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朝贪官不少,清官也很多,而且这些清官在教育子女传承清廉家风方面,都比较成功。其中,明朝中期的名臣王恕应该说是最具典范的官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王恕是陕西三原人,家中世代务农,家境还算殷实。虽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其一直重视勤俭、乐于助人,经常救济贫穷邻居。他的父亲王仲智,也是以淳朴勤俭,经常扶危济困而闻名于,在当地小有耕读好名声。</p> <p class="ql-block"> 王恕天资聪明,学习勤奋,三十二岁考中进士,在他的做官之道中,有许多耕读家风的影子,而他在为官的操守上,则是尊先祖勤俭自律,极为廉洁。</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云南,有一个大贪官为所欲为,此人名为钱能,人如其名,爱钱如命。他虽为太监却权利极大,这是明朝自朱棣之后大肆起用太监镇守边疆所形成的弊病。如此虎狼之行贪污成性之人,却镇守云南长达十二年,后来连皇帝都受不了了,而派王恕前去整治。王恕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钱能就招架不住,开始到处求人在皇帝面前说好话饶他性命。此后,王恕又调到南京为官(按照明朝的制度,北京为京师,设有作为中央机构的六部;南京则为副首都,也有相当于中央机构的六部。但因为南京距离北京遥远,此地官员贪腐之风远胜于北京),一来之后局面就大不相同。他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绝不容许有贪腐之事,对于同僚所管事务,也时时监督。南京百姓感叹终于来了一位清官,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恕的子孙后代,也延续先祖的优良家风,有清廉勤俭的德行。王恕教育子女“指窖止贪”的故事也一直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明·李中馥《原李耳载》:"(王恕将儿子)引至宅,指一处云:'此藏金所,有金一窖。'指另一处云:'此藏银所,有银一窖。’后公卒,向指处掘之,皆空窖也。”</p><p class="ql-block"> 【大意】王恕将儿子带到屋后,指着地面说:“这是我藏金子的地窖。”又指着另一个地方说:“这是我藏银子的地方。有了这些金银,你们后代就有生活保障,不能贪财”……后来王恕死后,儿子按照他生前所指地方去挖,却什么都没挖到。但是父亲的教育意图却被一直传承下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