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登高,才能望远。从古至今的人们,估计很少会有人不向往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畅快。大概也因于此,在没有高山可登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不仅已是标准配置,若还能在这林林种种面目雷同的钢筋水泥丛林里,再弄出一栋让人眼前一亮、鹤立鸡群高楼出来——那么,拉动旅游观光事小,彰显城市实力的意义倒显得更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要不,没法解释,每座著名的大城市总少不了至少一栋标志性的高楼,也没法解释,如我这匆匆过客,也多少次仰头向往过,一个陌生城市最著名的登高景点。</h1><div><br></div><h1> 第一次登上高楼(塔),是在春寒料峭的东京。</h1> (从银座到东京塔) (东京/东京塔) <h1> 去东京塔,是与几个旅行团友结伴东京自由行的最后一站。位于日本东京芝公园,正式名称叫做电波塔的东京塔,是以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为范本而建造——从这点来看,日本在每个时期都是处处学先进、赶先进,谁好就向谁学习——所以看唐代中国,可去奈良和京都,近代全盘西化后,东京,倒是处处充满了仿西方建筑的痕迹。城市建筑风格虽然因此被搞得有点乱,但这点精神却还真叫人佩服,也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当塔身被涂成一段一段的橙黄色和乳白色,鲜艳夺目的铁塔真正出现在眼前时,我的惊讶并没有意料中的多。也都怪,东京塔被周围低矮与其貌不扬的群楼拥挤着,仿佛只是这段狭窄马路旁边忽然耸立而出的一个标志,不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是较为宽阔的绿地,让人忍不住开个玩笑说,这多少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味。</h1><div><br></div><h1> 但其实这样评价,也多少有些有失偏颇。从东京塔的建筑起因来讲,观光确实不是第一目的。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电波塔上,肩负着7个电视台、21个电视中转台和广播台的无线电发射任务,同时,它当然虽然仿照世界第一高塔埃菲尔铁塔,却偏偏在高度设计上超过前者13公尺,高达333米,并做到在建筑材料却用了埃菲尔铁塔的一半,造塔费时一年半。用这样少的材料和这样短的时间,平地竖起这座防台风、抗地震的庞然大物,不用说,震惊了全世界,也展示了当时作为战后经济建设期的日本,正在以惊人速度发展的软实力。所以这个东京塔就算现在已被东京晴空塔超越了高度,但它所记录的那个时代,是没法被复制的。</h1> (东京/东京塔上的风景) (东京塔入口处) <h1> 穿过塔下入口处用圣诞花束装饰的走廊,在彬彬有礼美丽的电梯小姐带领下,我们赶在黄昏日落前,站在这座铁塔大约一半,也就是150米的高处,开始慢悠悠地欣赏起夕阳来,也只有夕阳,可以让人忘却脚下逼仄的群楼,而远处的富士山,在余晖里,竟然慢慢清晰起来,在这空当里,一只飞鸟,也刚刚好飞过这一片黄昏——想起与两三个朋友都不约而同喜欢过的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这部剧,在东京塔也有取景——啊,是啊,莉香和完治的“东京爱情故事”,大概是我们那个年代人的爱情启蒙剧。只是,现在还能说什么呢,青春,也在我们眼前浮云流水般过去,入夜后的东京塔,灯火辉煌,橙色的灯光通透地散发在夜色中,似一支水晶般的蜡烛,有点童话故事的美。</h1><div><br></div><h1> “一只飞鸟刚好掠过黄昏,<br> 它和我们一样只是个路人,<br> 只是一想起莉香的笑容呀<br> 对完治的讨厌就更深一层。<br> 铁塔于是表示无辜,<br> 夕阳表示有缘无分。” </h1> (东京/东京塔,一只飞鸟刚好掠过黄昏) (东京/东京塔,月亮出来了) <h1> 第二次登上高楼,是在烟雨蒙蒙的台北。</h1><div><br></div><h1> 电梯速度号称曾获世界最快称号的台北101大楼,门口贴着相关证书证明,而速度,也确实够快,一会功夫就到了89楼。不过天公不作美,此刻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渐渐迷蒙了一片,像许多年前流落于此的同胞,思乡的泪,模糊了许多前尘往事,一并,都沉默在这雨中的城市——我能确定,这一滴泪中,一定有幺爷爷的泪光,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沧桑与脆弱,那是“乡音无改鬓毛衰”柔软与温情,他从没有告诉过我,却让人,在这个秋季的台北,在这淅沥细雨的101大楼上,忽然想起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h1><div><br><h1> 101大楼在规划阶段初期原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以中国人的吉祥数字“八”作为设计单元,每八层楼为一个结构单元,彼此接续、层层相叠,构筑整体。在外观上形成有节奏的律动美感,开创国际摩天楼新风格。建成后保持了多个世界记录,在2010年以前,也一直是世界第一高楼。只可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目前台北101已远远被众多高楼甩在身后——如果刚才说东京塔的修建,昭示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那么,包括上海中心大厦在内的众多世界高楼的后来居上,则毫无疑问,彰显的是后来者的经济实力。想想上楼前看见工作人员在必经之路上招揽游客和“登上101塔”之类有些老旧的广告牌合影,当时自己兴趣不大,就婉言谢绝了,哈哈,其实心里还是有点难过的,为这片土地上,现在有些萧条的经济。</h1></div> (台北/101大楼) (台北/101大楼,楼内广告照) (台北/101大楼,楼内广告照) (台北/101大楼,烟雨蒙蒙的群楼) <h1> 话是这么说,从101大楼下来,在底层的商品柜,看见漂亮耀眼的红珊瑚系列首饰,对,还是要老老实实承认,买不起呀买不起——哈哈哈,此刻显得有点萧瑟的反倒是我才是。不过,这次在高楼之上,因为烟雨蒙蒙无法拍正面照,灵机一动拍的侧面照,倒还效果不错,多少有点学生时代的我们,也曾听过孟庭苇那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意境。能勾起文化上的联想,说明终究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一家人啊。</h1> <h1> 第三次登上高楼,则是立秋这天,风和日丽的上海。</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与绝大多数现代超高层摩天楼一样,上海中心大厦不只是一座办公楼,它更是设计巧妙的商业综合区。据说大厦的9个区都各有自己的空中大厅和中庭,夹在内外玻璃墙之间,而空中大厅的每一层都建有零售店和餐馆,共同组成一个垂直的商业区。从设计来看,为了延缓风流,上海中心大厦的外形好似一个吉他拨片,随着高度的升高,每层扭曲近1度。大厦有两个玻璃正面,一内一外,就像一个管子外面套着另一个管子,这是为了在为空中大厅提供空间同时,充当一个类似热水瓶的隔热层,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冷气需求。总之,作为一座巨型高层地标式摩天大楼,设计高度又超过了附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上海中心大厦,以其580米的风貌,处处展现高科技的力量,也处处体现了建造与供养这样一栋摩天楼背后的国家经济实力。</h1><p class="ql-block"><br></p> (上海/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上海中心大厦,世界最高的20座摩天大楼) (上海/上海中心大厦,未来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 <h1> 118层,在距离地面垂直高度546米名为“上海之巅”的观光厅里,隔着落地超大透明玻璃幕墙,可360度俯瞰上海城市风貌……阳光正好,绕行一圈,看上海的风貌。上海的风貌,也是整个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吧,广袤大地上,群楼,密密地延伸开去;黄浦江上,几艘船缓缓地,在姜黄色的江面上划过丝绸的波纹。不清楚这眼前开阔的风景,风景下的群楼,每一个窗口都容纳过多少悲欢离合,但我能确定的是,以前几次来上海,旅游也好,出差也罢,都没舍得花钱“登高”来“望远”——看来还是要感谢中国的经济腾飞,才给每个最普通的人,都带来了一点经济的富足和眼界开阔的可能吧。</h1><p class="ql-block"><br></p> <h1> 登高,确实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看众生渺小,也审视自己的渺小。不过,若是回到文章开头来,是必须登高,才是望远吗,倒也未必。人生的经验、阅历、慈悲、宽容等等都需要一路行来的一路积累,待累积到一定高度,也就能成为可以供人登高、望远的“高楼”。只不过这个高楼,也如每个城市都可能有的高楼一般,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如此说来,南宋辛弃疾那首自小便牢记背熟的《丑奴儿》也就有了新的意义:“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固然是人生少年时的写照,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却未必全是中年的落寞,也许,也有“登高望远”后,一切皆如浮云散的释然,既是释然,自然,便真正是“天凉好个秋”了。</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