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钱想厚的美篇

不倒翁

<p class="ql-block"> 炒面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李福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吕梁西山八县和陕北的榆林地区 ,说起“炒面神”这个词,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假如你把谁说是"炒面神”了,其中的含义不用解释,大家都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当然,要是走出了生活的这个圈子,你若再把别人说成是炒面神,那恐怕就成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相信各位外地的看官还是一头雾水。那么,究竟何为炒面神呢?请诸位不要着急,且听小生慢慢道来: 准确得讲,就是有儿子娶了儿媳妇的,或者是正在紧锣密鼓得准备娶儿媳妇的,这些当了公公的和准备当公公的都统称为炒面神。</p><p class="ql-block">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把老公公叫作炒面神呢?从字面上看,炒面是北方农村的一种食物。在过去困难的时期,人们常把玉米和莜麦炒熟了,磨成面粉用开水拌成团就可以直接食用了。但是炒面神三个字合在一块又如何解释呢?看过封神演义的,那里面子牙斩将封神位,封了有风神、雨神、雷神、火神等等,唯独没有这个炒面神。那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呢?由于本人的知识面有限,思考再三,始终没有得出想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刻,突然间想起了万能的微信群。于是乎,我就编了一条信息发在了一个秧歌群:朋友们,大家早上好!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人们常说的炒面神吃炒面是什么意思?这当中又有怎样的传说和故事呢?请大家用文字秧歌、语音秧歌,以及口头表述的方式讨论一下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群主创享未来就带头发话了,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这是一次考试,那我可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为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侯,一个叫贯斗牛的歌手冷不丁发来了一首语音秧歌:</p><p class="ql-block"> 不分辈份硬瞎混</p><p class="ql-block"> 公和嫊子偷的弄</p><p class="ql-block"> 廊门一响快行动</p><p class="ql-block"> 忑溜地钻在炒面瓮</p><p class="ql-block">​ 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这首秧歌,紧接着他又发来了一首:</p><p class="ql-block"> ​不锤敲侠戴绿帽</p><p class="ql-block"> 锤敲戈侠儿不孝</p><p class="ql-block"> 猴子拉车乱了套</p><p class="ql-block"> 伢说这该怎么闹</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两首满带泥土的秧歌,就足以证明这位歌手的才思敏捷与扎实功底!随后,听一旁的群友介绍,说这位歌手是在一个工地上打工了,一边干活一边编歌。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他竟然能即兴编歌,现炒现卖,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虽然只是寥寥的三言两语,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出于礼貌,我也极力开动脑筋,很快编了一首秧歌出来互动:</p><p class="ql-block">​ 不懂啥叫炒面神</p><p class="ql-block">​ 无奈请教微信群</p><p class="ql-block">​ 引来不少众亲朋</p><p class="ql-block">​ 才知民间出高人</p><p class="ql-block">​ 其间,也有不少网友建议我上百度查一查答案,我便迅速登上了百度,仔细一看,原来炒面神是这样来的。很久以前,有一个大财主风流成性,对大儿媳有非分之想,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人终于好上了。有一天,正当公公与儿媳妇在一起逍遥时,儿子回来了,情急之下,公公跳进了装满炒面的大瓮中,儿媳妇顺手将瓮盖盖好。儿子与媳妇上炕入睡,公公在炒面瓮里逼得喘不过气来,时间一长,实在呆不下去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猛地掀开瓮盖,从炒面瓮里跳出来,慌不择路地从门外跑去。儿子在朦胧中看到一个浑身沾满炒面的人从大瓮中跑出去,惊叫着说:“你是谁?”儿媳妇灵机一动:“那不是人,是神,一定是炒面神!”</p><p class="ql-block">   这儿子是个糊涂蛋,第二天,就把家里来了炒面神的事传得周围人都知道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只有这个儿子还蒙在鼓里。从此,炒面神的说法便流传开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炒面神,当然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但都是大同小异,其中不乏还有公公儿媳妇有染的伤风败俗之事。延续到今天,就变成了吕梁以及陕北地区的一种风俗。每当有人娶媳妇的时候,人们就把公公打扮成一个丑角,然后抓两把面粉照他身上和头上一撒,用来营造一个红火和热闹的气氛;还有同辈的老年人之间也会开一些类似的玩笑。</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老家,一场婚礼的热不热闹,成不成功,关键得取决于耍公公这出重头大戏;事宴上的一号男主角也是非他莫属。过去农村没有条件,随便找两件老年人的旧衣服一穿,在锅底上蹭两把黑,往喜公公脸上一抹,打扮成一个黑大人唱戏的模样,还会抓两把炒面撒在他的身上。等到新媳妇进了村,就让这个喜公公把新媳妇背起来,在村里面转上两圈,再给喜婆婆脖子上挂一个醋瓶子,并让她手里面拿个笤帚把跟在后面,寓意婆婆争风吃醋,那场面才是绝对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完事之后,主家自然会拿出喜烟喜糖,散发给所有参与耍笑来的人们,以示感谢抬举。你可别拿这耍笑不当回事,那也得分什么人了。谁家耍笑的人多了,说明这家人平常的人缘好;反之,谁家没人耍笑了,说明这家人平常和外人处事不怎么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臭的连个人挨也没有。也有的人家自知自家平常的为人处事,担心办事的那天没有人耍笑,就会提前拿上好烟拜访、打点朋友们,以免因为婚礼现场冷清而显得尴尬。</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耍笑喜公公的花样也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人们使的招数更是出人意料,口味也是越来越重。有些时候,甚至有些粗俗和露骨,但也丝毫不减乡下人的雅兴。当然总体上而言,还是文明的元素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位炒面神,被朋友们化妆的诙谐中不失文明,幽默中尽显大气。再看他那滑稽样,无疑给婚礼现场增添了不少的喜庆与热闹气氛;当然与这位炒面神现场的配合以及平常的乐观性格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人在一场婚礼上唱过这样一首秧歌:</p><p class="ql-block"> 我当书记老熟练</p><p class="ql-block"> 当炒面神第一遍</p><p class="ql-block"> 山珍海味都不羡</p><p class="ql-block"> 思谋的就想唵炒面 </p><p class="ql-block"> 耍笑喜公公的花样也是五花八门、别出心载;也有让公公、婆婆、新郎、新娘上台表演三句半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结婚</p><p class="ql-block"> 明年我抱孙</p><p class="ql-block"> 晓得有没有</p><p class="ql-block"> 我保证</p><p class="ql-block"> 张灯结彩迎新人</p><p class="ql-block"> 喜烟喜糖待亲朋</p><p class="ql-block"> 公公背来婆婆引</p><p class="ql-block"> 有亲人</p><p class="ql-block"> 人逢喜事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咱家有了一尊神</p><p class="ql-block"> 爸爸你是什么神</p><p class="ql-block"> 炒面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就喜欢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小时候喝妈妈熬的小米粥一样喜欢。</p><p class="ql-block"> 古语说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喝茶能喝出来茶文化,喝酒能喝出酒文化。这结婚耍笑喜公公,也照样能给你玩出一套文化来,甚至还能玩成一种产业。置办上各种各样的服装道具,专门对外租赁,在红活热闹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份收入。</p><p class="ql-block"> 炒面神,这个原本象征男人懒散,不务正业,二流子形象的贬义词,硬生生的让人们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文化,也玩出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当然,在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婚礼习俗也逐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将地域文化逐步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进步。</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用一首秧歌做个总结:</p><p class="ql-block"> 想当个炒面神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得准备一百多万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为了挣钱公婆都舍上命(mi)</p><p class="ql-block"> 家家户户压的喘不过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