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桥群落——韩湘水博园

王伟华

韩湘水博园里有古桥56座,称得上是一座古桥博物馆了。这些桥基本上都是从各地买过来拼装而成的,也有一些是仿古桥。拱桥、平桥、曲桥、廊桥,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历史,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人们走过一座座桥,细细阅读桥旁牌子上的介绍,在游园中仿佛与历史相伴,与古人同行。 韩湘水博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3805号,是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三千村民为保护上海饮用取水口安全而建的一个水生态园林。占地400亩,毗邻黄浦江。 韩湘水博园是上海难得一见的集齐水、桥、亭、台、楼、阁、树、花、草、木的古典园林。是以保护水源、保护母亲河、展示黄浦江历史、文化和马桥古文化为主题,以文化展示、生态示范、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大型生态园区。<div> 这是北门双桥。</div> 千年古樟 为“上海第一香樟”,主杆高十八米,胸径为2.2米,须四个人合抱。虽然其生长已经千年,但其将康状况非常良好,在若千年之后其树冠可覆盖五百平方米的地面,成为一把绿色巨伞。夏日,游人可在其遮阴下纳凉、品茶、谈天论地,尽享生态旅游之快乐。千年古樟是游人的绿色屋宇,也是韩湘水博园的镇园之宝。 上海浦江书院坐落在被誉为“梦中的香格里拉,浦江畔的人间仙境”的闵行区韩湘水博园内。浦江书院以传承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开办国学大讲堂,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接受圣贤教诲的文化平台。七重飞檐的屋顶,象征着等级和地位。 醒狮桥,这是入园的第一座桥,桥栏上有很多石狮子,是单孔圆拱桥。始建于明末,毁于抗日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当地百姓重建了“太平桥”并把桥名更改为“醒狮桥”,意在表达中国人民已经觉醒,只要有人胆敢来侵犯,中国人民就会象一头勇猛的狮子扑向敌人、消灭敌人。醒狮桥上有12根望柱,在每根望柱上面雕刻着一头狮子,狮子是皇权和显贵的化身。桥上有一副对联:卧之静宁致八方,醒之翻腾震九州,足以可见狮子的威力有多大。 龙凤桥 始建于明朝,桥拱券顶部分别镶有一块徽雕,“腾龙”和“翔凤”。桥两侧的楹联分别为“龙生富贵天,凤来吉祥日”和“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br>  “龙凤桥”系清朝时期单孔拱桥,原建于浙江某地。相传,有一个村庄的大户人家,长子娶妻后三年不育,到庙里烧香求神也不见灵验。一日,一云游和尚前来化缘,临走前,他在大门上留下了“积德送子”四个字,这家人想自己一向行善积德,还要怎么积德呢?思来想去,前些日子乡里老人过小木桥时不慎掉进河里,还是建座桥吧!说来也巧,桥造好后,长子之妻便生下了龙凤胎,于是“龙凤桥”就这样叫开了。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含碧桥 为清代拱桥。据传,“含碧桥”原址那个地方河水常常断流、河床露出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后来当地一个石匠翻山越岭,在一座大山后找到了新的水源,于是他带领全村劳力开山凿壁把水引到断流的河床里,经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的艰苦努力,山那边的水哗哗地流进了那条河,在两岸树木的映照下,流水象翡翠一样清绿清绿的,所以,人们就把那座桥叫做“含碧桥”。 香泾桥 是清朝时期的单孔圆拱桥。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要经过香泾桥原址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原来只有一座很窄的平板桥,所以为了迎接乾隆皇帝的南巡,当地的乡绅们就决定修一座拱石桥。当地又盛产茉莉花,为了让乾隆皇帝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光临的这一天,桥上桥下都撒满了茉莉花瓣,香气回溢。于是,乾隆大悦,赐桥名为“香泾桥”。 浦江魂 黄浦江的历史形成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春申君开挖大黄浦一事,此后,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朝廷命官和上海百姓都为黄浦江的最终形成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立此碑,志在传承先人不断开创、不懈努力的精神。<div> 巨石重约八十吨,是广西产的“水冲石”,巨石表面有清晰地水冲痕迹,此石经过约半个月的长途跋涉,才於2003年春在韩湘水博园安家落户。<div> 水冲石以产于湘西吉首市仙镇营北二、三里的水冲湾而得名。用它制成的砚台称“水冲石砚”或“水冲砚”。据清光绪年间编修的《乾州厅志》卷十三“物产”记载,水冲石砚“色淡青,坚嫩发墨,质微黄,而花纹间有山水草木之状。</div></div> 忠靖亭 夏原吉,明代江西德兴人。明成祖即位后为户部尚书,卒年六十四岁,谥“忠靖”。永乐元年(1403年)受命治理苏松大水,他布衣徒步,亲自踏勘,广泛听取意见,开挖范家浜(今黄浦江在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东一段),解决了太湖水系出海不畅的问题,形成了“以浦代松”的水系变化。黄浦江从此成为太湖泄洪的主要通道,并为日后上海港的建立和上海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建此亭以纪念其对黄浦江形成之功绩。 双福桥 历史更悠久,是1522年明嘉清年间的浙江山区一位农妇建造的,为明清时期的跨梁式平桥。相传浙江山区的一个村落里,有一个寡妇,早年丧夫,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成家。她虽然很艰难,但总是接济比她还苦的人,所以在当地有极好的人缘和口碑。儿子、孙子在她的教育下也非常争气,后来一个孙子做了官,要为她造新居,但她却把银子拿去造了桥,让乡亲们同享儿孙之福。因为她的儿子、孙子都很孝顺,所以乡亲们就把这座桥叫做“双福桥”。 范公亭 范仲淹,苏州人,官至参至政事,1023年至1028年,范仲淹修筑了143里的悍海塘,即苏北的范公堤,景佑二年(1035年),他治水苏北,疏导黄泗浦、白茅塘、下张浦等,使该地区水经南入吴淞江,东北入长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所著的《上吕相公书》、《条陈江南、浙西水利》是两篇最早谈论治理太湖水里的文章,对黄浦江水系在内的江南水利建设和治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日晖港桥 日晖港在上海市区南部,南通黄浦江、北至肇嘉浜排水泵站、西靠日晖新村、东沿日晖东路。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日晖港又名日赤港,俗称石灰港,港浦水入北流,为新港,有里、外日晖桥”。日晖港为肇嘉浜中段一条入黄浦江的通道。1990年至1991年10月,因实施日晖港北段1070米填浜埋管工程,日晖港仅保留了近黄浦江0.76公里的一个港池。 这是不能确定的一座桥,虽然我去了几次,但没有看到日晖港桥,这座桥身上写的是“女儿桥”。  这是日晖港桥和龙华港桥两座桥上桥的地方。   龙华港桥 龙华港旧称百步塘,又称白婆塘。西起穆家塘与漕河泾港汇合,东经龙华镇入黄浦江,全长3.7公里。原龙华港自黄浦江进口迤西,在龙华寺东白婆桥分两支流,其中一支西流,过今龙华镇路,经蒲汇塘,过虹桥镇,西进七宝、莘庄、泗泾,抵松江,北经新泾港,可达苏州河,曾为龙华镇的形成和发展起过较大作用。 溯根寻源不是成语。它的意思类似──追根溯源,意思是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出自《本市市长无房住》。 丰泽桥 为明清时期单孔拱桥,桥面呈弧形、无踏点。相传,有一年该地区河流干涸、庄家颗粒无收、饥荒蔓延,身为父母官的李县令多次帅众求雨却多无效。一日,他入睡后梦见一蛟龙在头顶上盘旋,并对他说:“在县衙门前建一座桥”,说完腾空而去。李县令十分纳闷,心想:县衙门前并无河流,为何建桥?但他又不敢怠慢,赶紧下令建桥。谁知桥建成后,天上突降大雨、河道流水奔腾、田野重现生机。于是李县令挥毫写下“丰泽桥”三个字。 灵璧石,安徽省灵璧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纹褶皱缠结、肌理缜密,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造型粗犷峥嵘、气韵苍古。常见的石表纹理有胡桃纹、蜜枣纹、鸡爪纹、蟠螭纹、龟甲纹、璇玑纹等多种,有些纹理交相异构、窦穴委婉,富有韵律感。 外婆桥 是清代单孔拱石桥,外观以青砖装饰。相传,此桥是一个富商所建。富商的父亲早年去世,富商幼年时被寄养在外婆家里,外婆家依山傍水、青砖石桥,环境十分优美。长大后,他离开外婆家外出谋事,后来外婆去世了,他忙于经商就再也没有回到童年居住的地方,但他很怀念那里的情景,特别是那座小石桥,外婆常带他坐在那里唱着歌谣、讲着故事。后来他照着外婆家的样子建了一个院子,里面有一座他最爱的“外婆桥”。 水生态科普体验馆 总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其中展览面积75平方米,互动实验活动区及材料管理室25平方米。展馆划分为“水域环境及资源保护”、“水能源利用”、“水的实验”三大板块,集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让参观者寓教于乐之中。 乐生活低碳小屋 彭清 师生林 贵州苑,这座吊脚楼是从贵州山区的一户大户人家移建在这里的,全木结构,有近百年历史。是由贵州苗家吊脚楼,盆景园和亲水平台组成的吊脚楼是苗家特有的建筑风格。<br> 苑内有30多种盆栽,树龄最长的有800多年,前面还有一个观水平台是夏天赏荷的好地方。 环秀桥 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桥,原建于浙江,因高速公路建设而被移建到水博园异地保护。“环秀桥”因河道成环形而得名,而河道为何成环形,这里有一个故事。相传,在环秀桥一带居住的是战乱时从北方迁徙到这里的村民,在遭到当地村民袭击之后,便在四周挖河道以形成一道屏障,“环秀桥”是他们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感恩林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46-47] ,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   迨吉桥 为明清跨梁式平桥,原建于浙江某地,2004年移建到此。相传,当地一布商因火灾而全部资产付之一炬,因此,邻里街坊纷纷出资相助,让他东山再起,布商感恩不尽。从此更加尽心尽力,生意越发红火。为了报答乡亲们的相助之恩,他就修建了这座“迨吉桥”,方便了邻里乡亲们的出行。 大禹桥 淀山湖桥 淀山湖位于青浦西部,与江苏省吴江、昆山毗邻,属太湖水系,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天然湖泊,蓄水量约1.1亿立方米。淀山湖上游接太湖吴江地区来水,经急水港、大米厍、白石帆等24条河流港汊入湖,以急水港为主流;下游出水河道经拦路港东西泖河、斜塘,下泄黄浦江。淀山湖是黄浦江最主要的源流。此桥建于淀山湖上,故名淀山湖桥。 长廊 太平桥 三江红亭 因亭内的三江红巨石而得名。三江红产于广西红水河一带,红水河的水因含有铁矿质而呈红色,滚落在河水中的岩石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浸泡而变成绛色且表面十分光滑。此“三江红石”重约十二吨,是足球教练徐根宝所赠,此亭因石得名,石头形似如来佛打坐,游客会抚摸以求保佑。 在广西北部山区,有一条水清流急、自东向西奔腾的河流,这条河以出产色彩斑斓的卵石而著称,即石玩界鼎鼎大名的“三江石”,当地人也称她为“奇石河”。 茅草亭 陆家浜桥 陆家浜在上海老城厢南,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2.44公里,民国初填浜筑路,今已成为陆家浜路。据清乾隆《上海县志》记载:“在立雪庵港东,(黄)浦水入…陈家浜、西南合陈泾庙浜”。故陆家浜位置及趋向与今南市陆家浜路基本吻合。自黄浦江西岸南码头起,由东朝西略向北弯,接近南门,经南仓街与草鞋湾之间、桑园街南段、普育西路北段、大兴街南段、林荫路南段、制造局路北段(即斜桥),与浦肇河连接。此桥建于陆家浜河上,也因此而得名。  小环桥 为圆拱桥,明清时代古桥。原建于浙江,2004年移建至“韩湘水博园”。相传小环桥未建之前,那一带的百姓出行十分不便,后来乡里筹划建桥,但又因凑不齐建桥的资金而迟迟无法动工,乡女小环得知此情后,捐出自己结婚用的所有金银首饰,使之得以顺利开工。当地百姓为感谢小环的无私,便把石桥命名为“小环桥”。 杨树浦桥 杨树浦是上海市区流入黄浦江的主要河道。杨树浦之名始见于清朝康熙年间所刋之《古今图书集成》,清乾隆年间,迎祥口堵塞,船泊改由杨树浦经周塘浜至引祥港镇。<br>  杨树浦南莲黄浦江、北连走马塘,全长约5.6公里,50年代初曾采取人力挖泥疏浚,60年代,为解决垃圾、粪便运输和排水需要再度疏浚,疏浚后自长阳路桥至黄浦江的河段可通航10吨级以下的船只。此桥建于杨树浦河上,也因此而得名。 太公亭,“姜太公钓鱼”是世人熟知的故事。姜太公(姜尚)弃暴君纣王而去,到诸侯姬昌处用“直钓”特殊方式“钓鱼”以引起姬昌注意,文王惊为奇人,主动攀谈,发现其是大用之才,招入帳下,被姬昌封为太公,又被提升为“丞相”,后来在姜子牙帮助下,建立了周朝。建此亭以弘扬其智慧和正义感。 少穆亭 林则徐,晚号“俟村老人”,曾出任杭嘉湖道。他十分重视水利,道光四年太湖流域大水,他考察发现入海入江水道淤积严重,逐疏浚河道、截弯取直,使河道交流汇通,免于水患。建此亭以纪念其治水功德。 万金桥 又名“状元桥”,是明朝时期的单孔圆拱桥。相传,“万金桥”原址这个村里有一个穷秀才为赶考无盘缠而发愁,左邻右舍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让穷秀才得以成行。几年之后,穷秀才中了举人,又中了状元,回到乡里,他拿出许多银子来酬谢乡亲们,但都被拒绝了,乡亲们说“你要报答乡亲们,就建一座桥吧,让乡亲们出行方便就抵得上万两黄金呐”!于是,就有了这座“万金桥”。  韩湘桥———百年古桥,桥址原在闵行马桥镇韩仓村。桥名因道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而得名。是上海仅次于朱家角“放生桥”的五孔古石桥。“韩湘桥”紧邻黄浦江上游取水口,属“韩仓村”。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韩仓有一片很大的宅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如今,站在号称上海第二古石桥的“韩湘桥”上面,流淌着上海历史的母亲河(黄浦江)一览无遗。“水博园”的古树、古桥、古建筑更为韩湘子的传说增添了几分想象的空间。 石桥上的雕塑也颇具匠心,其中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 三边形廊桥 钟乳石 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 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可入药。<br><br>   缘通桥 为明代圆拱石桥。相传,当地有一财主,富甲一方,但人缘却不太好,自己做寿、儿子结婚、孙子满月,街坊邻里的都不愿意去捧场,原因是他对乡里的公益活动不热心,更不愿意出钱。后来,他到庙里烧香拜佛,一高僧给了他几个字,“缘不通、财不发、族不旺、命不福”,回到家里他想了几夜,终于决定修一座桥,取名为“缘通桥”。桥建成后,他和乡邻的关系大大改善,家族也更加兴旺发达了。 火山石(火山岩或浮石)是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在急骤冷却后,由于压力的急剧减小,内部气体迅速溢出膨胀而形成的一种有密集气孔的玻璃质熔岩。其气孔体积占岩石体积的50%以上。因孔隙多、质量轻、能浮于水面而被称为浮石。它的特点是强度高、保温、隔热、吸音、防火、耐酸碱、耐腐蚀,且无污染、无放射性等。   吟春桥 是明代的折边桥,(由于圆曲线拱的拱石加工困难,放样要求非常准确,古代及近代的石匠发明了用若干直线的石料砌筑桥梁,简称折边桥。)为什么叫“吟春桥”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故事。相传,一个秀才看上了一个富家小姐,他知道小姐每天要上靠院墙边的楼阁观景弹琴,于是他每天在与楼阁相距不足十米的桥边吟诗作画,引起了小姐的注意,日复一日,秀才吟诗、小姐弹琴以声传情,终有一日之深夜,两人相约后花园,倾吐爱慕之情,遂结良缘。日后,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吟春桥”。 古戏台 韩湘水博园古戏台原建于清朝末年,后因战乱损毁。2003年韩湘水博园建园之时,根据老人的回忆逐将古戏台复原重建,但考虑到“水博园”是以水文化、水趣为内涵的,故将古戏台从地面移到了水中,使其与廊桥相接,与湖水相连,演戏时,演员可以从廊桥处拾级登台,观众也可以泛舟湖中或者韩湘桥上观看,使演出多了几分灵动、几分水趣。<br> 在古戏台上,几位好友围坐在一起,细细品茶其乐融融。 双桥 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拱桥。相传,此桥原建于江南一官宦人家的私家花园内,原名叫“赏月桥”,它的特点是桥面比桥梯宽,形成一个四周有石栏相围的平台。有一年,这家已进门多年而未生子的长孙媳妇终于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双胞胎男童,让这官宦人家欣喜不已,为了以示庆祝和纪念这多子多福的喜事,于是把“赏月桥”改成了“双桥”。 站在双桥上,右面是泰顺桥,左面是感恩桥。   感恩桥 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桥。相传,有一年江南发大水,一个六岁的男孩被母亲放在一个大木盆里,母亲在齐胸的水里推着他逃生,忽然,母亲脚底一滑倒在水中被大水冲走了,小男孩被漂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被人救起收养,长大后,他为了感恩母亲、感恩养父母和所有的乡亲,用了十年的时间凿石造桥,并把桥取名为“感恩桥” 站在感恩桥上,右面是双桥左面是泰顺桥。 江南水乡甲天下   廊桥是中国南方山区特有的一种建桥样式,山区的人用来躲雨、乘凉、歇脚、聚会。廊桥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场所,其中尤以贵州兴义、浙江泰顺等地的廊桥最为著名。   “韩湘水博园”的“古韵廊桥”是江南古建筑和廊桥结合、融汇的产物,它既有廊桥的韵味和功能,又有江南水乡的特质和神采,让人身处江南园林又恍若亲临异地他乡。 泰顺桥 为清代拱桥。相传,泰顺桥原址那个地方那几年不是闹水灾就是闹干旱,风不调雨不顺,老百姓是叫苦连天。一天,一道士路过此地,见状便驻足查看,发现当地的一条河有暗流涌动,十分凶隆,于是对村里的人说要在最凶隆的地方建一座石桥镇住这股暗流,村民们听了他的话便建了这座桥。从此以后,这个地方便太平了许多,安居乐业的百姓便把这座桥叫做“泰顺桥”。 益民桥 俗称“夏家桥”,原址在马桥镇联盟村夏家宅西约50米,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据传,当地一富家子弟赴国外留学归来,其父母见儿子学成返乡、光宗耀祖,决定大办酒席、宴请乡邻。儿子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与其办酒席还不如建一座桥,方便乡亲们出行,酒肉吃下肚就没了,而桥可以一直保存下来让乡亲们从中受益。其父母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建了这座桥,并题名为“益民桥”。原为花岗石质三跨平梁桥,呈南北走向,跨陈家泾。南北两跨桥面为独板,中跨为双拼,全长9.30米,宽0.81米,净跨8.21米。中跨桥墩为双拼立壁墩式,两侧桥额均刻阳文楷书桥名“益民桥”。2005年初,益民桥被拆除,构件移至马桥镇彭渡村。2007年在马桥镇彭渡村的“上海韩湘水博园”南部重建。益民桥今仍为三跨,但改为东西走向,桥面加宽,两侧添置石桥栏,桥面长9.05米,中宽1.88米,作园内水域景观桥。 石帆 是一块从广西运来是一块高8米、宽3米、厚0.4米重达五十多吨的“水冲石”,因为它的形状扁而高,所以把它当作一块石头的船帆立在黄浦江边。石帆两面写着大大的“一帆风顺”,意在祝愿母亲河清水长流、平平安安;祝愿来往的船只顺顺风风、财源滚滚;祝愿黄浦江两岸的百姓安居乐业、万事顺意。 咸泰桥俗称“富家桥”,原址在马桥镇望海村境,始建于民国年间。现址位于马桥镇彭渡村江川路3805号“上海韩湘水博园”南部。该桥原为花岗石质三跨平梁桥,呈南北走向,跨望海塘。桥面为三拼,全长15米,宽1.10米,中跨桥墩为双拼立壁墩,桥额阳刻“咸泰桥”三字。2004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咸泰桥被拆除,构件放置在马桥镇彭渡村。2007年,在马桥镇彭渡村的“上海韩湘水博园”南部重建。但仅用了中跨桥板,并加筑了石桥栏,作园内景观曲桥一段。今桥面为三拼,长4.95米,面宽2.2米,呈南北走向。   明月桥 属清代圆拱石桥。相传,明月桥原址那个地方一年到头看不见月亮,原来一条黑龙整天在河里兴风作浪,一到夜里便乌云密布。后来,有一个青年练就一身好武艺和水上功夫,能潜入水中,也能在水上行走,他决心除掉这条恶龙,让乡亲们重见明月。一天,他带着两把利剑潜入水底,把正在兴风作浪的黑龙砍成了八段,让它永世不得复活。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勇士,庆祝重见明月,便把原来的桥改名为“明月桥”。 韩仓亭 亭子的一角,河中的太湖石,远处的农舍,一幅寂静的画面。56座桥分布在园中的各处,我走到了其中的一大半,也有人说56座桥代表了我国的56个民族,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