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不是很简单

只吃糖不吃苦

最近很多人感叹博士生开始抢本科生的饭碗:深圳中学17个新老师中有16个是名校博士;北大物理学博士入职朝阳区城管岗位;河北的一个小县城,迎来了清华大学的两个博士生…<br><br>很多人认为博士毕业生属于知识分子群体,不存在所谓的就业焦虑,更谈不上找不到工作。<br><br>但实际结果是:在僧多粥少的年代,医生,哪怕是名校出身的,也不敢挑肥拣瘦。<br><br>@小南,文科博士,30岁。<br><br>我的博士学位性价比太低了。<br><br>“博士毕业不要担心找工作!博士毕业,收入高,地位高,有户口,有编制……”不想工作的肖楠义无反顾地跳进了读博的“大坑”。<br><br>博士毕业一般有三种途径:继续做学术工作(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或研究所)、进入行业、考公务员。但一入学,肖楠就发现了问题:博士帽子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br><br>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要想继续做学术工作,对于双非文科博士肖楠来说,各方面都很难涉及到“985博士”和“归国博士”。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还有一个更残酷的事实:“你的本科学校决定了你最终去就业的大学。”<br><br>按照小南的理解,很多像她一样想继续做科研的师兄师姐,这两年只能被动选择“非学术职业”。<br><br>@段段,地质学博士,29岁<br><br>放弃专业后,我来到北欧学习甜品。<br><br>直到去年开始找工作,段段才意识到,曾经的地质专业的黄金十年,早在她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尽头。<br><br>更令人沮丧的是,在漫长而孤独的4年后,我对地质学的兴趣似乎已经耗尽。要不要继续走这条看似无止境,实则寂寞的赛道?首尾相连,往下走,似乎很难看到尽头。<br><br>毕业后,段段先在大学图书馆找了份临时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思考未来。最后她决定去北欧,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姐姐一家,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换一个赛道,开始学习烘焙。<br><br>说到以后的职业选择,段段并没有那么着急。她说她将来可能会继续当少校或者甜点师。“世界上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选择正确。”<br><br><br><br>@肖佳,天津大学博士,34岁<br><br>不是医生选择公务员,而是公务员收留医生。<br><br>前些年,公务员是博士生争取到但很少选择的职业。然而,这两年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公考热”在博士圈迅速涌动。<br><br>贾本科毕业于二本院校,211院校硕士毕业,毕业两年后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br><br>读博前曾被私企打过的小贾非常向往体制内的“甜头”,于是决定毕业后考定向选调生,毅然成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博士定向选调生竞争比低,所以会重点培养,聘任晋升速度还是快的……”。<br><br>今年,小贾参加了天津定向选调生招聘,但在面试阶段,他以微弱的差距被别人超过。看着录取名单上清华、上海交大甚至“青马计划”的博士生,小贾只能默默服气,继续准备其他考试,争取早日落地。<br><br>@麦穗,211硕博,31岁<br><br>我在1区持有三篇SCI论文,但是找不到编制的工作。<br><br>麦穗,女,211硕士本,1区持有三本SCI。看起来找工作应该没那么难,但实际上,她所在的部门三个博士中,只有一个确认了某知名国企的《R&D邮报》。听说年薪比前几年入职的少了近10w。<br><br>其实麦穗一点也不逊色。她知道自己的科研能力有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只能用我十二分的努力达到一个中级的科研水平。如果我上了985大学,要么上,要么下。”所以,她一早就决定毕业后去当地一所双非大学。唯一的要求就是城市要在南京或者上海。<br><br>前阵子,麦穗和24名一流博士通过了省属高校人才引进资格初审,她却在面试阶段被刷了下来。<br><br>这是麦穗第二次和她一起跑步。她很清楚自己面临的就业形势。单身的她把职业院校的范围扩大到了长三角,同时也开始在企业谋职。<br><br>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博士生7-8万人。新冠肺炎疫情,巨大的就业压力,国内外不稳定的经济环境,让所有毕业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选择。<br><br>1.应聘降维工作时,不要陷入“不高不低”的窘境<br><br>大多数选择读博的人,前期都是立志走科研这条路的,但是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迫转行。比如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导致的专业陈旧,高校“非升即走”的准聘用制等等。再加上这几年职场环境变了,楼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医生找工作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br><br>以前可能博士可以去BAT和985大学,现在不行了。然后调整预期,降低标准,选择一些二三线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或者大学。<br><br>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先找到工作和起点更重要。然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尽快做出成绩,提升自己的价值。当别人还在挑工作的时候,你已经在一个他们不喜欢的行业站稳了脚跟。<br><br>2.自由选择工作,但也要注意避免“职业选择难”<br><br>很多人说博士毕业后只有三条出路。在某种程度上,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狭义成功的价值观。毕竟博士不仅仅是一张文凭,更是一种素养和格局。<br><br>敞开心扉,走下圣坛。就像去北欧学烘焙一样,医生可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收入是考虑因素之一,但工作的稳定性和氛围,以及自己的性格、兴趣、理想都是很重要的维度。<br><br>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仍有很多学生没有做长期职业规划。就像肖楠一样,“我以为硕士毕业后很难找工作,就去读了博士。”这真的不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因为即使上了博士,我还是会陷入“艰难的职业选择”。<br><br>别担心,医生在市场上还是稀缺的<br><br>在整个人才市场中,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博士依然稀缺,这是事实。学历没有卷到博士级别。<br><br>公务员、国企、私企、大银行对医生的友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除了可观的招聘比例和就业率,还有更诱人的薪资水平。<br><br>根据猎聘平台大数据:博士总体就业率明显高于硕士和本科生。月薪5万的博士占全部博士学位的6.24%,而月薪5万的专科生仅占全部大专学位的0.46%。<br><br>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博士生求职的弹性远小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求职周期更长,流程更复杂,更重要的是专业选择相对有限。所以,花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