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獬豸 管法律的瑞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救斯民于水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使国家向富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生致力于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推翻满清抚创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不再需帝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立共和换新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启历史新纪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戮力同心变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却迟滞于今日才来参观瞻仰,意觉愧疚。敬仰中山先生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契而不舍,将毕生精力付诸于结束帝制,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的努力实践之中;敬仰他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从不畏惧,绝不放弃对企图阻碍中国实施变革并由此走向新生的各种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不凡经历;敬仰他在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后,又对企图开历史倒车,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发动讨伐,并在其后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中,终醒于必须建立革命武装,以达成胜利之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的记忆里,中学历史课本里曾把孙中山先生将革命胜利果实拱手让给有着窃国大盗名声的袁世凯这件事,说成是小资产阶级软弱性。后来才知真实的历史不完全是这样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交出总统职位,是有先决条件的,即握有重兵原朝中旧臣袁世凯当上大总统,是承诺遵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行后的结果。这正是孙中山先生胸怀大局,所倡天下为公理念的集中体现。反过来说,在袁世凯做出承诺后,再不交出总统职位,势必会造成南北分裂,一场流血的战争将不可避免,那不是中山先生想要的结果。用《临时约法》以约束总统权力,不使其独断专行,是中山先生交出总统职位的前提,在这件事情上,可见出中山先生心中法大于权,而非权大于法,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不从我做起,国家制定的法律便没有任何约束力,形如一张废纸,那跟一言以九鼎的皇帝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孙先生之所以受到国民拥戴也正基于此,他提倡的天下为公理念被国人接受,他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从更深层面意义上讲,革命党人在推翻了帝制后,要想将积弊已久的封建残余思想和旧势力一扫而光,要想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壤彻底地耕犁一遍,还要走更长的路,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共和体制的建立,形式上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原朝中残余的旧势力仍不肯罢休,他们总在企图于暗中恢复帝制,不过他们所做的春秋大梦因不得人心,终究破灭而遭国人唾弃。在今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展陈室中,对伟人孙中山先生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历史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一生中,其思想的转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有人说他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只是一味地依靠地方军阀势力而欲达成奋斗之理想和目标,不过在其后的一次次失败下,孙先生在与共产党的合作中,找准了定位,明确了联合的方向,创立黄埔军校,建立革命的武装,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之理念的确立,才是当下中国革命的正途。今天当我站在孙中山先生汉白玉石像前,第一时间想到是如果孙中山先生能活的时间更长些,一些本不该发生的流血事件或许能够避免。我从不否认个人魅力的作用,这不是建立在盲目崇拜英雄的前提下而言。只是历史没有假设,只是遗憾于中山先生(1866–1925)于59岁之年离世后,他的正确主张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能被继续延续下去。他的贡献在于为改变当时中国极其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而使其朝向更为合理的社会结构方向转变,所做出的持续不懈的努力并获成功,这样的人一定会被写入中国近当代史中,一定会被载入史册而被人们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今孙中山纪念堂里,听在这里值守的工作人员讲,当年孙中山先生应冯玉祥将军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国是,为此临行前中山先生发表了《北上宣言》,召开国民会议,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不幸的是中山先生因积劳成疾在北京病逝,按照孙先生的遗愿,本应将他的遗体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但由于工程完工尚需时日,一时半会儿无法迁入,故不得不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暂厝于香山碧云寺,直到1929年5月才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移灵于建好的南京紫金山陵墓里。移灵前在碧云寺普明妙觉殿(今孙中山纪念堂)里,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悼念活动,今见门楣上书孙中山纪念堂六字,乃为宋庆龄夫人亲笔题写。在纪念堂的两面墙壁上,镶有孙中山先生所写的《致苏联遗书》,纪念堂展柜里摆放有孙先生的遗著和遗墨,记载下了他一生追求真理,主张平等待我之中华民族、博爱于众、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不懈奋斗的经历。现场工作人员告知,纪念堂里现摆放着的玻璃盖钢棺是由前苏联政府赠送的,不过它未曾使用,缘于把它送到中国北京时,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经入殓半月余。将这座钢棺置放在这里,作为对孙中山先生的永怀,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自纪念堂对游客开放后,已先后有几百万人前来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参观瞻仰,前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也曾来到这里拜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来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纪念堂,并在这里植下了一棵纪念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纪念石柱上的孙中山先生遗像。今天当我乘上高铁,便会想到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中设想出的四通八达铁路网蓝图,他的遗愿由后人实现了,他的名字也被深深刻写在了中国铁建史上而名垂千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祭时用来临时休息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孙中山纪念堂两侧设有两个展览室,展室内的众多图文,为前来参观的人们系统地介绍了孙中山先生旨在为推翻满清统治,结束帝制,创立共和的革命一生。通过孙中山先生求学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讨袁护法、伟大转折、抱病北上、暂厝香山、移灵南京、缅怀伟人这些鲜明的主题,使我了解到孙中山先生为追求真理,图强中华所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并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将中国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书写下了新的篇章。在中山先生弥留之际,在他生命最后一息之时,留下的和平,奋斗,救中国遗言,是国民秉承其志,继续前行的方向,其精神光照宇寰,为后世所敬所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碧云寺展室里展出的有关静宜园历史部分图文介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