就把我们吓了一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能这样讲啊?我问你关于孩子之道,你一上来就说我的孩子不是我自己的。这很侮辱人啊。我如果这样给你讲,你会骂我打我的,给我一拳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把这句话“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讲清楚,先知转了一个弯,讲到一个大概念:生命。这是给读者一个提醒,给读者一个辽阔的视野。你的孩子是一个叫做生命的她的儿女。这个大视野大局域出来了,我们讲的格局就有了,或者说是胸怀。你不能站在“自己”这个角度上谈论孩子。自己、自我都是很小的,有局限的。超越自我才有格局才有情怀。有些人做人,叫做小家巴子气,就是太维护他那个自我,心胸狭窄狭隘。就没有多少朋友,也就非常痛苦。这个痛苦不是他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精神生活上的。所以,中国古人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是小人啊?总是算计的人,总是捍卫他那个自我自私立场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先知就告诉眼前这个抱着孩子的女人,你和孩子应该建立的正确关系。先知是先破,然后立。破了才能立。不破怎样立啊?立不了的。你看这个地方就是哲学。我们以为哲学距离我们很远。没有,哲学就是日常生活,如果把哲学整得玄乎,距离我们很远,就不是哲学。《和伊壁鸠鲁一起去旅行》,是一本人生哲学经典,你读完了,就会发现,这本书讲的就是实际人生,怎样过好每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第二,孩子不是为你而来,</p><p class="ql-block">第三,孩子在你身旁,</p><p class="ql-block">第四,孩子不属于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一段,讲父母亲和孩子的生理的关系。我有个朋友,她离婚,又有了新的家庭,很美好。她和前任生的女儿,有一次和我聊天,我就问她还和她亲爸联系吗?她用了biological这个词,这个词用得很好。生理关系,就是物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关系有个特点,会转变、消亡。我们一般人以为物质关系会无比稳定。这个要纠正。人际关系,用钱来交往,不可以交到心灵的知己。天下得一知己足矣,这是鲁迅的感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先知跳过物质关系,提升到灵魂的关系。《先知》是20世纪至今世界伟大的spiritual经典作品,是直逼灵魂的。或者叫做灵魂摆渡的经典。让你渡过去,一个是渡过难关,一个是渡到更加美好的境界。渡过难关,是培养你的生活信念,渡到美好的地方,是增强生命的目标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你可以给予孩子的是你们的爱,</p><p class="ql-block">第二,你不能给予孩子你们的想法,</p><p class="ql-block">第三,你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p><p class="ql-block">第四,你不能禁锢孩子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先知提出来的一个总的原则,你能够给孩子什么,不能给什么。这就是原则,态度,基本的生命模型。庇护这个词,英文版原文是房子house,中文的房子要转换到庇护的意义有个过程,英文的房子house本来就有这个意义。房子、庇护、禁锢,这个关系明白了,就会给我们今天的父母亲当头棒喝。我们今天是怎样管孩子的啊?不仅仅是娇生惯养,不仅仅是溺爱。孩子被保护起来,就像那个不愿意取下头盔的“奇迹男孩”奥吉一样。这个不是成长,是毁灭。我们父母亲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嘴巴上谈论爱,实际上是拿自己的想法去绑缚孩子。我说的是想法,而不是思想。英文版thought,翻译过来不能是思想,而是想法。想法和思想有根本区别。有几个父母亲有思想的啊?都是一堆想法。今天这个想法,明天那个想法。孩子就被你的想法淹死了。中国父母亲缺乏思想,所以,在阅读纪伯伦“论孩子”的时候,要十分小心,万分谨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灵的世界,是比大地海洋天空还要辽阔的世界。纪伯伦之所以是纪伯伦,就厉害在这里。我们从物质的肉体的关系转到日常的关系,再转到心灵的关系。心灵关系的本质只有一个爱,爱就是自由,自由就是爱。所以只有一个。(我们可以回头去看看先知怎样谈论爱的,那是冰心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灵属于明天,</p><p class="ql-block">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文版原文用的是cannot,不能。这个态度就是坚决的的,不能啊,你做不到的。很多读者读到这个地方会潸然泪下,哭得稀里哗啦。因为你不能啊,你做梦都不能访问(英文版用visit)你的孩子。你看看,你和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明白了这个,就做好两件事情。第一,热烈祝福你的孩子的生活,第二,热烈祝福你自己的生活。两种祝福,就是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知一路讲,都是用的破和立的关系。先打破你的世俗的想法,接下来我给你一个新的方向。因为我们受世俗的影响太严重了。世俗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失去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内心的问题保持客观的意识总是好过将自己迷失在外部世界中。这正是有精神境界的人和世俗的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世俗并不是说你一定得拥有金钱或地位。世俗意味着你会从外部世界寻找解决内心问题的办法。你认为如果改变了外部的事情,自己就会没有事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话引自《不羁的灵魂》,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父母亲喜欢做什么?就是喜欢改变孩子。这个怎么可能啊?改变和塑造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先知就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是又一次当头棒喝。“小圣经”这是我们给《先知》的评价。经书有个力量就是当头棒喝。我们做父母亲的,属于前浪,孩子们属于后浪,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孩子就是我们父母亲的榜样,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我举个例子。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手机打字很慢,孩子们两个手指头随便打,对电脑啊新技术无比热爱。我们就不行,对新事物有些恐惧感。这是对父母亲的要求,你要变得像他们一样,像孩子一样。这个不是地位身份的变化,而是心灵精神状态的变化。老态龙钟和生龙活虎是对立的。为什么孩子懒得和你交流啊,愿意很早就出去生活啊?因为你越来越老。孩子不是嫌弃你的衰老,而是在你的思想意识的衰老中,他没有办法呼吸。《子夜》这本经典作品一开始将吴老太爷的死,手里拿着《太上感应篇》,外面是变化的上海新时代。茅盾的了不得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知讲的,都是我们怎样做父母亲。教育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都在《先知》这里找到了答案。你不要读其他乱七八糟的教育理论,教育哪里有那么多理论文。你学了哪些理论,自己不会做父母亲,不追求变化,不与日更新,结果还是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亲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成为自己,有自己的事情做。你一天到晚都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连内衣内裤都帮着洗。我问一下,你自己在哪里?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自己都不见了。这个是非常吓人的。你都没有自己,你如何影响培养孩子的生命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讲得更加形象,先知对那个寻求育儿之道的女人讲了一个比喻:弓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是弓,儿女是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弓箭手要做什么?很简单啊,射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你是弓,</p><p class="ql-block">第二,儿女是箭,</p><p class="ql-block">第三,你望着未来之路远处的箭靶,</p><p class="ql-block">第四,你用力射箭,怀着快乐的心情,</p><p class="ql-block">第五,射出的箭又快又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把诗歌的语言排列成这个样子,你就明白了你和孩子的关系。这就是命运,很美的,有动感的命运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原来那个狭隘的自我是多么的无聊啊,也是多么的艰难。自我是艰难的,痛苦的。这个地方要小心。教育和亲子关系,是心灵的关系,是爱的艺术。爱的管理,才是最高的管理。有个叫做Steve Farber的人,写过一本影响很大的作品《TheRadical Leap》,他把Leap的第一个字母L解读为Love,这个就是管理的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挑战,就看看《先知》,就大声朗读纪伯伦的《致我们终将远去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的问题都有了单纯的答案,</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挑战都变成了心灵的回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很多情,很深情,甚至悲壮。这是生命本来的品质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