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最无情,转眼已是知天命的岁数了。今日周末抽空来了一趟西市场,这个小县城最接地气的地方,一入门便听见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宁夏西海固人叫卖的口音总是拖的长长的,“热……油圈!不甜不要钱”“好茶叶……好茶叶刚上市的好茶叶……”“好衣服……进来穿进来试”……长短声喊的此起彼伏,过往客商络绎不绝,男女老少农工商学,南来北往卖小百货摆地摊的无处不在。走进西市场,算是来到了“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西市场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上县跟集你不到这里转一圈,感觉像沒来县上买啥都好像没个头絮。上学那会儿,乘周末就到西市场溜达一圈儿。八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西市场有一个专门卖产雇衣(旧衣服)地方,一长绺儿摆在那里供跟集的人卖,我有时候就溜到那儿买一两件时髦的旧衣服耍个人。别说了,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不怎么宽绰,谁也不笑谁穿的什么衣服,也不像如今的人那么讲究,管他卫不卫生,买来连水都不过一下就穿上了!</p> <p class="ql-block">除了去买旧衣服,再就是去理发。那时候在西市场的小铁皮房里有个蒋理发,他推的小平头可是一绝。同学们都喜欢让他推头,那小平头在当时可真一绝,并且价格是全县最便宜的。老爷子是四川人,口音很重,娃娃时间总是听不懂,很少跟他说话,进门排一溜儿,老爷子很快就理完了,他理的小平头维持一个月雷一打不动!</p><p class="ql-block">在他那儿理发的人有机关干部,有老百姓,更多的是青少年学生。他个儿不大,瘦小瘦小一头银头,钢锥一样立在头脑门上,长围裙系的紧紧成成,小铁屋里总是收拾的一尖不染。冬天小火炉总是烧的旺旺,炉盘的洋铁壶里水嗞嗞的响着,总烤几个洋芋地瓜啥的。或许是语言不通的缘故,和我们这些小生从不说话儿。</p> <p class="ql-block">后来上了高中,西市场统一改建了,现在的大框架依旧是那个年代建的。穿故衣的机会少了,推平头的蒋老也吿老还乡了。我们就成了西市场里乱转悠的书生了,周末看看下棋的,转转买百货的小摊摊儿,记忆犹深的就是补鞋的。那时候好像很费鞋,黄秋鞋穿不了几天就烂了,补鞋成了周末最大的活计。有个城郊附近的阿姨,她总是笑嘻嘻的和我们边拉家长边补鞋,补鞋的机子啧啧啧的响着,小补丁被一圈圈固定在鞋上,阿姨总是笑我们吃鞋费帽子……</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去西市场就不如上学那会儿了。但有些集你还少不了去那里,比如一些小零碎依旧要去那里。那里的小百货依旧是最全的,商场没的西市场有,商场有的西市场也有!那里就像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一样,是咱老百姓的大本营!吃穿住行用,你在西市场里都可以卖得到!</p><p class="ql-block">今日去西市场的主干事是给孩子补背包的系扣,顺便勾起了对往事的点滴回忆!卖了一包麻辣条,卖了一包油圈圈,还卖了两人双手工鞋垫……你还别说这里真是最接地气的贸易中心!</p>