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祭祀?祭祀的起源?祭祀的原因?祭祀的作用?

明蝉 罡正太一4134

<p class="ql-block">原因有两种:</p><p class="ql-block">1、祖先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天地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无法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日月的运行,火山爆发,暴风骤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恐慌又无能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便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者鬼指挥者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只能通过举行某种特殊的祭祀礼仪,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p><p class="ql-block"><br></p> <h3>起源:</h3></br><h3>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h3></br><h3>《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h3></br><h3>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h3></br><h3>作用:为了向祖先祈求福佑,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h3></br><h3> <h3>民族的不同,构成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门历史文化。自古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h3></br><h3> <p class="ql-block">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对自己未来的新工作,给予新的指导、教诲和启发。祭的上半部分,左边是牲肉,右边是一只手,下面是神。祀,左边是神,右边是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化中,阳为吉,阴为凶。中华文化中的神,也不是指人格化的那种妖怪,而是主导阴阳二气造化的自然力量,通过祭祀,可以申请让这个力量,出阳藏阴,便可趋吉避凶,趋福避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