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原瓦庙公社党委书记金宗顺

 阳光明媚

<p class="ql-block">一心为民的好书记</p><p class="ql-block">——王定文</p><p class="ql-block">时间和口碑往往是检验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岁月流逝,一位普普通通的公社书记离开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已经四十年多年了,无论时间多么久远,但这里的老百姓每当提起他的名字仍念念不忘,那些感人的事迹总是挥之不去,他在老百姓的心里留下了不平凡的印象。他就是原紫阳县瓦庙公社党委书记金宗顺同志。</p><p class="ql-block">一心为民的情怀</p><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8日下午两点,金宗顺风尘仆仆地来到瓦庙公社报到,赴任瓦庙公社党委书记。这一天,正好赶上公社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他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公社副书记、革委会主任胡贤明和他交换意见后,邀他和大家见面并讲话。他听取了大队干部仅半个小时的汇报后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肯定了前期工作取得的成绩;二是提出了后期以抓生产和保稳定的工作重点;三是就如何抓好工作落实,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肩负的责任和应该怎么工作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讲话言简意赅,切中要害,突出做实事,抓落实。第一次露面就给社、队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话和蔼,衣着朴素,没有官架子。散会后,不少参会人员交头接耳地说:“这个新来的书记不简单,瓦庙人民有希望了。”</p><p class="ql-block">瓦庙公社地处紫阳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东邻高滩白鹤公社,南与保坪公社接壤,西北两面与镇巴县观音、白河公社交界,当时全公社所辖9个大队、76个生产队,共1921户、9380人和一个街道,为全县较偏远且十分贫困的公社之一。1950年3月7日,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反革命暴动。偏僻的地理位置仅仅是落后的表现,然而暴乱的发生则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在瓦庙人民心里划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留下了一道抹不掉的阴影。一些外地干部咋说都不愿到瓦庙工作,就算到瓦庙工作也安不下心。</p><p class="ql-block">金宗顺同志系高滩镇鱼溪河前进村花坪人,他出生于1933年8月,高小文化,1951年3月参加工作,年仅17岁。先后在高滩乡公所,渔溪、八庙等乡任文书,后又在县委组织部、砖瓦厂、紫黄煤矿和洞河区中坝、前河公社等地工作。1970年10月由洞河公社革委会主任调任瓦庙公社党委书记,1979年5月被县委提拔为毛坝区委副书记、区长。</p><p class="ql-block">金宗顺不仅安心在瓦庙工作,而且在瓦庙公社党委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他热爱瓦庙这方山水,情系百姓,一心为民,工作出色,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全镇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可歌可泣的丰碑。至今瓦庙还流传着金书记关心民生的故事:1972年,新华一队孤儿覃运洪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光荣参军入伍,当了三年义务兵回来后仍无家可归,金书记只有将覃运洪临时安排在公社居住,并及时协商有关部门、动员生产队出劳,为他盖了几间土墙房子,还帮他成家立业,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瓦房六队青年唐成召,因父亲是手艺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当时被组织推荐上大学,在西安医学院学习一年后,他嫌学校条件差、生活不好。于是就返回家乡不上学了,学校三番五次劝返无效,金书记上门做工作,他仍坚持不上学,后来公社将他安排在瓦庙驻征处工作,为“亦工亦农”人员。工作两年多后,他又回家务农,原本有一个大好前程却被“吃不了苦”耽误了。每当回忆执意不上大学的情景,唐成召自我感叹:“金书记不计前嫌对我有恩,一心让我上大学,要是早听他的……哎,是我自己不争气。”拳拳爱民心,依依茶乡情。多年来,金书记时刻牵挂着群众的冷暖,操心农户的衣食住行,甚至还关心农家子女上大学和如何就业的问题,但唯独没有关心过自己。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的爱民情怀。</p><p class="ql-block">金宗顺主政瓦庙十年,也是他历经艰难岁月的十年,期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0年至1973年,即农村生活极度困难的年代,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发展生产和年度生活安排;第二个阶段1974年至1977年,即“农业学大寨”修田造地时代;第三个阶段为改革初期,1978年全县农村体制变革,打破了“大锅饭”的经营形式,由生产队改为作业组,迎来了农村改革的大潮。瓦庙的社队干部在第一次见面会上没有看走眼,金书记果然给瓦庙带来了希望,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诞生了第一条公路、第一座小水电站、第一所七年制学校……金书记离开瓦庙已经四十多年了,人们一直公认:“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也是瓦庙人民的好书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抓铁留痕的作风</p><p class="ql-block">金宗顺雷厉风行、抓铁留痕的务实作风令人敬佩。还记得刚到瓦庙担任书记的那天晚上,他连夜查阅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各大队、生产队的一些基本数据进入了他的《工作记录》,第二天又分别组织召开党委会、机关干部会部署了近一个月的工作任务。随后,他找了一位年轻干部给他带路,从瓦房大队开始一天一个大队逐生产队检查摸底,不到半月时间,摸清了全社的优势、劣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公社“二八制”(工作八天、休息两天)会上他要求包队干部汇报他补充这条措施,接着调整和充实了干部包队、领导包片三大责任区,并且他以身作则,包抓第一责任区瓦房大队、联片新房和安坪大队;革委会主任胡贤明包庙坝、杉坝大队片区;副主任包新民和新春大</p> <p class="ql-block">队,新华、新光大队由一名副书记包抓,这样人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工作责任和压力加大了。实行这个办法,首先把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和报酬捆绑在一起,他不仅激发了干部的活力,也纠正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在1972年的农村社教和1977年的路线教育工作中,工作队队部个别领导要选一批“资本主义尾巴”和“大鲨鱼”来进行批判作为重点,金书记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做法。他认为农村社教重点在引导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p><p class="ql-block">1970年至1973年,金书记在瓦庙第一阶段的工作开局良好。他把担任书记当成一种责任,工作上讲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强化责权利,思想政治工作抓得紧,民主氛围浓厚。那时候,瓦庙同全县一样,存在着“大锅饭”“上劳一窝蜂、干活磨洋工”的弊端,粮食增产难度较大,年人均粮食不到400斤,人均现金收入不足50元。面对这一现状,生活安排就成了公社年度工作的重头戏。</p><p class="ql-block">1972年初春,他在检查杉木、新光、新民、安坪大队时,发现包队人员和大队干部底子不清,他就对包队人员和大队干部说“农村工作要做到‘三勤’即:要勤跑路、勤思考、勤记录”,要求他们把农村基础性工作一定要重视起来,包队人员和大队干部深受启发。同时,他注重发挥“一班人”的作用,在公社机关内部他做到了“小事要通气、大事必商量”,由于他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公社内部“班子”和全体干部中形成了合力,大队、公社干部围绕粮食生产和生活安排这一中心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发现并及时纠正了新华、新光、新春大队在安排救济粮、救济款中个别干部占取他人指标的行为。同时,公社生产干事邓必福文化程度较低,工作效率差,但他是个老同志,于是金书记很巧妙的找他谈心,帮他找出工作差的症结;新华大队老支书薛义召、安坪大队支书贺锡元和新房大队支书王忠明,几次想撂挑子不干了,他逐一登门拜访做思想工作,扭转了他们的思想弯子。</p><p class="ql-block">书记蹲点抓示范,第二阶段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在“农业学大寨”活动中,金书记带头包抓的瓦房四队,全队31户、171人,有党员3人,经过调研分析,他发现该队粮食生产潜力大、人员基础素质好。于是他集中领导力量,把四队作为典型来抓,确立了以党员的带头作用推动中心工作的基本思路,不到两年时间,党员发展到9人,兴修基本农田103亩,加上原有旱平地80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一亩以上;瓦房大队党员人数由13名发展到31名,有力推进了粮食生产和农田建设工作。由于书记的点和联片安坪、新房大队措施得力,庙坝、新民、新红、新华、新光大队不甘落后,全公社修田造地的热情十分高涨,新修水平梯田面积位居全县前列。广播站向阳虎回忆说“金书记每十天要开一次广播会,把下乡检查好的差的、问题大的进行通报,并对工作相关要求提出具体安排。”1975年,金宗顺书记被评为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并到昔阳县大寨参观学习,听取了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的经验介绍。</p><p class="ql-block">“打铁首先要自己硬”这是他在三级干部会上讲的,他也是这样做的。“铁匠”的作风蕴藏着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也是推进瓦庙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活动过程中,上级规定所有政府干部要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劳动每年不低于100天。金书记的角锄、镐锄、板锄“三件法宝”不离身,除处理大队日常工作外,他还在瓦房四队、六队及新房一队、安坪六队、新民一队等地不定时参加劳动。据不完全统计,仅1974年他参加劳动就有103天,1975年110天。由于他的言传身教,公社干部大多数劳动都在100天以上。</p> <p class="ql-block">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常年都穿草鞋和解放鞋,平时常穿一件中山服,公社干部数过这件衣服的补丁达52处。平时下村他无论是在大队干部还是老百姓家里吃饭,都坚持按伙食标准每顿半斤粮票、一毛五分钱结算伙食费。有一件真实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1977年春,金书记的母亲因长期食用山野菜,身体便秘。于是,他妻子张茂坤找到我,托人在食品公司帮她买5斤猪油和8斤猪肉,并将买来的油和肉用报纸包好后放在门后一纸箱子里,晚上金书记下乡回来进门闻到一股盐肉味,当他打开纸箱看到肉和油后,大发雷霆:“这不是以权谋私开后门这是什么?叫我今后怎么工作?”在他们争吵时我和文书李启录在场进行劝解,无奈之下只得说了实情:家里母亲长期食用山野菜,又缺油大便解不下来,因此妻子才想着买点油和肉为老人改善伙食。但是,第二天他仍在机关会上对这件事向大家作了道歉。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困难带有共性,可他全家13口人中有9个子女,他月工资46.54元,自己只留16.54元,其余30元用于家里生活开支。他妻子张茂坤常年有病,家中还有三个学生、三个劳动出工,在“人七劳三”的分配体制过程中,只有他的三个儿子金德培、金德志、金德平通过上学毕业和参军后被分配了工作,其余六个儿女均没有正式工作,但他未叫过苦也从未向组织要求过什么。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小家的?也正是因为他自身过硬,所以工作中能够让人信服。我记得,有一次机关内的一名干部炒米饭用了伙食上的猪油,金书记让他在党员会上给大家说明内心的想法,以此来教育其他干部如何做到公私分明。新华大队支书王太怀感激地说:“我原先是一个铁匠,金书记要的“三大件”和小锅铲等非要一手清,你想少收他点钱都不行”。</p><p class="ql-block">作为公社的“一把手”,金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以机关党建工作为抓手,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三年时间先后在机关发展党员14名,其中七年制学校5名党员成了教学骨干。他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当作跨世纪工程来抓,首先全力解决瓦庙学生“上中学难”的问题,1971年初,他和瓦庙小学校长何平商量创办瓦庙初中,在创办初中过程中,面对学校教师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和经费紧张等问题,他先后多次到县教育局、毛坝区公所等进行协商,几经波折,最终在校方和他的不懈努力下,于当年初成功创办了瓦庙初中,缓解了瓦庙不少家庭子女上不起中学的困难。其次,切实解决师资来源。瓦庙的基础教育状况较差,1975年初,瓦庙学习站站长田兴成向他汇报新光、新华、新民、庙坝、沙坝、新房等六所民办学校缺少教师、人员老化、教学质量跟不上去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他及时同校委会研究方案,从安师和高中毕业生中选调王成国、覃丕奉、栾成相、梁玉成、覃承友、郑方明、王定文等同志充实到相关学校。同年,上级号召创收,他及时同新华一队、庙坝一队协商场地,解决了校园用地,开办加工厂和发电站等相关事宜,仅这两项为学校年创收在万元以上,校长田兴成还受到省上表彰。与此同时,各村学校也都解决了校园用地,缓解了当时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p><p class="ql-block">金书记在瓦庙开了一个重视本地人才的先河,退休教师覃丕奉、郑方清、王成国、简荣华、王克和每当提起金书记抓农村教育工作的往事总是滔滔不绝! </p><p class="ql-block">瓦庙是一个近万人的公社,可谓工农商学兵一应俱全,如何发挥“一元化”领导的体制优势?怎样把公社一级政府同学校、供销、粮食、卫生、</p> <p class="ql-block">信用社、食品站、驻征处及街道等子系统功能统筹配置、有机结合、用好用活,有序推进整体工作,成为他在决策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决策与务实作风双管齐下,给瓦庙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在他上任后的第二个月,公社党委就及时组织召开了机关扩大会议,明确并印发了《以公社一级政府为中心、兼顾抓好各方面工作的实施意见》,不到一年时间工作成效就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信用社存贷回收业务明显上升,在全区考核由上年的第八位跃居第三位,主任王永寿说:“这个办法好,由原来的三个业务人员发展到二十多个人来抓,效果就是不同了”;教学质量有起色,瓦庙九年制学校校长何平感慨地说:“我们的入学率、升学率能大幅度上升,全靠政府这条硬措施”;供销工作稳中求增,供销社主任余登海操着满口四川腔说:“今年的供销两旺上升,金书记给我们帮了大忙!”;粮油收购按期完成,粮管所在收购粮油方面的主任黄世松说:“没有‘一元化’领导就是不行”;卫生所在建立大队合作医疗和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中卓有成效。 与此同时,街道集镇管理井然有序,市场繁荣,社会稳定。在实施以上工作中,年过七十的街道居民袁尚军、唐高选等人深有感触地说:“金书记真是了不起,瓦庙这一盘棋叫他下活了!”。当年和他一起共事的向阳虎、简廷山、覃承泽体会更深,他们说:“和金书记共事能学到不少知识,也犯不了错!”</p><p class="ql-block">艰苦创业的精神</p><p class="ql-block">金书记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改变了瓦庙的贫困落后面貌,逐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金书记立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拓展增收渠道,在抓好当年粮食生产、促进农村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叶、蚕桑等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1974-1976年,他在统筹抓好“农业学大寨”、稳住当年粮食生产、推广间作套种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思路创新进一步拓展。瓦庙公社在全县率先成立综合厂,把铁业社、缝纫厂、修配厂等项目纳入管理,选调曾明章、向阳春二名同志为管理人员,紧接着修建了鱼塘。庙坝支书陈严明对金书记督促他们抓粮食生产等方面感受更深。</p><p class="ql-block">针对公社放大站和政府不通电的现状,新建了白河口水电站,该处工程属保坪公社地界的茶寨大队,他主动出面协调水电局、毛坝营业所和保坪公社及时解决了技术人员、资金贷款和场地问题,当年完工并投入使用。1975年6月中旬一场洪水冲毁了白河口水电站,他实地查看灾情后又协调县水电局技术人员单甲双、谢必高二同志在业主新华一队上拦河选址建站,把白河口的发电设备由12 千瓦降为6千瓦,不到三个月又开始发电,解决了乡政府及机关照明问题。在谈到新华两处电站建设时,加工厂技术员王方科、王太成说:“金书记为我们跑了不少路,为了这两处电站工程比办他自己的事还重要。”接着,瓦房一队、新房一队、庙坝一队、新光一队和八队、杉木四队也先后办起了加工厂和发电厂,解决了粮食加工和所在生产队的照明问题。同时,新光、瓦房、安坪、新明、新华5个大队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杉木、新光、新红、新房4个队还办起了林厂,一个以粮食生产为重点,多种经营同步发展的农村新格局逐步形成。紫阳本土作家栾成珠、向连才说:瓦庙这么多年,许多领导都为瓦庙革命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金书记是老前辈,是拓荒者,在瓦庙任书记长达十年,其影响力感召力最强。仅从通电一件事来比较,瓦庙的通电历史要比汉江边上的一个乡通电早18年,这就是奇迹!</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他在县上参加三级干部会,县委要求:将各公社原先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经营模式改为分组作业,评定产量承包到组,生产队视规模大小一般可分为3-5个作业组。金书记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三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会议精神,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改革的春风唤醒了瓦庙沉睡多年的土地。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一个月瓦庙公社9个大队76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以组作业,采取这种生产模式,当年粮食生产成倍增长,从此长期依靠返销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金书记所包的瓦房大队人均粮食达到450斤,其中四队人均粮食高达620斤以上;他所包联的安坪、新房大队人均粮食达到500斤以上。到1979年全乡人均粮食达623斤,现金收入达147元,全公社基本农田达10460亩,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目标;茶园620亩,养蚕840张,生猪存栏4538头,山羊、耕牛及其他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公路通了,照明解决了,集镇供水也方便了。支书唐成位、生产队长唐成国、大队会计何高礼说:“像这样坚持下去,我们再不需要国家的救济粮了!”金宗顺书记主政瓦庙十年间,瓦庙公社基本实现了大局稳定、生产发展、治安平稳,三级干部基本无违法乱纪现象,呈现出政通人和、事业兴旺的良好态势。</p><p class="ql-block">人民群众的口碑</p><p class="ql-block">金宗顺书记主政瓦庙十年,后任毛坝区委副书记、区长,县委机关工委书记,县委组织部组织员,于1993年8月退休,2022年3月17日病逝,享年90岁。在他担任原瓦庙公社党委书记十年期间我曾与他一起共过事,为缅怀这位一心为民的好书记,瓦庙镇乡贤文化促进会在《瓦庙乡土文化群》开办了“瓦庙人物”栏目,将金宗顺列为对瓦庙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推介。应编辑部邀请,我专程赶回瓦庙撰写这篇文章,利用走访、座谈,电话、微信等方式,现场采访二十多人,采访对象为干部、教师、街道社区和原村干部及部分村民。受访者大多年逾花甲,最大年龄90岁,名叫张学科,现已外迁至宁夏。这些瓦庙人对离世的金书记在家乡工作的实绩赞不绝口。九十年代前后曾在瓦庙公社任过书记的匡胜齐、庞启伦对</p> <p class="ql-block">我说:“金书记他任期时间长,社会评价高,那真是人民的公仆,我在他面前只是小学生。”当年和他共事的刘永昌、王永国、农技员陈仲明回忆说:“在金书记领导下,的确能学到不少知识,他的人格魅力太震撼人了。”年逾八旬的退休干部简朝兴、简廷山和他共事十年,说起金书记精神就来了。张学科老人在电话上对我说:“我佩服金书记的人格品行!”。原瓦房村支书贺代财和村民们在讲述着金书记包村的故事。走进瓦庙这片土地,无论机关、学校,还是街道、农村,甚至在寻常百姓家,人们对金书记的事迹都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金书记的故事发人深省,有的事迹甚至让人匪夷所思。论职务,公社书记就是一个股级干部,他却在偏远的瓦庙整整当了十年的公社书记,带领干部群众奋发图强,建电站、修公路,改变贫困面貌,让一方百姓生活得更美好;论学历,仅高小文化程度,他却在实践中钻研积累,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大小材料、年度工作报告,运笔自如,他从不让文书代劳; 论清廉,一个人的工资供养9个孩子上学,只有3个孩子通过考学、当兵的渠道参加了工作,其余均自食其力,他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甘愿辛劳、清贫一辈子;一生淡泊名利,他却把共产党员的政治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2021年7月1日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紫阳县委在颁发50年党龄纪念章时把他的名字漏掉了。他让儿子金德平到县委组织部、城关镇和社区支部查找档案未果,三个月时间,为了一枚共产党员的荣誉勋章,步入“米寿”之年的老党员金宗顺寝食难安,后经机关工委干部朱元柱为其联系补发了纪念章,一块悬在他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这样的人谁不敬佩!</p><p class="ql-block">金宗顺离开瓦庙已经四十多年了,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瓦庙发生了沧桑巨变。如今的瓦庙和保坪并乡后,构建了一个崭新的瓦庙镇,集镇人口发展到4000多人,城乡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获得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建设幸福瓦庙最终离不开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金书记的事迹像一本书,五十二颗“补丁”就像五十二朵鲜花,彰显了那个时代、那一代公社书记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让人们在品味中读懂了拓荒者的奋斗历程,诠释了理想、信仰、宗旨和人生的价值观。讴歌金书记不是为了怀念过去的时光,而是为了弘扬“铁匠”作风和创业精神,激发新时代的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书记在瓦庙的口碑难得!金宗顺走了,但他还活着。他活在瓦庙人民的口碑里和这方百姓永恒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王定文,瓦庙镇新华村人,紫阳县移民局退休干部。退休前先后担任城关区区长、区委书记、县移民局局长,曾在中、省、市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和调研文章多篇,本文写于2023年7月20日)</p><p class="ql-block">我说:“金书记他任期时间长,社会评价高,那真是人民的公仆,我在他面前只是小学生。”当年和他共事的刘永昌、王永国、农技员陈仲明回忆说:“在金书记领导下,的确能学到不少知识,他的人格魅力太震撼人了。”年逾八旬的退休干部简朝兴、简廷山和他共事十年,说起金书记精神就来了。张学科老人在电话上对我说:“我佩服金书记的人格品行!”。原瓦房村支书贺代财和村民们在讲述着金书记包村的故事。走进瓦庙这片土地,无论机关、学校,还是街道、农村,甚至在寻常百姓家,人们对金书记的事迹都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金书记的故事发人深省,有的事迹甚至让人匪夷所思。论职务,公社书记就是一个股级干部,他却在偏远的瓦庙整整当了十年的公社书记,带领干部群众奋发图强,建电站、修公路,改变贫困面貌,让一方百姓生活得更美好;论学历,仅高小文化程度,他却在实践中钻研积累,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大小材料、年度工作报告,运笔自如,他从不让文书代劳; 论清廉,一个人的工资供养9个孩子上学,只有3个孩子通过考学、当兵的渠道参加了工作,其余均自食其力,他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甘愿辛劳、清贫一辈子;一生淡泊名利,他却把共产党员的政治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2021年7月1日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紫阳县委在颁发50年党龄纪念章时把他的名字漏掉了。他让儿子金德平到县委组织部、城关镇和社区支部查找档案未果,三个月时间,为了一枚共产党员的荣誉勋章,步入“米寿”之年的老党员金宗顺寝食难安,后经机关工委干部朱元柱为其联系补发了纪念章,一块悬在他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这样的人谁不敬佩!</p><p class="ql-block">金宗顺离开瓦庙已经四十多年了,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瓦庙发生了沧桑巨变。如今的瓦庙和保坪并乡后,构建了一个崭新的瓦庙镇,集镇人口发展到4000多人,城乡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获得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建设幸福瓦庙最终离不开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金书记的事迹像一本书,五十二颗“补丁”就像五十二朵鲜花,彰显了那个时代、那一代公社书记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让人们在品味中读懂了拓荒者的奋斗历程,诠</p> <p class="ql-block">释了理想、信仰、宗旨和人生的价值观。讴歌金书记不是为了怀念过去的时光,而是为了弘扬“铁匠”作风和创业精神,激发新时代的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书记在瓦庙的口碑难得!金宗顺走了,但他还活着。他活在瓦庙人民的口碑里和这方百姓永恒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王定文,瓦庙镇新华村人,紫阳县移民局退休干部。退休前先后担任城关区区长、区委书记、县移民局局长,曾在中、省、市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和调研文章多篇,本文写于2023年7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