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唐诗一件华美外衣<br> 改稿《秋登浦楼》随想<br> 文/熊曙光<br><br> 近日,在某微信群里,与诗人卢顺贞有过一小段关乎格律的看法交流。这事勾起我许多回忆。<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校园里哲学书籍很热销,文学青年最时髦。那时候我也赶过时髦,尤爱新诗。大学毕业后,忙得团团转,有近二十年不曾动笔。2006年,高中同学靳鹤奇的新浪博客又唤醒我体内潜藏的一点“文学细菌”。渐渐地,我拾起新诗,后又斗胆尝试旧韵。大约在2008年秋,我第一首“七言八句”《秋登浦楼》凑了出来:<br> 高秋半月挂浦楼,灯影临波摇天籁<br> 两岸寺庙听辕楫,一水西东奔江海<br> 蜗居片瓦鬓藏霜,登高无酒歌舒怀<br> 百年堪怀千岁忧,试将襟袖共露白<br> 之所以说这是“七言八句”,是因为我自知之明,下笔时没有纠结于格律。不久,一位古诗词前辈看到这“七言八句”,几天后,他给我发来了修改稿:<br> 高秋半月挂浦楼,古运无风水自流<br> 两岸民宅灯影亮,一洲园圃树花幽<br> 蜗居片瓦鬓霜现,酣战教坛志渐酬<br> 梦里时忧千载事,常将襟袖练吴钩<br> 真心感谢老前辈的厚爱,然而我心我知,但说出来又恐不合时宜。<br> 清江浦楼是古淮安的标志性建筑。原浦楼在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西南方,相距数百米,隔运河相望。新浦楼东移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重要节点清江大闸旁的河洲之上,三面临水,两岸寺庙林立,西邻碑亭“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是览胜怀古绝佳地。<br> 原稿平起,交待秋夜登楼。“高秋半月挂浦楼,灯影临波摇天籁”,月挂浦楼,波摇灯影,俯仰之间,天籁在耳,情思暗涌。“两岸寺庙听辕楫” 虚笔以怀想“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古淮盛况。“一水西东奔江海” 实笔以壮写空间之雄阔,隐约对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之慨叹。“蜗居片瓦鬓藏霜,登高无酒歌舒怀”,看一水西东且把烦忧抛,登高放歌无酒又何妨?“百年堪怀千岁忧,试将襟袖共露白”,人生百年怎堪怀千岁之忧?夜凉、露重,今夜无眠,就让我暂时抛开一切烦忧,和露珠一起洁白在月光下。以“高秋半月挂浦楼”开篇,以“试将襟袖共露白”收笔,首尾“合”也,或可谓“放得开,收得起”。仰望、俯看、静听、怀想、远眺、蜗居片瓦、两鬓藏霜。登高放歌不在乎有酒无酒,久立楼头一任它露白衣襟,豪放不失婉约。纵观全篇,形象刻画立体鲜明,情感节奏跌宕有致,联与联之间有跨度有留白。一介寒士,登高放怀,暂忘烦忧,露湿衣襟,月我具白,斯景斯情,宛在眼前。<br> 修改稿中,“两岸民宅灯影亮,一洲园圃树花幽”似乎少了历史的厚重、空间的延展,尤其是现实中两岸当年几无民宅,园圃也不可能成为夜晚登楼的视觉重心。至于后四句,与修改稿立意不同情怀迥异,甚至人为拔高了主人翁的形象,更何况“酣战教坛志渐酬”比之“登高无酒歌舒怀”无疑缺少立体形象,“梦里时忧千载事,常将襟袖练吴钩”,其联想有点怪怪的,“酣战教坛”的老师所思所想应该是教材教法等,为什么梦里都在“练吴钩”呢?“常将襟袖练吴钩”比之“试将襟袖共露白”,没有能呈现原稿的意境,在“起承转合”的“合”字上似有遗憾。<br> 当然,无法否认,也无需否认的是,原稿格律谬误太多,前辈修改稿对仗工整,格律谨严。<br> 诗乃歌也,如果看着费眼,念着费劲,可能就影响诗的韵律美;诗,过去是唱,现在不唱,也叫诵,当也要朗朗上口。这段话若是这样理解不知可否:诗歌的韵律,现代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要看着费眼,念着费劲,估计差也差不了多少,至于形象的饱满鲜活、意境的深邃旷远,无论怎么精心营造都不为过。换言之,格律,不过是唐诗一件华美的外衣,唐诗的灵魂理应是意境的营造,是立意新警、意象丰盈、行文跳脱、张力适度。<br> 行笔至此,我不由得担心,如果那位老前辈看到此文,会不会以为我大不敬?但我真的忍不住想说:格律比肩老杜的,古人估计不多,今人一定不少。对格律的苛求,或是大咖的追求,是诗歌爱好者的误区;初学者如过度关注于格律,恐坠入名词术语的大海,在平平仄仄纠结中,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或丧失信心,丧失兴趣,于古诗词的普及是大不利也,我相信这也绝非那位曾多年从事诗教工作的老前辈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对格律的把握,何必仅局限于新韵取代旧韵,何妨再宽松一点外衣,让灵魂尽情地舒展?<br> 其实,唐朝诗人对格律并不像现代人如此重诗,唐人崇尚诗出于自然,平仄本属于抑扬顿挫的自然选择。翻开诗歌发展的历史篇章,格律诗“律”的要求越来越规范,人们对“律”越来越重视,但好作品却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说,作茧自缚的多是今人,古人常自己“解放”自己。如被今人视为大忌的“孤平”、“三平调”等,古人能避则避,避不开也没人在乎,如被誉为“唐人七律当以此为第一”的崔颢《黄鹤楼》,其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出句为“孤平”,对句为“三平调”。再比如,格律诗的押韵,今人多以押平声韵为正统,然而被前人誉为唐诗中五绝之冠的柳宗元《江雪》,却押的是入声屑韵。此外还有“吴体”、“拗体”,还有如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等失粘的所谓“折腰体”,无非是古人给自己找的“借口”。古人于诗律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言:“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袁宏道有言:“法李唐者,岂谓其机格与字句哉?法其不为汉、不为魏、不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者也。”<br> 其实,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唐诗中存在有违格律的现象,就轻视格律。摘不到葡萄也不要说葡萄酸,葡萄也不必瞧不起小苹果。进步,来自包容,来自互勉。在此,我建议初学者先写古体诗,尤其在中小学的诗教工作中。古体诗不苛求平仄、不限长短、押韵也较自由。我很纳闷,为什么古体诗现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古诗十九首》今人望其项背者有几?李白的《静夜思》《玉阶怨》,不也是乐府诗?在古体诗习作中,慢慢找到点感觉,培养起兴趣,积累了造境技巧,然后或可探究如何在词不害意的前提下,努力去调调平仄,再上层楼。<br> 《秋登浦楼》写于2008年。2023年,也就是和名诗人卢顺贞交流后的近几天,我又想起来,翻找出,再尝试,以通韵为准,努力调整其平仄:<br> 浦楼明月霜飞远,雁影横空蓼半依<br> 一水西东奔江海,三朝寺庙送辕楫<br> 登高无酒歌襟抱,得句留题慰鬓丝<br> 半百堪怀千岁虑,试将白露秀秋衣<br> 第二次修改后,此诗仍有缺憾。但这次改稿中,我明白了当年老前辈的良善、无私、坦诚,因为“人靠衣妆马靠鞍”,格律,毕竟是唐诗一件华美的外衣,纵然我无意律绝,如果是“七言八句”,他就希望我更美,希望我穿上唐诗华美的外衣,此心可鉴;我还明白,诗完稿后捂一捂,热写作冷修改,有闲暇有闲情时,再调调平仄,或平水韵,或中华通韵,确实难调的,单调韵脚以就古风,倒也有趣有益;我更明白,古人写诗,合律的不合律的,估计也不会特地标注,但为了减少麻烦,如果难以合律,尽量避免五言七言之四句八句,起码不要自己标榜为“律/绝”,或改写成杂言古诗,或干脆改写成散文诗,最大限度保护唐诗的灵魂。<br> 格律这东西,知易行难,有人视它为“镣铐”,或者是“鸡肋”;也有人把它当成了“金项链”,走到哪炫到哪。我不反对格律,我不喜欢一论诗就谈格律,我仍以为写诗时要淡忘格律,不要目迷于唐诗华美外衣,而应该专心于“立意新警、意象丰盈、行文跳脱、张力适度”,努力走近唐诗的灵魂。<br> 我这草根之言,于大咖或有异议,于新手或有启发。我很欣慰,名诗人卢顺贞竟然愿意在他为孙应考老先生《百诞自寿》而作的序文中,“借用”本文关乎唐诗灵魂的十六字表述。<br><br> 2023-09-09<br><br><br><br><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